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6-24 11:41:54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的调查报告1

  春节将至,1月14日国内最大的旅游集团携程旅行网发布了《20xx中国人春节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八成人希望用旅游来度过20xx年春节,出行意愿远超往年,因害怕国内过于拥挤,超50%有出行意愿的旅游者计划出境旅游,出境游意愿首次高于国内游。在预订渠道选择上,超过8成客户倾向于通过旅游网站来选择、比较旅游产品。40%用户青睐在手机端选择和预订旅游产品,春节出游正在走向“移动化”。

  此次调查面向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网民,共回收有效问卷1331份,报告全面展示了今年春节国人旅游在出行意愿、费用、时间、目的地、关注点等诸多方面的倾向。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受到出境旅游门槛放宽、国内高铁自驾航空便利化、互联网旅游技术创新与价格竞争等重大利好因素影响,我国旅游者在20xx年的旅游意愿将进一步提升。今年春节预计将成为游客规模史上最高、“旅游”程度最高的春节黄金周。今年旅游的性价比也创新高,携程等大型旅游网站和APP已经推出数万条线路以及“买一送一”、一元门票等优惠活动。从目前春节假期的预订情况看,出境游、高铁与自驾游、跟团游与自由行、门票等产品,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国内的东北、海南、华东、云南、四川,出境的日本、泰国、台湾地区、澳洲、美国等将是春节旅游的热点,热门线路游客量有望增长50%以上。

  春节旅游意愿超八成九成是家庭同游

  距20xx年春节黄金周假期只有1个多月了,调查显示,有出行意愿的网民达到八成。17%的网民已经订好了出游计划,65%的网民仍在考虑中。18%的客户表示没有出游计划。

  春节是中国人每年最重要的节日,近9成旅游者倾向与家人一同出游。选择一个人出游的只有5%。合家团圆、走亲访友也是大部分人极为重要的安排,因此36%的客户倾向于年初三或初四出行。其次是春节前(23%)、年初一或初二(20%)。在出游天数的选择上,大部分人倾向在3-6天,兼顾休息和出游时间。 25%的游客选择春节旅游6天以上。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目前处于春节国内游、出境游的预订高峰,出境游已经预订过半,欧美、澳洲等部分长途热门线路的名额已经很紧张。建议有出游计划的旅游者尽快安排。从订单分析家庭游客是主力,报名携程旅游团的两大一小或者三代同行比例很高,私家团、爸妈放心游、高端小团游等很受欢迎。

  出境游意愿首次高于国内游

  在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约4成客户倾向于境外旅游,37%偏好境内旅游,选择出境游的客人比例略高于国内游,另有23%的客户表示“不确定”。超过一半的客户不考虑境内出游,主要是因为境内目的地在节假日人较多。调查发现,男性客户更倾向境内旅游,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境外。

  国内目的地集中在传统、热门的旅游胜地,如三亚、云南(丽江、昆明、大理等),其次是厦门、东北(哈尔滨、吉林等)。境外目的地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无论是较近的港澳台、日韩、东南亚,还是中长线的美洲、欧洲、中东线等都有不同需求的客人进行选择。

  春节网友最向往的国内目的地前十是:三亚、云南、厦门、东北、九寨沟、桂林、成都、杭州、张家界、上海

  春节网友最向往的出境目的地前十是:泰国、巴厘岛、马尔代夫、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港澳台地区、新加坡、新西兰、韩国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从调查看,出境游意愿首次超过国内游,将是今年春节的旅游热点。这主要是受到众多目的地国家签证条件放宽等利好的影响,携程网上相关国家的线路产品游客量都出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很多报名的游客是第一次出境游或者首次在网上预订,说明越来越多国人有条件走出国门。

