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8-31 22:42:47 教师 我要投稿

【荐】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为何刚入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却越来越少?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倒医院里去。”这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对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标准,只要他很努力,取得进步就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地对待孩子们,及时的发现他们的进步,他们的优点,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更要多一点关心。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这段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容易借鉴和操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节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16章中,提到了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任何课堂的组成需要有积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动中,才能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的,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学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学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智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积极的呢?我认为,首先要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简单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难度才能引发思考,进而引发讨论,有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发展;再者,我们的活动应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能被学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甜美才能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对我们老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

  在17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给学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观察,而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现在我们学生都在用科学记录本,这很好,这种记录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课堂,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观察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完此书,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本书开篇讲了教师的使命,使命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此书定义教师是“教育战线前沿的主力军”,年轻教师决定了未来教育事业的成败,使我倍感压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年轻人最大的财富是年轻,因此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总觉得“来日方长”,不必忙于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弄得自己太辛苦。自以为目前的工作就是胜利的果实,到了收获的季节,是享受人生的时刻。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面对紧张的工作时,我们首先要规划人生,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短期安排;其次,要活在当下,今天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去做。要善于过好每一天,要学会抓紧每一分钟。新教师刚刚踏入工作岗位需要面对的工作与挑战很多,例如:各种培训、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等。有的事情可能重叠挤压在一个时间段,这就对我们新教师提出了小小的挑战。如何把事情顺利的做完和做好才是关键。因此,我们面对不同工作时,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既要把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还要保质保量。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顺利完成每件事,不是自己有能力就行的,还要每一位同事的信任和配合。所以,要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因为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另外还要服从领导的决策及安排,少抱怨、多做事。总之,踏踏实实做好事情才是硬道理。做完每件事情要及时总结,对有瑕疵的`地方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还要及时的反思,只有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不能把自己在大学里取得的成绩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刚踏入工作岗位,要及时的“归零”。我们的身份由学生变成教师,刚刚转变,只有对工作更有责任心,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另外,我还要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认真备、听课,课后及时的总结、反思。争取把同样的课,上出不同的风采。

  回顾过去几个月,发现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很庆幸,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给我们不知厌倦指导,使我们在遇到挫折时有明确的风向标。我会继续努力,为教育添彩,为实验争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最近我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后进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成绩总是不理想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后进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我感觉自己还算是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

  所以,今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没有看完,但是阅读过的每一条建议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口气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洁”一文,我的心情变得与苏霍姆林斯基写此文时的心情一样沉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警示我们的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淀,为我们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儿童和少年因其年龄小,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差,也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马上拿出公正的态度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三、四节课,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下班以后,又有忙不完的家务。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众多和我一样的小学老师读到这儿,都会很感激他这样一位智者给我们这么好的建议。因为,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曾为这样的问题伤过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在书中的阐述不就像给了我们一根导航的指挥棒吗?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如不添加水,总有一天,水会用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转眼间,我已经在教师岗位上渡过了半年,感触颇深,但是深知自己的不足,在假期我读了《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从年轻教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发展自己、怎样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做科研等方面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

  爱是教育的根本。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爱学生则是老师的品德。教师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人,是弱小、稚嫩、正在发展的人。这个工作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注意爱学生,平等去爱每一名学生,有些东西需要老师去讲,可是有些则是需要教师去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绝不是为了教育谁而刻意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人格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铸进了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有时的学习是在不经意间的。

  书中90页提到良性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管理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精力应当放在思考学生、有效地指导学生上面,基本原则是“为了不教而教,让学生自己成长”。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计划、教学进度。书中还提到了“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书中对怎样提高备课质量也做出了总结,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三个方面。书中还提到了根据两大教学大纲备课,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总之,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运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它真是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就应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园,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备课、上课、准备教具,还要处理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刻从读书中来。“只有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孩子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一样。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刻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爱读书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中,睿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觉到就像一个老者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工作,他的点滴经历。让我觉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种育好人的执着和用心。我觉得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 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新学期开学,会有很多变化。孩子转进转出,老师调进调出……最近,因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位家长的诉求,着实让我对我们家长无度的爱而感慨万千。

