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时间:2022-12-01 17:21: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非常荣幸有这个宝贵的机会能够现场观摩各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虽然只是为期两天但是收获颇深。

  通过观摩张老师的搭配问题,勾起学生对“搭配问题”探究经验的联想,即先把十位定下来"有序思考",不再纠结于固定高位法、固定低位法、相互交叉法,而是落脚在有序配数这一生长点上。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教师对知识进行了拓拔延伸,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攀爬。再借助板书,将数据摆顺,摆成结构化,让学生能观察出背后的关系、规律或奥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值得学习和借鉴。如何进行课例研究呢?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并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其中对教材呈现之“来龙去脉”的梳理,学生发展之“瞻前顾后”的把握,尤为关键。教学研究活动载体总是从“题”开始,由“题”及“课”到“人”,研究的课例由“零散”到“集中”,研究的领域由“局部”到“整体”。

  蒋老师借助“四边形”、“公顷的再认识”、“省刻度尺”三个例子向大家讲解了如何将课堂内外零碎散落的内容整合起来,构成新系统、获得新见解,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数学主题拓展教学是不断地制造让孩子们主动去“想”的事件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

  就“植树问题”这一经典课题而言,诸多教师往往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与“两端都不种”,并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相应的计算法则而牛献礼老师提出“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问题,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在此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应该用对应思想统领课堂。从而,在此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规律的应用”,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即如何能够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对于“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这样三种情况的区分则不必过于强调,更不必将相应的计算法则看成是重要的规律乃至要求学生牢牢地去记住并能不假思索地加以应用。另外,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路灯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抑或“锯木问题”、“敲钟问题”等等,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可以统称为“分隔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数字课教字要求深度教学,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席争光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课的设计处理的非常到位,不紧抓住了方程的本质特征,同时还渗透抽象、建模、方程、对比、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安排的井井有条,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们的课堂还只是就教材论教材,抓不住知识的本质,挖掘知识的本质特征还需加以钻研。

  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有感】相关文章:

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有感12-01

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01-05

小学数学线上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01-11

教师参加小学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范文五篇06-18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03-27

小学数学观摩课心得体会03-12

数学线上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01-11

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心得体会03-19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