  超过8成倾向网上选择、比较旅游产品 40%青睐在手机端预订

  旅游者调查显示,今年春节旅游消费方式的最大变化是网络化、移动化。超过8成客户倾向于通过旅游网站来选择、比较旅游产品,4成客人在手机端用旅游APP做出行准备,比例远超通过传统旅行社的客人。调查显示,透明度高、产品丰富、预订便捷是客人选择在网络和移动端预订的主要原因。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在移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客人的旅游预订习惯从线下向线上转变,现在正在向手机端迁移。携程等大型旅游网站与各家旅行社合作把产品都搬上网,今年旅游者在一个网站就可以完成比价、比产品。从目前春节假期的预订情况看,出境游、高铁与自驾游、跟团游与自由行、门票等产品,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通过APP预订的比例将创新高,比如携程门票订单预计80%以上来自APP,跟团游产品手机预订比例在部分城市也可能达到40%以上。

  春节旅游花多少钱?三分之一花每人5000元以上

  春节出行,客人关注的问题仍主要集中在价格、线路安排、服务几方面。71%的客人关注价格问题、68%关注线路安排、49%最看重服务问题。另外春节出行的安全、天气等因素也是客人特别看重的方面。

  在消费水平上,国人也越来越有钱,在春节相比平时旅游更愿意花钱, 30%客户认为3001-5000元是较为合适的人均消费,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将花每人5000元以上在旅游上。调查还发现,旅游者对价格的关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这主要因为40岁以上国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强,且更为看重春节出游对家庭的影响,愿意投入更高的旅游费用。

  携程旅游专家分析,因为需求旺盛、热门的酒店和航空资源较平时紧张,春节出游价格一般都有30%以上上涨。不过今年春节在线旅游网站爆发促销战,网上特别是手机APP预订的性价比创新高。携程等大型旅游网站已经推出数万条线路以及500元免费红包、“买一送一”、一元门票等优惠活动,以及99元国内游等最低1折的爆款产品。消费者获得的优惠力度最多可以达到50%以上。“春节爆款”的出现,说明消费者对价格依然非常敏感,也体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但建议消费者除了价格,也应该在品牌、行程安排、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考虑。

  1、 出游计划安排

  17%的.客户已经订好了出游计划,65%的客户仍在考虑中,而18%的客户表示完全没有出游计划。

  2、出游同伴

  近9成客户倾向与家人一同出游,另有28%的客户选择与伴侣一同出游。

  3、出游天数与时间偏好

  超6成客户认为春节假期合适的出游天数在3-6天,36%的客户倾向于年初三或初四出行,其次是春节前(23%)、年初一或初二(20%)。

  4、出游方式与人均消费

  超8成客户偏好自由行;且30%客户认为3001-5000元是较为合适的人均消费,其次是5001-8000元、20xx-3000元。

  5、目的地偏好

  约4成客户倾向于境外旅游,37%偏好境内旅游,另有23%的客户表示“不确定”。

  6、境内游偏好

  境内出游目的地方面,大部分客户比较偏好传统、热门的旅游胜地,如三亚、云南(丽江、昆明、大理等),其次是厦门、东北(哈尔滨、吉林等)。

  而在其他项中,超过一半的客户不考虑境内出游,主要是因为境内目的地在节假日人较多。

  7、出境游偏好

  客户偏好的境外目的地比较分散,可能是受出游天数、预算等的限制,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海岛相对较受欢迎。

  8、 春节出游关注因素

  价格、线路安排是客户春节出游时较为关注的因素,其次是出行安全、天气等。

  客户对价格的关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

  9、 预订渠道

  超过8成客户倾向于通过旅游网站来选择、比较旅游产品。

春节的调查报告2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春节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欢迎阅读。

  XX年春节将至,在这个传统而又重大的节日里,喜欢热闹、喜庆的家乡人民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过大年”呢?他们的年夜饭会在哪里吃?哪些消费领域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今年的“黄金周”是否依然金光灿烂?孩子们的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有人说:“这一年的辛劳赚来的钱,正是为了欢渡春节。”所以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一次节庆。于是,趁势我就春节消费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消费投向在哪里?

