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会计论文

时间:2022-11-11 13:14:21 金融 我要投稿

金融会计论文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融会计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会计论文8篇

金融会计论文1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风险管理机制出发,对各项风险指标形成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综合性调控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对金融会计的综合性模式分析,确保金融会计各项事务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健康态势,提高金融会计决策能力。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体系

  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应对影响金融会计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对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特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从不同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出发,对各个管理子系统进行优化分析,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战略,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主体需要有全面的认识,对各项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把脉,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金融会计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实施是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管理体系建设

  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性角度进行管理体系建设,是防范各项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金融会计风险系统的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有序性特点,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对象的风险模式,对风险管理要坚持系统性的管理思想,从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系统性管理的基本理念,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稳妥地进行金融会计管理机制创新,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运行能力和运行水平,实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整体性研究,从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看,可以引发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较多。

  金融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从风险形成的综合性原因出发,逐步挖掘产生风险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提高金融风险整体性防控能力,为金融会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因此需要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研究,从系统风险的危害程度出发,对各项风险的运行规律和管控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形成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金融会计的各项风险能够有效的防范。从金融会计风险的组成因素角度分析,由于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同时各个风险因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方法,按照标本兼治的基本风险防控理念,制定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金融会计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到各个企业主体和个人。

  因此在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判的过程中,需要从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会计核算等手段发现金融风险,同时能够果断采取措施,从多角度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金融会计风险危机进行有效防范,确保金融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风险管理各个模式出发由于金融会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会计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通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层管理,可以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为金融会计风险的层次性管理体系建设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对系统性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具有综合性作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层次性模式管理出发,对金融会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表外风险进行全面的研判,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

  对各个风险层次进行的优化管理,形成层次化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新,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不同的目标战略出发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在复杂的金融会计管理中不断探寻管理规律,通过定量性金融会计风险指标分析,确保各个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推进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金融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管理的观念。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对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最优的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管理方案,为完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水平,为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出发,通过定性、定量的循环式分析和研究,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正确识别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各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目标性研究,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战略。金融会计系统风险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把其管理体系进行分解。通过分解管理体系可以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管理结构,提高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

  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金融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优化方案的分析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提高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正确识别风险的角度出发,形成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确保金融会计管理系统风险体系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对风险因素能够有效的识别,并且找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从风险指标体系和系统结构管理出发,确保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够在指标优化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从不同的监控指标出发形成良好的指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指标风险管理水平,为指标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风险指标的管理方式推进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管理战略,推进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监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指标管理出发,对各项风险监控指标设定相应的控制值,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及时收集相关金融会计数据,通过对各项管理指标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对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形成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综合性管理效率和质量。

  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形成符合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结构,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风险防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指标角度出发,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模式创新和风险防范。金融会计系统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化解各项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主体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指标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设。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通过对风险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形成具有综合性风险管理的方案机制,提升金融会计系统性风险防控水平。

  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金融服务对象出发,对各项金融会计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形成风险控制管理模型,通过不断的优化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指标控制能力。金融会计风险指标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的详细化设计管理能力。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各项经济指标出发,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目标化管理,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环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机制出发,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对各项风险进行综合评测,形成具有决策性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能力,为建立完善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出发,形成具有系统性管理理念的金融会计管理策略。金融会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各项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特点的体系,提升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梅。国有金融产权改革模式与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xx(3):90—92。

  [2]张琦霞。金融信息未来发展战略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xx(2):135—137。

  [3]齐殿淇。我国金融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联性研究[J]。产权导刊,20xx(4):8—10。。

  [4]张华。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黑龙江金融,20xx(4):31—33。

  [5]高瑞。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发展与创新[J]。西部财会,20xx(12):48—52。

金融会计论文2

  一、金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选择

  (一)人力资源会计确认标准

  金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在应用中首先必须解决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对象的界定范围。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主观能动性、高度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人力资源所有者让渡其产权加入企业,既不能说明让渡产权的内容,也不能说明人力资源所有者应享有的权益,因此,需要以契约的形式进行约定,当人力资源所有者与企业约定不将其所有权让渡给企业时,表现为企业的一个雇员按约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向另一方提供有限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以获得工资作为其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的消耗补偿。当人力资源所有者与契约方约定以人力资源为股权,以股东身份加入企业时,人力资源所有者就与其他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不得随意从企业撤出,从而避免了人力资源所有者流动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企业经营期间,人力资源所有者作为股东,享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并承担企业经营亏损和破产清算的责任。

  (二)金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金融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应把具备某种技能、能为企业经营活动贡献力量、能给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作为核算的对象。不同岗位所要求的员工能力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在对人员进行人力资源考核与评价时所涉及的考核指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对员工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系统提供的信息建立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与可信度。在金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员工签订的契约所约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特点进行划分,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成本会计模式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另一部分是按照权益模式计量的人才资源价值。

