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时间:2024-02-26 19:27:59 海洁 语文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12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1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虚拟的意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2

  听了这节平均数,我被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折服了,我惊叹这位老师怎么会有这么独到的视角,教学层层推进,整节课都让我不敢松懈,生怕把哪个精彩的设问、哪句巧妙的引导遗漏了。他的优点不能细数,让我体会最深的几点是:

  第一,能从生活中挖掘出那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第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三组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哪组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借助条形统计图和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合并均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多种方法求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学习的乐趣。

  第三,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这一点更是我要学的,因为我平时就怕学生不能自己得出,看来要充分相信学生的。

  第四,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五,练习设计别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有水资源、奥运会等问题,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也让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六,教师亲和力强,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师借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拉近的师生间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

  听了这节课后,留给我的深深的思考是“怎样才能设计出这么有新意的教学?”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3

  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

  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议:

  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4

  在三三班,听了董主任的《平均数》一课,最出色的地方时一开始上课的口算练习,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练习,这一点显得这节课特别真实。并且董主任在这节课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像:统计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怎样求平均数这几个知识点,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不理解:为什么在比较哪个组的计算水平高时要选取错题的个数,而不是选择对题的个数呢?通过整节课来看孩子们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因为选的是错题孩子们在表达起来非常困难,最终整节课的效果就没有达到。

  另外我觉得每节课拿出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是很好,可是如果用过多的.时间那就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定做题的时间和控制评价的时间。

  还有该班孩子们的听讲习惯很不好,老师在上课时间反复在强调纪律我们看着都累,所以不论孩子们的学习好与差最重要的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这是最关键的。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5

  平均数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教学从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

  邹老师这节课上的.比较扎实,步步推进,在设计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如在导入时设置了新余火车站的日平均人流量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理解、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就在日常生活中。

  2、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4、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不忘记德育教育。例如练习一中,平均水深110cm。小刚身高145cm,他下去有危险吗?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又给了学生一次安全教育。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6

  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

  3、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7

  今天听了叶老师的《平均数》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于叶老师的上的这节课,我觉得:叶老师创设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本节课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从成绩入手,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叶老师用“你打算用哪个数来代表他们班的水平比较合适?”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又出示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联系生活,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踢毽子平均成绩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设“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和“旅店购新床”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8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统计总体的平均数。

  为了体现这些目标的达成,鲍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设法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

  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鲍老师补充的求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例题贴近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每一年龄都由一学生统计,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设计了有效的练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完善。教者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9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4、存在问题:

  (1)学生在计算总数量时,由于数据较多,学生计算经常求和出错,应该指导这个易错点。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应用掌握的不好学生对平均数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体水平,理解的不够深。

  (3)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如何选择使用讲得不够透彻。学生不能根据数据的集中程度灵活选用做题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仔细的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成功之处: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在第二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不足之处:

  对于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学生还是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出现把两个平均数除以2的错误。

  再教设计:

  可以把“总数÷份数=平均数”改写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就能把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包含在其中,也可以单独总结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成绩。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11

  今天讲的四上《平均数》,从备课,上课两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 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 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慢得当。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12

  备课时我一直纠结于下面两个问题:

  一、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合适?

  《平均数》这一知识蕴含的内容不少,具体有: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平均数的优缺点等等。

  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实现显然是有困难的。那么该如何划分课时呢?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理解,把本课划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等三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解决其余的。

  课后议课,同事们指出这样的容量安排稍微显少,建议再丰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无论加入什么内容,我都感觉不能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降低理解的难度?

  《平均数》有很多抽象难懂的语言,如: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等等。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内涵?思前想后,我觉得“意会”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好方法。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一含义,教学例1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从而让学生“意会”到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不真实存在。

  课后明显地感觉到这样的处理显得肤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相关文章:

《平均数》评课稿07-01

平均数评课稿06-11

《平均数》评课稿07-22

《平均数》评课稿08-11

求平均数评课稿06-03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03-08

《平均数》评课稿(必备)07-19

求平均数评课稿11-15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