  在调查中,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各种方式都在选择之列。不过,购置衣服以微弱票数胜出。其次是餐饮,再次是送礼,接下来还有文化娱乐、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1、新年就要穿新衣

  春节期间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在一家公司上班表姐告诉我,她们这些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难得凑在一块,刚好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据了解,有表姐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平常都是没有充足的时间逛街购物,春节的休假正好可以弥补。一位平常只在家围着老公、孩子干家务的阿姨说,“往常在家里就是围着灶台、洗衣机转,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他们都休假了,我也要放松放松,买几件称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打扮自己。” 另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2、 民以食为天 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

  家乡人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世纪联华的一位收银员告诉我,大概在节前20多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200元至600元之间,有不少还上了千元,卖出去的东西绝大部分是食品。“有一次,一个五口之家买了1000多元的食品,装了好几辆手推车,他们的孩子还吵着说不够呢。”收银员笑着说。 在购买食品方面,我了解到,有以下几种食品几乎成为了家家必备的。有各类小食品、糖果、瓜子、饮料、葡萄酒。但是除了葡萄酒所占花销较大,约达到六七十元外,其余各项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

  餐饮消费也是家乡人民春节的一大消费支出之一。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亲访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从家附近的一些酒楼了解到,今年春节从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20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预定一空。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告诉我,在他们这预定酒席的平均消费大多为六七百元,有些还超过千元。“民以食为天嘛,何况还是过节呢。”

  在酒店消费的市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亲自下厨,但也有不少人为追求家庭气氛,在家里设宴招待亲友的。家住红星小区的王先生说,“大过年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不就是图个开心嘛,犯不着上酒店花那冤枉钱。”

  3、 送礼开销过大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如今,送礼已经成了过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吃的支出。我对运河小区的一些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给孩子的压岁钱等。

  一位吴先生说,一年只过一次年,亲戚朋友间总要是要走动一下的,又不能空着手去,现在的人品位高了,送低档的东西显得寒酸,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就不能少于200元。粗粗算一下,春节期间送礼的钱就达到XX多元。 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只是一个缩影,不仅是春节,就是平时,人情类的消费也占了人们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很主要的消费。

  随着家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人情类消费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负担。一位去年春节期间人情类消费达到3000多元的李先生无奈地对我说:“人情费超过了小孩学费,面对众多的人情费,我真的有点捉襟见肘。”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人们习惯将白酒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选择白酒送礼的家庭比率达69%,平均送礼金额中也是白酒最高达到143.94元。

  4、快快乐乐春节游 近年来,春节游一直很火爆。我在市里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一些旅游线路基本排满。在春秋旅行社报表上,大年初一和初二的海南游已“满座”,而前来咨询的市民仍是络绎不绝。

  “如果天气晴好的话,外出旅游的人还会多些呢。”一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我。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是个团圆的的日子,也是游玩的日子,一位熊先说:“我挺喜欢旅游的,但不知道春节期间天气怎样,如果天气不是很坏,带着亲戚朋友一起自驾游也是件快乐的事。”

  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57%的人选择随团出游,43%的人选择自助旅游。在地点上,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气候宜人的南方和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城市(如哈尔滨、长春等)最受欢迎。在境外游方面,香港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二、春节的疑问

  1、春节打算在哪过?

  相对于“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调查显示春节是最深人关注的节日。在被采访者中,83%的人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过的一个节日。53%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度过春节,16%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旅游的方式度过春节,27%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走亲访友的方式度过春节,有4%的被采访者称,他们会以知识充电或健身的方式度过春节。

  2、年夜饭在哪里吃?

  关于今年的年夜饭,62%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里吃,38%的被采访者表示会选择近几年流行的方式,在酒店里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在饭店里吃年夜

  饭,48%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元以下,21%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XX元,13%的消费者预计消费XX~3000元,有8%的消费者称,他们的预计消费在3000~5000元,有10%的消费者打算在年夜饭这一项上花费5000元以上。 我在我市一些三星级大酒店了解到,酒店推出的1666元、2888元的年夜饭在除夕之前约十天就被订购一空,且比去年预定量要多出10%。而“豪华级”的6666元、8888元年夜饭的预定量较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的同时,已经初步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不再刻意追求“天价”带来的那份虚荣,而是选择过一个富裕而不浪费的春节。