  1.按照成本会计模式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这部分人力资源价值是按历史成本进行的。人力资源会计把人力资源支出所认定的费用中的一部分列作期间成本,把另一部分列为资产,在以后的会计年度中按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未来服务的效益进行分期摊销。是对取得、开发、使用、替代人力资源等方面所引起的成本核算,对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信息。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中,通常将人力资源的成本分为以下类别:

  (1)取得成本。指企业在取得所需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主要包括招募、选拔、录用和安置等成本。招募成本是指为了吸引求职者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招聘过程中产生的材料、人工和劳务支出。选拨成本是指招聘工作正式开始后接见、测验以及处理申请人资料的管理费用,主要是由笔试、面试、体检、调查等环节产生的成本。录用和安置成本是指录用人员后将其安排到适当工作岗位所发生的成本。

  (2)开发成本。它是指为使所招聘的员工达到预期水平和技能而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和定向培训成本。

  (3)使用成本。指企业对员工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而直接或间接地支付给劳动者的费用。使用成本是为了维持人力资源进行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对使用劳动力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工资、津贴、福利等。

  (4)保障成本。指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各类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5)离职成本。主要指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发生的遣散费、诉讼费等。在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时,这部分成本是全体员工都涉及的。

  2.按照权益模式计量的人才资源价值按照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计量人才资源价值时,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采取相应的核算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层次划分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员工所处的职位影响着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处于高层的员工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家庭及个人投资的价值较多,人力资本的价值量较大,对其进行核算是为了保证其价值的完整性。二是普通员工创造的价值受到高层员工的影响。劳动者创造收益的大小受组织方式的影响,而组织方式又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所以员工创造收益的一部分也是高导管理者创造的收益。三是从激励的角度看。劳动者权益会计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通过核算劳动者的贡献,按贡献尺度进行分配,将贡献和所得清楚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激励。

  (1)一般从业型人力资源的核算。一般从业型人力资源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创造力较低,对企业剩余价值的贡献较少。只需双方约定,以一方提供的工资、奖金等补偿成本获得另一方人力资源使用权即可。从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特点来看,该类型人员拥有劳动力,在对该层次人员核算时可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借鉴成本会计模式计量其取得、开发和维持成本。

  (2)管理技术型人力资源核算。该类型主体是从事创新工作且劳动成果很难度量的人力资源所有者,他们掌握着金融企业的核心发展能力,对金融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金融企业实质上控制了这类人力资源的使用权,而不具备所有权,金融企业控制了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确认为资产。因此对此类人力资源的核算,适合采用价值模式进行核算。一方面应根据其产出价值来计量其价值,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产,同时相应地确认一项负债;另一方面该类型人力资源所有者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或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取得成本往往较高,且在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对该类型人员的培训开发支出将会使企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基于重要性原则考虑,企业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事项予以核算和反映。

  (3)高层决策型人力资源的核算。该类型人员是金融企业的稀缺人才,能够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一方面该人力资源所有者将其自身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掌握的知识让渡给企业,从企业定期获得固定报酬,体现为固定收益所有者;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该类有特殊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占有性,因此这种稀缺要素的所有者拥有剩余收益索取权。这部分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有者,既享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承担企业经营亏损和破产清算的责任。这部分人力资源符合权益模式核算的条件。在会计处理上,在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还应确认一项负债和一项权益。资产的计量等同于管理技术型人力资源,不同的是应按人力资源所有者拥有的股份确认为人力资本,以作为人力资产价值的一部分。

  二、结语

  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组织结构调整,人员流失等问题,目前金融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力资源的争夺,企业家的素质和准确的判断往往能使一家金融企业识别和把握市场机遇,使企业转危为安,因此,人力资源已经被认为是金融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会计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的应用可以更加科学地衡量金融企业人力投资回报率,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帮助管理人员测算企业管理者对组织的价值贡献,以期激励管理者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作者:彭向华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会计论文3

  [摘要]社会发展状况及会计行业市场环境均对会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就会计发展问题开展讨论,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社会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对会计发展产生的影响,针对会计发展问题提出具体完善和改进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会计环境;会计发展

  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发展依托于社会的总体发展环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进行渗透,逐渐形成“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发展格局,给会计人员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大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会计人员工作方式转变,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

  互联网金融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依托,对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库、数据运算、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技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为金融行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金融发展模式,将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和高效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以网络平台为发展载体,改变传统的实体金融交易模式,打造虚拟化金融交易发展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明确金融交易目标和交易对象,形成以特定群体为核心的现代化金融网络环境,同时,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支付转移特性,金融支付功能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提高金融支付的效率以及金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构建更加优质、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创新特点,创新金融市场服务内容与方式,相较传统金融交易模式,互联网金融对行业市场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在客户信息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进一步实现对金融行业市场结构的灵活调整和优化,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1]。

  2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会计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给会计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影响会计发展目标