  事例描述:

  因教育局人事调动,**班两位带班老师均离开本园至外园工作,在即将开学的日子里,园长室对这一班级的孩子发了一个前期预告,告知家长这一变动,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在报名这一天,班中一家长还是以孩子不能接受两位新带班老师找到园方,反复针对园方的这一决定表示不满。这位家长如此的着急和处事的态度,不禁让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长工作的难做,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处理“家长投诉”。确实,现在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宝贝的独苗的教育中,往往因为知识的缺乏或过于溺爱,导致产生家园教养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站在科学教养、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上可以这样处理

  1.正面应对:对于园方不能规避的情况,明确答复家长回到原来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尽快帮助孩子适应变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科学教导: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适应,这是孩子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当然,首先,在做到这一点前,家长要学会运用这一技能。如果家长都不能适应这种必然的变化,谈何教育引导好孩子。

  3.晓之以理:如果孩子确实因为这一变化而产生强烈的不适应,那么说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环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较弱、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较差,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与家长在今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以关注并多进行适应性教育,而不是让孩子回避一些变化。

  4.动之以情:从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长焦虑的心情,并与家长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多关心帮助孩子,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老师。

  让家长理解教养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办、过度地溺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师专业的眼光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工作之余,拜读了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其实这是学生对于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学生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他的学习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不尽人意。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角度来看,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有层次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因而我们也应欣然接受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

  二、教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生并不是停止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开发期,因而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要考虑所有孩子,设计的问题要使各个智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桃子。即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不同的学习路径,使不同智力层次的孩子经过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获。重视智力差异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考虑,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所获。相信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获取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读书学习中,深刻意识到教育家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是我们教学工作上的指明灯。

  书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还依然在进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这两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自己很早就已购买,但是从未完整地读过,只是看着目录从里面挑选一些相对自己有兴趣的章节进行佛系阅读。这次利用这个假期,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往后看,才发现这本书不愧是给教师的建议,短短两天确实学到了不少新建议。

  这两天看完了前条建议。给我的感觉是前五条建议,从整体上对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给了一些大面的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不要要求他做不可能完成的事。要让学生有自尊感,每节课都能取到相应的进步,让他能够热爱学习,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他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阅读要培养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超过出声阅读的能力,为四年级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打好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教师时间。

  三、身为老师,我们要重视分析知识内容,把那些关键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我所理解的是应当提前把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全部整理出来,然后分摊在学期每天的零碎时间中,积少成多,这样到最后重点知识学生都能够掌握,并且他们不会产生厌烦感。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创造智力背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还有一条对于老师的建议就是要多读学术著作,这点我还是认同的。有的时候可能不必要非得硬性规定去读什么,随手读的一本著作中,甚至可能只是一篇小文章,可能就会涉及到我们教学中相关的东西,就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技巧带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人常说:有三样东西别人夺不走,吃进胃里的东西,藏在心里的梦想,读进脑子里的书。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又如何影响学生醉心阅读?所以,哪怕再忙,我也尽量抽出时间读读教育专著。

  这不,这段时间我正在阅读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其中一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读来颇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们一把,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确,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世界太贫乏、太枯燥无味了。他们在学习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乐趣,他们迷茫、他们困惑、他们沮丧。如何启迪他们的智慧,调动他们的兴趣,阅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于是,我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推荐的书目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还结合教材以及语文主题丛书,每三个星期读一本,在读的过程,不定时地抽出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当读完,还会上一节读书交流课。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学就书中的内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读后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所触动,这无疑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的队伍。

  除了以身作则和利用班级的`良好氛围影响学习困难的学生阅读,我还另外推荐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他们,对于从不阅读的他们,如果一下子让他们读一些名著,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由易而难地引导。《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一段段、一节节、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渐进,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从你我开始。让为师的我们和学生在阅读的路上越走越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_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03-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8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5-24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9-15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4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0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