  3、春节应当怎样过?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如今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有63%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传统型的春节,16%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简单轻松,比传统春节要好,据我了解,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位年轻人,另有21%被采访者认为现在的春节和“五一”“十一”长假没有什么两样。 我市今年举行的“运河之都”文化庙会,集民俗风貌、文化演出、传统小吃、特色饰物于一体,成为百姓过年消费的一大去处,也是今年市民欢度春节的方式之一。在庙会上我了解到,百姓对这种过年的方式十分满意,认为这种在城市里少见的庙会不仅让人了解到本地的传统文化,还使这个春节变得年味浓浓,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让他们真正了解春节传统的渠道。在城市里举行庙会,不仅拉进了城乡间的距离,更为市民提供了消费好去处,也给更多的商家带来商机。

  4、过年送礼送什么?

  69%的被访者表示春节送礼会选择白酒,27%的被访者表示会选择一些保健品送亲友,极少数被访者表示会选择其他有意义或对方真正需要的礼品。由此可以看出,春节送礼还是停留在送传统礼品上,并没有深入实际的考虑。

  5、 压岁钱该怎样花?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交到孩子手里的钱,是怎样花的呢?我在家附近的第八中学对初中学生作了调查。调查发现,近八成中学生的压岁钱在800元左右,超过1000元的和低于500元的在少数,极少数的学生压岁钱在1500元左右。他们的压岁钱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用压岁钱上网,买游戏卡,为自己添置新衣服及饰物,买平时就喜欢的图书,购买高档文具,请同学一起去吃肯德基、德克士等洋快餐。 调查中,很少有学生提出会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或贫困家庭,但经我提醒,有不少学生表示会考虑这么做。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平时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中学生春节期间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每月的消费大多数都是有规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习惯随时向父母要,而这些同学的零用钱一般都比有规定每月零用钱的同学多,每月零用钱在100—200元的占很大比例,200元以上的同学也有很多。

  据调查分析,在每月零用钱的分配中,用于书籍的一般都在50元左右,用于学习用品的一般都在20—50元,而在零食方面每月支出约50—100元,但也有37%的中学生超过100甚至200元,另外音像制品的消费为20—50元,对于同学朋友生日时送的礼物,大多数同学都认为50元左右比较合理。

  从调查表、调查内容及情况分析,当今中学生的消费观有3大特点。

  ①、从每天的消费金额来看,大约是5—10元之间。

  ②、都比较注重音像制品的消费,如磁带vcd等等,在这方面,消费大约是每月20—100元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较大了,基本已远远超过了学习用品和书籍方面的消费。

  ③、在零食方面,每人每月大约有50—150元用于平时零食消费,而同学生日送礼的消费大约是50—100元之间。

  中学生的消费,最多的还是用于零食方面。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比较疼爱,出门怕碰着,吃饭怕咽着,对于孩子提出来的要求,基本上都答应,造成孩子偏爱零食,也因此现在的社会胖孩子越来越多,可是他们却忽视了很多的疾病是由贪吃零食引起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养胖自己的孩子作为自豪,以致于孩子越吃越多,有的多吃了零食连饭也不想吃,造成营养不良等。

  中学生还有一项很大的消费,即打游戏机、泡网吧,这也造成了部分中学生的犯罪行为,他们整日沉迷于游戏机房和网吧里,钱用完了,向父母要,要不着便去敲诈勒索,抢劫或偷窃等这种现象时时发生,而且有些网吧里上网内容不健康,使学生原本纯洁的思想变得污浊,国家要的是对其发展有用的人才,而不是社会的蛀虫,中学生应该在学习上积极向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春节的调查报告3

  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

  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这一天,我们要吃腊八饭,所谓的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腊八粥的品种花样也日益繁多。关于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有说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为鉴的;也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民间叫法是“辞灶”。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请”来“灶王老爷”,有的叫它“灶码”。上面是“灶王爷”的画像,下面是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辞灶这天是灶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爷走的时候要给他吃糖,让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大面汤”,这天人们要放鞭炮,吃面汤(面条),有的地方吃水饺。吃饭前要祭祀,摆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着糖、水果等供品。晚饭时把灶码上面的灶王老爷剪下来烧了,把剩下那块灶码头(二十四节气表)贴在锅台上面。