  会计行业的发展,依托于金融行业发展,在现代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会计发展目标发生变化,金融行业发展决策及其现代化运行模式,将会计发展具体目标进行转移,引导会计行业树立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向现代化创新型会计转变,提高会计信息采集、整合、处理和分析的水平,促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2.2影响会计信息处理方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会计行业发展方式产生影响,逐步引导会计人才市场发展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转变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核算方式,会计工作中更加注重效率和质量。

  2.3影响会计管理环境

  互联网金融时代来临,会计行业管理环境发生变化,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发展矛盾,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均发生改变,会计行业管理对象和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缓解或弱化市场环境与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加快转变会计行业发展方式。2.4影响会计建设工作网络金融的发展,给会计建设工作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核算环节,初步实现对会计核算数据、条件、环境等发展因素的全面控制,加快会计行业发展改革的步伐,改善会计行业发展环境,推动金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完善会计发展的具体措施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给社会各方面带来重要影响,引发经济社会变革,致使互联网金融时代提前到来,对企业或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相关人员灵活运用第三方支付手段,树立云计算、云储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观念,将现代互联网金融发展与传统金融工作相结合,弱化时代变革对金融行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促使会计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激发会计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促进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核算水平的提高[2]。

  3.1加强互联网金融立法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为会计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社会资源整合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在新兴产业市场中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部分企业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集中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会计信息平台的稳定问题以及会计技术的应用问题上,导致现代企业应用会计平台和会计信息技术期间,容易遭受外来因素的入侵和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最终造成企业或事业单位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和经济危机,不利于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状况,会计行业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会计行业发展问题加大重视,在网络金融发展大环境下,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立法,通过建立法律制度体系,将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联合,结合当前会计行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会计行业发展规划,改进现行的会计发展制度、完善法律法规,满足会计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会计从业人员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实现有法可依。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及数据保护法,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网络信息问题加以整治和管理,改善网络金融发展环境,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严厉惩治各种网络金融犯罪行为,推动互联网金融立法工作的进程,促进会计行业的高速发展。

  3.2推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在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会计信息相关软件运行模式以模拟人工记账、报账为主,会计核算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难以满足现代金融发展需求,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基于这种情况,各大企、事业单位加强对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工作信息的管理与监督,利用现代化会计信息软件,优化会计人员核算方式,推动建立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会计信息软件决策支持、网络预测、风险预警等功能,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降低网络金融风险。除此之外,网络金融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与设计,利用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强化会计人员预算、核算、报账等工作效果,简化相关工作流程,增加口令控制、数据加密等功能端口,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互联网金融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3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现代化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要求金融会计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对相关行业会计发展提出要求:一是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灵活应用和操作能力,保证会计工作效率;二是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金融环境[3]。为此,网络金融会计人员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借助互联网会计资源及相关信息,掌握专业会计知识,完善金融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将金融环境与会计核算相关工作职能进行融合,提高财务管理能力,防止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同时,培养专业会计人才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快形成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专业金融会计人才培养的资金及技术投入,增设金融会计工作所需的相关配套设施,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其次,各大高校要加快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辅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会计行业发展资源的整合,激发会计发展的活力,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最后,社会金融企业要与相关高校共同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会计人员对现代技术及平台的应用和操作能力,促进金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其进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优势,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加强金融行业与会计人才工作的联系,推动金融行业与会计行业的共同发展,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4丰富会计发展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会计发展方式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方向也随之改变,为适应网络金融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现代会计发展与网络金融环境相结合,形成资源型会计、网络型会计以及安全型会计,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储备。首先,资源型会计即人力资源会计,在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会计工作与人力资源进行融合,形成相互补充、互为表里的专项会计培养模式,强化金融行业的渗透能力;其次,网络型会计指依靠互联网环境,对金融行业发展模式及金融交易相关事项进行确认的会计类型,是当前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金融交易内容及信息进行远程报表、查账、审计,推动金融行业向动态化管理模式发展,改变金融行业交易方式及会计核算模式;最后,安全型会计是互联网金融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以会计学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为基础,采用多种计量、核算的方式,完成对金融行业相关交易行为的管理与监督,避免出现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丰富互联网金融会计类型,规范会计人员工作行为。

  3.5建立现代化会计发展格局

  基于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为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必须推动建立现代化会计发展格局,加速会计知识与金融知识的融合。首先,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会计信息电子化,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展金融贸易行为,通过专业会计人员审核,将金融数据以电子化形式呈现出来,提高相关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利用现代化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数据存储,有效避免会计工作失误,防止出现虚假会计信息,强化金融交易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效果;其次,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会计工作多元化,采用人机交互的智能会计系统,对互联网金融交易全过程进行有效记录,转换金融会计信息接入端口,保证工作方式及内容的多样性;最后,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会计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对金融数据进行集中核算,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远程操控,保证金融交易行为的安全性,形成现代化金融会计发展格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发展环境下,金融行业与会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双面性特征,为规避金融交易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经济风险,要加强行业立法,丰富金融会计发展模式,加速互联网金融与会计融合,培养现代化、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而推动金融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建崇.基于会计环境的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xx(2):73-74.

