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4-04-08 11:54:36 蔼媚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通用5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通用5篇)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1

  一、调查目的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去深入的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让自己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纪律,并且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少先队员。

  二、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进行了封赏。也许是大意了,他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起此事,晋文公猛然想起,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来到介子推家,却见家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晋文公便让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来找去也不见踪影。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干脆放火烧山吧,火着起来,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谁也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冷饭。 第二年,晋文公和大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了。晋文公为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三)清明的诗篇、谚语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谚语

  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 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三、调查结论:

  先人已逝,清明节祭奠以寄托思念;今人尚在,风雨过后更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善待眼前人,报答眼前人!先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好好学习,不要失去之后空自后悔!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2

  一、调查目的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街上挤满了去祭祖拜祖的人。他们带着花和钱之间。看到这种情况,想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传说和习俗!

  二、调查方法

  1.问父母或长辈分;

  2.网上查资料

  3.看报纸、书刊等。

  三、调查和数据整理

  1、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妃子为了让儿子齐继位,图谋杀害亲王,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国外以躲避天灾。逃亡中,忠臣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烧熟,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即春秋五大暴君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是旗人,但介子不想要名利,也不想下山。最后,晋文公释放了火烧山,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山里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的习俗

  秋千、蹴鞠、放风筝、扫墓、砍柳、远足、春游

  3.清明节的诗

  第一:

  春雨清润杏花,群山摇曳着柳树和烟雾。

  东风解郁接了我的意思,把心送进你的'家。

  第二:

  一抹春雨和心碎,没有找到家乡的计划就飘。

  方羡慕的随风飞去,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三:

  听着细雨滋润房门,一年送一次春回。

  但是纸条被折叠起来了,只有到那时,相思才开始化为灰烬。

  四、结论

  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弘扬民族文化。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我们不仅要怀念革命先烈,还要牺牲祖先,还要进行散步、春游等活动。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3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明节的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一)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二)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浏览:

  节气清明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 清明节是哪天? 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节不是固定在哪一天,根据春分点的变化而变化。

  (二)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不同。

  (三)原来清明节起源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为忠臣和孝子——介子推。

  (四)在清明节人们纪念先人,同时也要多多植树。

  五、结尾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再迷信了。不能在清明节用火,要多多植树,在文明社会里,我们要迈向小康社会,让文明、卫生、科技伴我们成长!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4

  调查人:

  七中初二、六班卢佳佳

  调查时间:

  20xx.4.4

  调查方法:

  1.设计调查问卷。

  2.进行调查。

  3.整理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清明的前夕,天空阴沉沉,时而下雨,时而停。人们的心情,也像这天空,无精打采的,潮湿的。清明节,空气凝固了,扫墓的人们,那束束鲜花,装的是满满的思念,装的是份份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伴着清明节的气息,对人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看看他们对清明节习俗是怎样看的?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清明,因寒食节清明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祭祖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在调查中,有百分之八十80%的人认为清明节祭祖很重要,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调查的人中,扫墓的人占大多数,但祭祖的并不多。人们一般会在清明前几天买好一些鸡蛋、点心、水果等。然后在清明节那天,把吃的放到墓前,洒上酒。以表示对生命的尊敬。但有的人并不支持这种行为,认为这是封建传统的。

  人们虽然过清明,但有90%不知存在哪些陋习。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至今仍盛行着砍牛祭祖的传统习俗。焚烧香火、冥币,不仅浪费金钱,还容易引发火灾。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

  我觉得,烧纸会引起火灾,所以尽量不烧纸,改变烧纸钱祭祖的观念;可以给故去的亲人送花,或系黄丝带在树上。最重要的是在老人生前能关心、照顾好老人,使老人能欢度晚年。至于每年的清明节扫墓祭祖,不必太复杂,携带一束鲜花就足以表达晚辈的思念了,即环保又无污染。

  清明,天气是阴沉的,空气是清新的,清明是思亲的日子,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总之清明节祭祖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在春季盎然的春天,更能表达对生命的敬意。而我们也要正确祭祖,文明祭祖。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 5

  【调查背景】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菊花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调查总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07-15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02-13

清明节习俗调查报告3篇11-11

清明节习俗06-22

清明节的习俗04-03

清明节的习俗04-01

清明节的习俗09-03

清明节习俗11-05

清明节的习俗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