  辞灶这天还要大扫除,把买来的新笤帚用绳子绑在长棍上,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以除旧布新,让灶王爷将这家干干净净的情况上报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有的人家会在大门前挂两个大红灯笼,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除夕晚亮一夜长明灯。大红灯笼的确给这个快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奶奶家年三十不但贴春联,贴福字,还要贴萝卜钱(也叫过门钱),就是在每个门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贴上萝卜钱,有贴万事如意的,有贴招财进宝的,有贴吉祥如意的,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置办吃食,男人们还要拿着供品,粮响到祖宗的坟地里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是肉馅的,随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一个个胖嘟嘟的饺子也端上了饭桌。

  除夕夜的饺子一定是素馅的,奶奶那里大部分人家都包豆腐的,因为豆腐谐音“都福”,大家都有福的意思。

  姥姥家会把钢蹦洗净,一般放十个,象征十全十美;把泡好的小枣十个,象征甜甜蜜蜜;把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到饺子里。除夕夜吃到钱的预示来年钱财满贯,富贵有余;吃到枣的家庭幸福,甜甜美美;吃到糕的事业有成,新的一年一定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与追求罢了。

  然后就是守岁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活动,院里摆上供桌,供上香案,烧上高香,把叠好的金元宝用笸箩盛好,等到快十二点时,拿到院子里烧了,这时早已挂好的长长的鞭炮也已点着,四面八方噼里叭啦响起了鞭炮,万家灯火,彻夜的欢声笑语。

  一大家子人,老的`少的,一个都不缺,大家脸上都挂满了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电视,吃瓜子,满屋子的和谐,满屋子的喜悦。各家各户都吃起了团圆饺子,大家互相问好拜年。老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喜笑颜开的塞到孙子孙女们的口袋里,孩子们高兴的依偎在老人的怀里,大人们拿出给老人买的喜庆的唐装,给老人穿在身上,多好的一副天伦之乐图。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已不再那么早过年了,有的早起四五点钟过年,有的六七点钟,一切都以当地风俗为主。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成群结队的人们便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始走东家串西家,互相拜年问好。先是自己本家的,一个老祖宗,到处去转转,挨着问个好。平时忙没功夫串门的,也趁这个机会访一访老邻居、看看老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祝福。现在信息发达了,不管相隔多远,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把年来拜了,就把福来祝了,而且也乐在其中!

  姥姥家现在还时兴跪拜礼,就是给长辈磕头。没出阁的姑娘不磕,结了婚的小媳妇就要跟着丈夫,和家里的其他男性一起给长辈磕头了。在正屋摆放中堂香案的下方,放一铺垫,小辈们就跪在这块铺垫上给长辈们磕头,一位长辈磕一个头,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拜丈母,这几天给长辈磕头是最隆重的,年龄小还会得到一份压岁钱,因此年年喜欢磕。年龄大的不愿意也没办法,就是装装样子也还是要磕的,这一风俗,也许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种祝福形式了吧?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吃元宵,庆团圆。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逛花市、放焰火,猜灯谜,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这样人们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和美、幸福、团圆的新春佳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一些地方的风俗可能会逐渐变化,除旧迎新,跟着人们的美好理想前进!