  [2]肖进.会计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的影响研究[J].新商务周刊,20xx(10):119-120.

  [3]刘晓霞.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的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20xx(8):167-168.

金融会计论文4

  一、金融会计信息处理模式创新的特点

  金融会计信息处理模式的创新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支持的网络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互享;

  另一方面,根植于Internet之上的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了金融企业内部各个部分的信息交流和信息互享。信息化金融会计创新与传统金融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书写电子化,传递数据网络化;实时跟踪性;金融会计数据的分布式输入;广泛采用现值计价;采用一体化的体系架构;多样化的金融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二、金融会计信息处理模式架构

  (一)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

  基于视图驱动的体系结构,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自我封闭。系统设计者通过为每个职能部门的视图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解决信息用户需求多样性的问题。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互不相容。

  它们根据各自的用户需要,分别采集、存储和报告业务事件数据中的一个子集。这种交叉重叠、缺乏沟通的传统构建模式,既增加了组织营运成本,又降低了信息处理效率,恶化了数据的不一致和信息隔阂。在这种体系结构下构建的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既缺乏与内部其它信息系统的融合,又无法及时汲取企业外部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金融机构决策者无法从一个“信息孤岛”中获取决策所需的完整信息资料。

  当某项决策所需要信息部分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部分来自于其它信息系统时,就可能降低最终所需信息的可靠性,导致决策失误和工作效率低下,并且增加收集信息的成本。因此,消灭信息隔离、实现信息集成是当今金融信息管理的必然趋势。

  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体,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联结,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金融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绝大部分金融业务产生的原始数据能够被实时地采集和处理,直接生成金融会计信息,金融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实现信息集中管理,金融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将由附层型变为水平型,新的矩阵型网络组织结构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金融机构内部相关部门可将各类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授权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获取所需信息。金融机构的财会部门也可通过网络把会计信息向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网页上发布,并把有关信息向外传送,利用网络发送取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金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大大提高;

  金融会计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即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有关信息,并获取金融会计分析的资料,提高金融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会计信息也将接受来自于外部使用者的监督。网络交易的形成对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求大型集团制企业必须建立高度柔性、扩充性强的网络会计管理系统,以实现对集团总体资源和会计信息的全面管理。

  如果将金融会计系统融入到网络化管理的集成系统中,那么金融机构所有信息系统的信息初次采集功能也就完全分散到各个业务流程中去完成,通过各业务流程上的端口进入到整个系统中去,这样所有与财务活动相关的部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金融会计信息的采集部门。金融会计信息的采集、加工和输出系统也就成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系统。

  (二)重构金融会计模式

  以编制财务报表为目标,限制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类型范围和数量,难以满足网络环境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者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单一的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只记录符合会计事项定义的业务事件,因而较多地重视了内部财务信息的采集,忽略了外部环境信息的吸取;

  较多的重视了对有形资源的相关信息的存储和报告,忽略了知识经济时代中更重要的财富来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较多地重视了对已发生经济交易或事项历史性的信息的反映,忽略了对未来事件、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披露。一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者越来越需要组织外部的信息来制定经营战略,同时也更多地依赖非财务度量来综合评价经营业绩。而几乎完全反映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状况的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非财务信息和组织外部信息上几乎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全球化资本市场的形成和融资方式的扩展,使金融机构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类型上和规模上都急速上升。

  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对信息的需求日渐多样化。然而现行的金融会计系统是以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方式处理和报告会计信息,因此只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一模式的信息。如此等等,都对现有金融会计模式提出了挑战,惟有审时度势,重构金融会计模式方为上策。

  (三)实现金融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金融会计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应付这种挑战,金融会计一直处于修修补补的变革中。耗时耗费的局部改革,始终难以获得最佳效应。因此,应打破当前金融会计软件对手工会计的仿真,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实现信息的多元重组。未来的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应是核算和管理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将金融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以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导向,确定需要的信息。在金融会计理论方面主要应趋向于:金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将使金融企业会计与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密不可分,金融会计的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还应考虑满足用户广泛的非财务信息需求,并直接参与金融企业的数据分析、预测、计划、管理决策和控制。金融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应由过去延伸到未来,而确认的空间范围则应由货币性信息向非货币性信息扩展,在确认金融企业经营的交易和事项时,不仅重结果而且重影响,即以该交易或事项是否对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量造成影响作为衡量标准,会计计量将由货币计量向着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存的方向发展。

  信息时代的会计报告,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向适需组合报告模式发展,向实时与定期会计报告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应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系统信息收集和报告的实时性,与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相关的一整套凭证、账簿体系将逐步走向解体,实现会计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处理,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信息技术时代需要的新型金融会计模式,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系统结构,在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接的内部网络子系统,对外则与各种对外业务的处理及特定目的相联系,通过与多种公用系统的`多极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系统。内部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

