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5 11:32:24 语文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沛。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回乡偶书》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赠汪伦》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

  在教学《回乡偶书》时,我选择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秋天的诗导入,有这个基础,学生在读这首诗时,能较快读出节奏和韵味。接着,让学生通过看图和看资料大致理解诗中的意思,对于“鬓毛衰”这个词,我通过让学生摸着“鬓毛”所长的位置理解“鬓毛”,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所见到的老人的样子理解“衰”的意思,这样,学生对诗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理解诗意的情况下,学生的朗诵便更有韵味。

  在教学《赠汪伦》时,我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整首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字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闻”理解,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闻”不是“闻到”,而是“听到”。再者我让学生设想“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学生联系实际,更能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最后,我通过拓展《小兔子落水了》,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习古诗。这个复习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习考查的面广,达到复习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近一步的改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第七册中安排的《古诗两首》,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李白,两首诗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古诗,还是和原先一样,先预习,再以学生自学、交流自学成果为主。

  一、提前预习——尽量自己完成。

  根据原先的预习单,我要求孩子们尽量自己自学,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诗预习以理解字词和诗句为主,可参考各种资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个记号,待全部预习完,可回过头来再思考。我想有些孩子,特别是比较懒散的、平时比较依赖父母的孩子碰到问题时,总懒得自己动脑筋,总希望父母为他解决。提出“尽量自己解决”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养成自己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试想一下,有了这样的习惯,以后面对问题的时候,这些孩子就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份冷静、多了一份义务、多了一份自信。

  二、我的课堂——合作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应该是孩子们的,课堂中应该有孩子们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这两课时,我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孩子们,首先交流预习情况:字词意思、诗句意思、生字笔顺、生字组词。有不明白的我进行引导、解释。最后给孩子们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字词意思和串联起来的诗句意思进行消化。

  预习很重要,课堂很重要,延伸很重要!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孩子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学习得轻松快乐!我在不断学习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所 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于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简单讲解孩子们明白诗的大意和完成识字教学之后,就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那种歌声想彻树林的感觉,要想逮住知了,必须轻轻的,小心意义,多读几遍之后我感觉孩子们的.兴趣有增无减,一次比一次读的要好.一节课上下来心理舒畅啊!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有的孩子们早已经背的滚挂烂熟了..这首诗本着孩子们自己在读中体会的原则开始了教学.突然我想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有我来范读,让孩子体会诗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种欣喜,仿佛真的身临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们互换角色,让孩子们读给我听,真的好感动,因为他们的那种努力,他们也想把我带到那么美的情景中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学完本课两首古诗,收获还是有的。本来古诗对我来说,无论是从分析,理解、体会诗人的伤感情怀,豪情壮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过学习本课的两首古诗感觉不好差,因为课前我认真看了些资料,通过我的教学,完全能达到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用自己的话阐述古诗内容。学了《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有兴趣。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自描了《夜书所见》的四幅草图,每句诗一幅图,在草图的远处贴了诗人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接着让学生动笔将图景写下来。(这个环节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写作的状态。)之前为了衔接新课,给图拟了题目“思念家乡”,同时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导。比如:一位诗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儿写到: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树叶被晚风吹得哗啦啦直响,飘落的梧桐叶落在诗人的脚下,诗人捡起梧桐叶,眺望着远方的家乡,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门前,有两个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灯笼把家门前的篱笆照得通明,诗人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口气)。(当我读完孩子的习作接着说:“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这下孩子们是高兴地去读古诗,还有孩子大声地说,哪句诗就是自己所写的话,也就是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图写话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有了这步基础,学生理解诗意真不难了,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怎样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中的重点指导环节。本课两首诗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夜书所见》中描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由念家乡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在重阳节,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长安,倍感孤单,非常相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怎样借景抒情呢?要掌握景物特点,然后想象人置身于这样的景物之中的感觉,有亲身体验更好。在这环节,我班的留守孩子较多,我出示话题,提示:1、又是中秋佳节,今夜的月____________!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远在打工的___________,他(她)也在想念我吗?那是__________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又是__月__日,是我____岁的生日。天气是这样的好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的今天是_______给我过的生日。我再次拿出______________(玩具、衣物等),_______说,我是属_____,所以才给买____________。可是今天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让孩子们说说填填,课堂十分活跃生机)。在说的过程中,我点拨了,要把景物特点与人的优秀品质等联系起来抒发情感。比如、借春天的美景,可以抒发热爱家乡,赞美家系的情感,也可以抒发对新生事物的喜爱之情等;借秋天的'景色,除了可以抒发思亲怀乡之情,还可以抒发丰收的喜悦之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等;借冬天的景色,可以抒发对纯洁心灵的赞美之情,抒发对具有顽强意志的人的敬佩之情或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盼望之情等。

  怎样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秋夜所见》中,作者通过感受了“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感油然而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家乡兄弟登高插茱萸,唯独少了作者一人,以此可以感知作者此时的孤独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环节,我安排了用景物描写而思念亲人的话题。)如、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此时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今夜的月亮格外的圆,格外的明,月光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急训小练习,效果不错的。)

  三、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如,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送”和“动”字用得特别传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炼字,出示小黑板:“试着填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现、闹)。

  总之,语文教学,无论是诗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适合自己学生的口味就是创新语文教学。用故事引入课题,相对来讲,学生有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充满创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这次学的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其中《草》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我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开始认真读古诗,看插图。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很大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古诗改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挺不错,最后让他们写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 指导识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 指导朗读

  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 指导理解古诗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学生人人能叙述古诗的大概内容,而是强调个人感受,达到人人可以背诵就可以了。课堂最后,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写春天的诗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的调控,语言的组织及教师机智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习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习轻声读,再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

  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现出作者对瀑布壮观的惊叹,因而产生了神奇、夸张的想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3、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

  3.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放录音,欣赏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读,拓展延伸

  1、小声读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完成其中一至二题:

  ①、根据诗的描绘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庐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③、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2-07

古诗教学反思05-16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6-21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7-05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11-03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11-07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2-22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10-11

古诗蜂教学反思12-12

古诗教学反思(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