春节的调查报告4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广东人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在广州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的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广州市的天贸南大、广百集团等百货公司,今年春节的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其中,广百初一至初七销售额达3365万元,增幅达45。5%,这说明了虽然供应量大,但是需求量也在增大。而且友谊百货1月前28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王府井这28天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一二月的销售总和,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3。

  省经贸委市场流通处罗房枢说,今年春节来得早,从元旦开始市场已开始启动。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近8000万常驻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

  横看竖看春节地位有变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

  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许多传统过年的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的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正在逐日冲淡年味。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的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广州传统年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广州市假日办的调查显示,在1960位被访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了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传统的“年味”还转移到了车市、楼市。除夕日,在汽车市场仍可以见到不少人在看车买车。他们是怀着节日购车会有优惠的心理来到这里的,而商家也想尽量回笼资金过年。而广州春节的楼市从早年的“7天不卖楼”到“初三、初四启市”,到去年的“春节照常卖楼做展”,虽然一年一变,但基本上都是销售之前的尾货。今年春节楼市再有新突破,众多楼盘都将一批保留单位或者新货在春节期间拿出来入市。不少广州市民乘春节相互拜年时候顺便来看看楼盘,体验小区的良好居住环境,即使拜年期间不成交,节后也可能付诸行动。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春节的调查报告5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四、正月初一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关于中国过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 旧日过年,尚有许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己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春节的调查报告6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mdash

  ;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瘪了不少。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今年春节期间投放市场的商品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而销售增幅也同样超过20%。其中,广百初一至初七销售额达3365万元,增幅达45.5%,这说明虽然供应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谊百货1月前28天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王府井这28天的销售额已达到去年一二月的销售总和,相当于去年全年销售额的1/3。

  在前后持续约一个月的春节消费月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总额上涨约30%,达到600亿元。分摊到全省近8000万常驻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费近800元。这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测算数字。

  横看竖看春节地位有变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

  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正在逐日冲淡年味。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但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广州传统年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广州市假日办的调查显示,在1960位被访者中,春节黄金周期间有意出外旅游的.比重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出游者人均花费552.9元,预计全市居民旅游总花费21.6亿元。同时,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以及节前掀起的一股购车热潮,今年春节不少市民自己开车回家过年,而选择自驾车游的人也明显增多,自驾游已成为一种过年时尚。

  传统的“年味”还转移到了车市、楼市。除夕日,在汽车市场仍可以见到不少人在看车买车。他们是怀着节日购车会有优惠的心理来到这里的,而商家也想尽量回笼资金过年。而广州春节的楼市从早年的“7天不卖楼”到“初三、初四启市”,到去年的“春节照常卖楼做展”,虽然一年一变,但基本上都是销售之前的尾货。今年春节楼市再有新突破,众多楼盘都将一批保留单位或者新货在春节期间拿出来入市。不少广州市民乘春节相互拜年时候顺便来看看楼盘,体验小区的良好居住环境,即使拜年期间不成交,节后也可能付诸行动。

  因春节而拉动的像家电、家具、楼房、靓车、旅游等部分消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因此传统型消费虽然也有所增长,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变得十分微弱了。

  来年过年会更加个性化

  就在猪年春节前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1090美元。这是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表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人们对于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而广东早已跨越了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阶段。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xx年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已达16690元,约为全国人均数的2倍,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了12.4%。

  放在这样一个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看过年消费,就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当下国人过年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种种变化。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正处于一个量变集聚的过程中,一个消费稳健的庞大中产阶层队伍正在形成,未来过年还将向花钱更多、年味更淡、消费方式越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大方向演变。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节”,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

  面对这一大趋势,商家们怎么做?天贸南大市场策划部负责人罗志杰认为,对那些能够点到现代与传统结合之“穴”的商家而言,春节商机无限。比如今春红内衣就十分走俏,虽然内衣穿在里面,只能穿给自己看,但红色象征吉祥,消费者都希望讨个好意头。

  杨建华则认为,春节消费的“龙头”地位仍然稳固,不可低估。因为对于美好生活的祈盼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相应的表达形式与表现手段。但商家不能孤注一掷,现在暴富的行业基本不存在,仅靠一两个节日、一两种产品或者是欺诈手段来致富是不太可能的了,商家应该全年都要长袖善舞,更要按照营销规律,结合文化认真研究消费心理,踏踏实实地做生意。