  (四)打破金融会计处理流程

  打破传统金融会计流程,将控制机制嵌入金融企业经营过程中,按照模糊或跨越组织界线的方法再造流程。按照一般控制审计和应用审计重新构造金融审计系统。通过建立起一整套的金融会计条件下的控制制度,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金融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和其他市场环境的改善推进金融信息化进程。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金融会计实时控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实时控制的网络环境、方法和模式,研究金融会计组织架构设计和控制系统的方法重新打造金融会计理论。通过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网的建设,确保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单一系统走向网络系统互联。

  (五)引入事项会计

  事项会计的思想,为金融会计的反映范畴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可以说,金融会计中,对期汇合同的会计处理就表明了金融会计对事项的取舍范围正在扩展的一种趋势。在“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前提下,事项会计有望统一金融会计数据处理理论。作为信息系统,只有其加工处理对象才有可能贯穿从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而根据对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一般要求,它必须是对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本质规定,成为构成这一个体系的基本单位,并且包含对象发展过程的矛盾,会计的纯技术理论体系的起点也就非“事项”莫属了。

  事项会计是在数据处理中低度加总而不是高度加总,以便让使用者总有未加权的原始数据可用。用计算机关于数据文件组织方式的划分,传统的金融会计数据处理程序是以处理为中心的,每个程序都有自己固定的数据文件的传统方式,因为,以“会计分录”为主要储存内容的数据库实际上是只为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所用,虽然号称数据库,却有新瓶装旧瓶之意;而根据事项会计的思想,“未加权的原始数据”方式才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独立于应用程序的先进的数据库方式。

  金融企业的整体经济活动实质上表现为一系列的“事项”或“作业”。从理论上说,以“事项”信息为核心的数据库组织方式有助于解决MIS的集成化设计问题。简言之,除金融会计信息子系统之外的其他业务处理子系统无非是根据“事项”以及“事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处理的,以这一数据流为主线,各个模块在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便已确定;同时,对于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也解决了其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手工环境中难以整合的传统难题。使他们成为“同源分流”的,即起点相同而又具有不同服务对象的两大模块。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会计的技术性研究带来机会,更产生了压力。

  从总体上说,已有500年的历史的、在手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会计理论方法与计算机的要求差距很大,简单地以计算机“复制手工系统”是没有出路的,其中面临的两大课题是金融会计“如何更好地适应计算机”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电子计算机将以强大的功能回报以面目全新的金融会计模式。

  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世界里,这种信息可以通过直接与主机联机的通路来选择金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信息。从而,信息的终端用户就可以按照他们内在目的检索和分析数据,并且达到与他们的个别需要更加迫切近的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专家系统”、“智商代理”等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使用者对数据库进行处理,以提供自己所需的决策信息,技术上将不再成问题,因此,在金融会计信息处理中引入事项会计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对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方法的控制机理进行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影响各种会计实时控制的方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控制标准、控制准则、实时控制的策略。控制标准是控制效果的尺度和标杆,确定控制标准是会计控制方法运用的基础,对大部分经营活动的控制都必须是建立在既定的控制标准之上,通过实际值与控制标准进行实时比较分析,发挥金融会计实时控制的作用。

  确定控制标准的基本依据是:会计控制系统作为实现目标的控制系统,通过不同层次的指标的设计、评价和分析,达到控制目的。因此,在确定会计控制标准时应该用各种会计控制方法,以业务层、管理层、决策层控制目标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控制标准。从控制论和系统论角度来看,用结构化语言对这些规则进行描述,将规则转换成准则;当准则嵌入到会计控制系统时,便可以发挥其实时控制的效果。因此,控制准则就是用结构化语言描述并能够嵌入网络环境下会计控制系统,支持实时控制的规则。根据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有待控制事件的认识和分析,可以将金融会计实时控制规则划分为结构化规则、非结构化规则和混合规则,与此相对应的有三种控制准则和三种控制方式:结构化准则和刚性控制;非结构化准则与柔性控制;混合准则与混合控制。

金融会计论文5

  摘要:20xx年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会计处理作出了具体规范,本文针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是否考虑减值、如果必须计提减值应如何正确的会计处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于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分类、确认及计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又对各种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与规范,本人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会计处理存在诸多疑问。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需要考虑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随后的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不必考虑减值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必须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减值,其原因仅仅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被计入了所有者权益。这种对于以同种计量模式计量而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结果却不同的做法本身就有待探讨,却又由此引发了考虑减值与不考虑减值的巨大差异。

  本人认为,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各资产项目的会计计量与核算方法在原则上应当是统一的,即不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且它也应当和其他各项能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一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要考虑减值,完全可以根据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在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合理性的'质疑

  (一)为什么不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了“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后面几条的相关具体描述中却刻意回避了“减值准备”这个词汇,即使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这样的权威解读资料在相关案例中也没有使用“××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xx)》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是“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

  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外,其他所有应考虑减值问题的资产,在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时的会计分录都是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只有该资产例外,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借方计入当期损益而贷方却转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冲减原资产账面价值。