春节的调查报告7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的调查报告8

  专属于中华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儿女的象征。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而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自会揭竿而起: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我的家乡安徽亳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今年,与往常不一样,是我要开始和父亲一起出去拜年的日子。按家乡的说法,男子到了一定年纪,要同父辈一起给村中长辈磕头拜年,愿平安一年。从除夕夜开始,我就兴奋不已,终于在睡着4个小时后,开始了:清晨,我与父亲踏着芳香的泥泞,走到我们的队伍(分为很多的队伍,分开拜年),经过漫长的等待,人齐了以后,终于出发。我们去了4家,看着老人们欣喜又欣慰的脸庞,我们大家也无比高兴。不管别处,相信在我的老家,这给老人拜年的习俗永不会被打破,因为它提现了我们的孝心,我们对长辈的爱戴与尊重以及我们期待未来更加没好的心情。

  另一个调查的习俗是上香,按村中人所说,为了让过世的老人在阴间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在新年多烧纸钱多上香火给他们,毕竟我们都在过年他们也一样啊。还有一个上香便是土地庙的香火,为了祈祷明年会有好的'收成,家家户户都会到土地庙拜一拜,上下香,祈求风调雨顺。这些自然是封建迷信,有利有弊。前者虽说可以让那些孝顺的人尽自己在长辈生前未能完成的孝心,以及表达自己对过逝长辈的思念、哀悼;后者虽说可让百姓更加乐观、更加向上,更加努力的劳动,但二者都犯了大忌——现在这个社会倡导的保护环境。每当我看到浓烟四起,满天灰尘时,心中总会暗暗落泪,如果环境恶化,那人类的子孙有能到哪里生活,人们享受当下,放纵自己,可曾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如若环境继续恶化,那迎接人类的只有无尽的后悔。综上所述,我认为上香弊大于利,但愿以后不会长久,但愿……

  由于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中国年过得愈来愈有滋味,各类风俗也过得风生水起。但弊端多的必须抛弃,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春节的调查报告9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的调查报告10

  又至农历新年,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又是七天长假,春节向来是居民家庭全年消费最旺盛的时段之一。随着时移境迁,社会经济发展,居民家庭欢度佳节的方式在保留了大多数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消费观念也表现出了新特点。

  年终通常也是居民全年收入最多的时期,春节也往往是消费最旺盛的时期。春节消费的兴旺与居民不断丰满的腰包是分不开的,而居民春节的花费与其收入也是成正比的。消费情况也随之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问题,一年下来钱包中积蓄不少,但是回家看望父母,购置年货,走情访友购置礼品等都成为一笔不少的开销。春节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不仅是家人团聚、亲情交流的温情佳节,也是辛苦劳作一年后辞旧迎新的休憩与慰劳。因此春节期间的消费也与此契合,表现出相应的特点。春节期间物价的上调,更使很多居民为之一振,心中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

  一、购置年货,回家探望父母

  春节到来,在外忙的不可开交的子女们都急着回家探望父母,一年中不管自己收获多少总希望父母认为自己生活的不错,不想让其过于担心,所以总会购买些礼物回家,孝顺孝顺父母。这这项消费负担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归家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春运期间物价上涨车票也随之上涨,很多人因为一票难求而选择不回家,但也有人不惜花重金从不同渠道购票。

  二、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在过去,居民家庭往往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除夕之夜团圆饭是必不可免,有部分家庭在家吃顿自家亲手做的年夜饭。也有的在外定饭局,虽不如自家的,但也吃的其乐融融。恪守传统的居民家庭仍占据多数,不过在酒店吃年夜饭俨然也成为了一种新风尚而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欢迎。这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消费。

  三、走亲访友

  除了餐饮消费以外,另一项春节消费的大头是节日礼品消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恭贺新年,看望亲戚总不能两手空空。春节消费的大头是节日礼品消费,《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是中国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给亲戚小辈压岁钱是中国春节的一项重要传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压岁钱的数量也不断加码,在居民春节消费中占据了较大的比 例。