  (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处理合理性的质疑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六条和前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相关规定告诉我们,应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又告诉我们“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又具体规定了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公允价值恢复的会计处理为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也就是说企业持有的符合条件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减值后,在一定条件下其价值是可以恢复的,但是确认减值损失时应计入损益,而价值恢复时却要通过所有者权益。如此处理的合理性,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无论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贯性要求出发,还是借鉴其它资产减值恢复的会计处理,确认减值和价值恢复的会计处理都应当是同步的。即如果确认减值损失时计入了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那么资产价值回复时的正确会计处理也应当是冲减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三)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处理合理性的质疑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六条,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规定是“该转出的累计损失,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而对于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金额的计算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法,反倒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通过案例给了我们一点提示:本案例实际上是比较简单的,由于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为3%,所以20xx年12月31日可以按照当日公允价值和期初摊余成本直接计算减值损失金额为200 000元(800 000—1 000 000),而如果债券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不同,再计算减值损失金额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也就是说该案例无论计算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还是计算资产价值恢复金额,都是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减去当日债券的摊余成本,并不是真正反映公允价值的差额,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原则。笔者认为,绝不能将“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截然不同的计量模式对同一资产项目同时使用,不但增加了会计处理的难度,也未必就能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取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认定,采用与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一样的会计处理方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考虑资产减值。而如果必须接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这一特殊规定,也必须采用与其他资产计提减值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即将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并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是直接冲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xx.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xx.

金融会计论文6

  摘要:20xx年金融海啸已经过去10年,目前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区域性的、个体化的金融危机时刻存在,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促使金融会计风险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随着金融服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金融风险防控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最近几年金融领域涉及到的数额巨大,影响非常恶劣。分析金融风险的存在形式和产生原因,发挥金融会计的正确作用,从而提升金融会计的工作积极性,为金融会计行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建议策略

  一、金融会计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数据作假

  金融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核算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客观反映金融机构运行的情况。从笔者的观察研究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信息资料不真实、真账假表、假账假表等问题,部分结算编制虚假,数据不实,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搞账外账,形成两套账本,从中牟取暴利,这种行为掩盖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金融会计的自身素质没有跟上,责任意识不够,对金钱有强烈的非分之想。

  (二)监督不力

  金融会计作为金融机构的基层人员,对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有详细的认识,当然也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加上自身受拜金主义的侵蚀,极容易出现贪污腐化的行为。因此很多金融机构都设置会计监督岗位,专门监督金融会计的各项工作,保证金融会计工作合法合规。但是目前会计监督的职责履行不力,监督职能弱化。导致存在发放绕规模贷款等违规情况,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会计监督检查职责没有履行到位,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管控不严

  金融机构内部管控不严造成侵害银行利益的经济案件频发,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思想态度不够端正,造成核算工作不严谨,无形中增加了金融风险。总体而言,机构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自身的监督力度不大,或者是对内部员工管控力度不大,都导致和诸多金融问题产生。

  (四)管理无序

  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性机构,存款或贷款业务是重要的盈利来源,也成为了各大金融机构争相抓紧的业务,金融机构间的无序竞争也会增大金融风险,为了夸大业务量,盲目发放贷款,对相关资质检测不严格,造成大量呆账烂账,对自身的业务量反而没有提升,而且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得不偿失,因此加强各金融机构的监管非常重要。

  二、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金融会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管控作用,能够优先预防金融风险。形成垂直和交互管理模式,金融会计的上下级垂直领导,不接受其他无关工作,为金融会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建立金融会计操作规范,在强化金融会计管理的'同时,规范金融会计的工作行为,注重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结合金融机构工作实际,规范操作。形成内外监督的格局,有效管控金融会计工作。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金融会计工作主要分为事前、事中监督。事前监督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方案,做好谋划,避免出现履职不力的情况。笔者认为会计监督工作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事中监督主要指的是在金融会计工作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监督机制,又再次核查机制,形成三道门槛,避免出现不合规现象。充分发挥好金融会计的作用,例如形成自己的报表,得到第一手详实的数据,为金融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落实金融会计职责

  明确金融会计的职责,形成明确的奖惩制度,形成金融会计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发挥金融会计作用的根本性举措,将有力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当前诸多的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的管理比较粗放,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对金融会计的思想教育不够,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尤其是在金融数据统计方面钻空子,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四)改善金融会计工作待遇

  金融会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方面。只有加强金融会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职责才能够有效防止未发现象发生。提高了待遇,加强了教育必将改进金融会计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金融会计的工作自觉性,帮助金融机构形成理想的金融安排,从而促进金融会计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只有形成了这种观念才能有效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在实际工作中,重视金融会计的工作地位,让他们会形成自身的工作成就感,同时注意为金融会计提供成长和学习机会,提高金融会计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能够有效杜绝金融风险,加上对金融会计的政治教育,转变金融会计的思想观念,促进金融会计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作为金融领域的基础性人员,对于促进金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深入剖析金融领域风险的形成原因,掌握金融会计的思想动态,了解金融会计的工作难点,明确金融会计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多项举措相互发力,促进金融会计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规避了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帮助金融机构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机制。希望本文对于金融会计工作和金融会计相关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兰。我国金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时代金融(中旬),20xx,(1)。

  [2]杨战玮。简析我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J]。时代金融(下旬),20xx,(2)。

  [3]王慎涛。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时代金融(下旬),20xx,(3)。

  [4]李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6)

金融会计论文7

  一、电子金融会计的简介

  电子金融会计师目前全世界最新的金融形式,它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96年,MarkTwain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金融业务的银行,自此,电子金融会计在国外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我国的电子金融会计发展的较晚,开展的服务较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我国电子金融会计最早开始与上个实际70年代末,在1980年左右开始初步发展。在起步期间,大多数电子技术应用在会计报表的制作和会计核算业务方面。这时期由于计算机的限制,电子金融会计的系统大多数在DOS的计算机平台上运行,电子软件针对的是模拟手工核算,是为了减少会计工作的工作量与劳动强度,但这期间的电子金融会计缺乏较为完善的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

  (2)发展阶段:在上个是个80年代的中后期,电子金融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特别是银行业系统,开始制定适合本银行的电子发展计划。为了促进银行业的电子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还制定了整个金融也的电子发展计划。这一时期,银行出现了城市通存通兑、同城清算网络等新的电子金融业务。

  (3)规范阶段: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子金融会计得到了规范化的再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金融系统的会计核算系统。金融电子逐渐向网络银行、电话银行转变。

  二、电子金融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1.传统会计的概述

  过去传统的会计结算方式是物物交换、货币支付和银行转账支付三种结算方式。目前,生活中最常见的结算方式是银行转账支付的方式,它包括银行支付结算、支票支付结算、电子资金转账、资金汇兑等方式。

  2.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1)冲击的优势:

  ①方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首先,电子金融会计改变了传统的结算支付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以前,跨地区跨银行的汇款非常麻烦,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银行较少,人们的转账变得更加困难。自电子金融业务发展起来之后,汇款转账变得十分的方便快捷,只要有计算机与网络,什么经济业务都可以办理。其次,电子金融会计提高了结算的效率。

  ②促进会计工作的电子化与信息化。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为会计结算方式注入了一股新气象,会计结算开始走向无纸化的操作,大大地提高了结算的操作水平与操作速度,进入了电子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在网络电子的前提下,网络交易的票据和凭证账簿等变成了电子形式,代替了手工记账,账务处理自动完成。电子金融会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结算服务拓宽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金融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汇兑的方式使得会计结算瞬间即可完成,会计的电子化与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1)冲击的劣势:

  ①电子凭证真实性的确定。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个人,在办理经济业务时,必须要填制一些原始的凭证。在电子金融环境下,形成的原始凭证一定是电子凭证。原始凭证是会计处理的源头,因此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电子金融会计时,人们使用的是电子签名。在我国的《电子签名法》中,承认了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即承认了有电子签名的原始数据的效力。但是在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中,还没有关于电子原始凭证的法条说明与解释,而且人眼对于电子签名的识别远比分辨纸质签名的难度要高的多,这就给电子原始凭证真实性的确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②高级会计人才的缺乏。现在,我国金融发展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会计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虽然我国目前有很多的会计人员,但是有些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只具备一般的会计水平,无法满足现在金融机构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如何挑选合适的会计人才,培养有潜力的会计人才,留住高层次会计人才是现今的金融机构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

  三、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新展望

  1.加强电子商务的风险意识

  在外部环境复杂的前提下,电子金融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加强电子商务的风险意识。首先,要加强操作的风险意识。操作的风险意识主要来源于银行的内部,在电子金融的日常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会导致风险的发生。因此,应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步骤,严格建立内部管理机制,遵守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原则。其次,要防范信用风险。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信用风险有着不同的等级分类方法。银行要善加利用信用等级的分类制度,根据企业或个人的具体情况,严格信贷借用制度。在金融系统内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客户信用管理系统,根据客户的过往信息,严格信用制度。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统一银行的信用监督规范制度,强化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顾客的信用信息管理,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信息共享,及时获取客户的信息分类信息,在客户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2.完善信息化建设,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性

  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必然对我国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建设的软件与硬件方面都较为落后。因此,金融机构必将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尽量减少网络交易的漏洞,保证电子交易的安全性。电子商务和远程交易的特性必然要求金融会计系统要进一步开放与更多的数据信息共享,这样就增加了数据信息不不安全性。开放的网络增加了控制的难度。在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建设中,信息的安全、交易的安全、资金的安全都会成为金融机构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的威胁来自很多方面,比如网络hacker、竞争对手、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等等,这些复杂的原因都对金融机构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了更大的挑战。金融机构要针对网络集成化管理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职位的员工要根据相应的权限阅读会计信息,保证机密的会计信息不外露,严格保守金融机构的秘密。如果外部的人员要借阅本机构的会计信息,一定要经过金融机构领导者的批准与授权,不能直接借阅会计数据信息。对于网络犯罪,金融机构就要借助较为高端的技术手段,减少软件漏洞,增强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总之,金融机构要摒弃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建立各种现代化的安全控制手段与制度,以便更高程度的确保电子金融会计的安全性。

  3.加强电子金融人才的培养

  电子金融会计的迅速发展,对电子金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一般的企业还是金融机构,人才始终的第一资源。金融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参与到电子金融会计的工作中来。因此,首先,金融机构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在金融机构中,有许多的部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适合不同的人才。银行的人员招聘时,要选择专业素质高,道德素质好,政治素质过硬的人员,并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即任人唯贤,任人唯能,从人员层面促进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其次,在金融机构内部,要重视网络知识与金融知识的培训。在网络时代,电子信息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时,不仅应重视金融是指,网络安全知识也是核心部分。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贸易越来越多,这就依赖国内的金融机构与国外的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网络,不仅仅是跨市、跨省,甚至跨国的外币交易都变得特别方便。因此,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易中,要求会计人员有更高的语言要求,熟悉国际会计及商务政策条例,要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起一支经得起考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金融会计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电子金融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是巨大的,改革也是巨大的。新的方式方便了民众的生活,方便了会计核算。因此,我国要不断探析新的电子金融会计发展的道路,将电子业务与服务相结合,更多层次的满足公众的需要。只有正确的把握经济时代的主题,顺应经济时代的潮流,采取合适的措施,管理得当,才能促进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更加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

金融会计论文8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愈加明显的多元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础,已成为我国各界人士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金融会计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整个经济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加强对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更重要的现实及时代意义。

  一、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常见原因

  1.内部管理模式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部分企业金融会计管理方法也存在管理模式相对传统、零散,不能有效的管控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使其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也导致企业金融会计的个人信息严重失真,并因此衍生出各种资金运行和贪污盗用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进程。

  2.金融监管不到位

  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内容重复,导致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管理力度不够。在企业监管部门对企业金融活动监查管理时,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监管人员也不具备对企业金融活动进行全面监管的素质和权力。这些就必然导致企业金融管理活动对企业金融活动的管理存在部门间责任不明,出现问题部门间相互扯皮的问题。有些问题又没有管理权限导致管理不到位,如此不仅是对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也导致企业监管能力的不完全,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3.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金融会计行业管理不完善,导致从业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有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不好,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上一天班,敲一天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等。这些都给企业金融活动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这些从业者在进行金融资本运作时可能不够谨慎合理,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金融资本大量丢失,也可能威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的管控体系

  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会计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会计的从业人员的权责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构建一个可以及时衔接会计人员的岗位流程操作体系,为他们设计一个明确合理的金融会计目标。同时,企业应该明确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授权,构建细化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层次和操作单元的会计管控体系,实时根据企业自身的金融活动不断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可以切实的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实际的利益。当然,企业在这一个高效完善的内部会计管控体系之下,还需要建立一个对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尤其要大力推广一种专业、高效、安全的财务核算软件,减少财务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随意性,建立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处理预案,如此就在企业内部构建了一套稳健牢固的金融会计风险管控体系。

  2.改革金融会计监督管理模式

  对于金融会计的监管主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革现有企业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加强各监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能力,发挥合力监管好企业金融会计的活动。企业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一个稳定的工作情况沟通机制,还应设立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沟通和管理风险的可操作的预案。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整合企业监管结构的资源,杜绝有限资源的浪费,不做重复劳动,有利于对监管对象的针对性检查,提高检查效率。二是企业监管主体应对监管对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并重的监查原则。事前加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合理性的监查,事中定期对监查对象的金融活动进行问询,事后对金融会计的审核各个细节进行全面的审核、判断,给予正确评价,报备留底。

  3.注重企业金融会计队伍的建设

  构建一套完善的企业金融会计的内部防范和管理体系,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准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会计队伍。首先,企业应该注重和开展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活动。其次,为金融会计工作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水平,使他们可以高效熟练的开展金融会计工作。再次,合理安排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人员既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熟悉业务和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带头示范作用。最后,要对金融会计队伍进行严格的引进和辞退机制,严格挑选,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对违纪违规行为应及时处理,维持金融队伍的清洁和高效性。

  三、结语

  在进行企业金融活动时,如果金融会计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企业资本的大量流失,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对于当前金融会计中存在的巨大风险,金融企业必须重视和关注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根据常见形成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有针对的加强和改进金融会计活动的管理方法,完善金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金融会计的监管机构,注重企业金融会计队伍的水平建设,正确履行企业金融会计的能力,保证企业资本的健康运行,助推企业的腾飞。

【金融会计论文】相关文章:

金融会计论文11-11

金融知识07-31

如何做好金融销售_做好金融销售的方法12-25

金融的实习报告06-10

金融团队口号06-08

金融实习报告06-09

金融投资标语12-29

金融分析报告12-28

金融公司口号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