  四、开支增加担忧大,春节市场看法多

  在被问及春节期间全家最大的担心时,很多居民家庭认为开支大增是过节的最大担忧。

  随着物价上涨,不断抬升的春节开支成为居民家庭最担忧的问题,中年人和老年人比例最大,因为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也过过苦日子,因而感受更强烈。春节期间的开支增大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较大。 “出行难”历来是春节期间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归乡省亲,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首要考虑的就是出行问题。尽管今年交通部门通过增加运力,加强监管,打击票贩等措施使春运“一票难求”的现象得到了部分缓解,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除夕夜的一场大雪更是为居民出行增加了困难。改善出行状况同时也是对消费环境的改善,对于居民生活和消费市场均有重要意义。

  对于春节消费市场,居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认为物价较往年有所提高,节日商品的种类愈加丰富,节日商品的'供货量充足,认为今年商家的打折力度很有诱惑力。

  春节商品的丰富种类和充足货源令居民满意。消费范围广,关注新生事物的年轻人对商品种类更敏感,年轻人认为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而成熟稳重,更重视传统的中老年人则对商品的供货量更看重, 既有消费能力同时也热衷于购物的中年人对商家的打折促销更感兴趣。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各项传统习俗代代沿袭,新风尚新年俗也不断涌现,春节也在不断更替着新面貌。对于春节传统年俗是否应当保留的问题,调查者几乎都表示赞成,可见居民家庭对传统沿袭文化传承的重视。当问到是否赞成“缺少文化传统,年味越来越谈”观念时,有七成回答“赞成”、两成的回答“不赞成”、一成%的回答“不好判断”。居民已经感觉到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年味越来越淡

  最后则是对家人和亲友的祝愿和祈福以及自己新年的愿望:希望家人及好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心,心情愉快希望全家人幸福安康,祝所有关心我的人身体健康,快乐;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春节的调查报告11

  院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杨文康

  学号:xxxxxxxxx

  教师:xxx

  20xx年2月10日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

  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xx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家乡读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 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 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节的调查报告12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贴福字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的调查报告13

  调查人员: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目的: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当地村民农村地区春节风俗了解农村春节风俗文化,传成传统文化

  南北方农村地区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以皖北和鄂西南农村地区为例

  【调查人员】 王坤,赵春光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 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 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言】

  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分开始脱离土生土长的土地,而开始去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则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讲究这些习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觉得没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习俗则开

  始丢弃了。

  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

  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

  除夕,多为大年三十,是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一般这一天为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福字等。皖北地区当地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张贴春联的,去世一年两年分别紫色和黄色春联,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贴红色春联。许多地区在当天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在凌晨时吃饺子。在皖北农村过年丰盛的正餐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饺子。吃饭之前燃放鞭炮,多为一年之中燃放最长的鞭炮,表示对这一天的重视和纪念。鄂西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天之前,家中必须有人烧纸钱给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阴间也要子孙为其准备过年的钱,让祖先过个好年,表达子孙后代的孝顺之意。这一天家中人必须早起,小孩们做家中卫生的全面打扫,写、贴对联和福字,大人们同时准备中午的团年饭,饭准备好后,家中男性成员必须洗手静脸,准备香烛鞭炮和祭祀食品,去当地土地庙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赐福。完毕后,家中开始吃团年饭,在摆放碗筷餐具时候,都要多准备一到两幅,菜肴中也必须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员未回家过年,堂屋大门则只能半关,后门全关,只有全家人吃饭都吃完比后才能开门,然后年饭吃完了则开始个人的活动,所谓个人的财路而已。走访拜年此时可以开始。同时,家庭成员这天必须洗澡,所谓洗尽污秽,迎新发财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为了全国家家户户的一顿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鸣,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皖北农村地区仍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早饭是伴随着鞭炮生开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饺子”,在当地俗称“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荤。早饭过后,给老年人拜年,会象征性的收到压岁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信息,网络也成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

  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燃放烟花炮竹,点灯过节等共同习俗。在这里我只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皖北农村的一些特色。如腊月底一样,要蒸馒头,数量较多,但是与其不同的是,这次也蒸面灯(用面粉做成灯的形状,有灯座),还要单独蒸“月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灯”上都有花边,花边的数量代表月份)。据老人说,刚蒸好的十二个月灯里蒸馏水代表着来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较精准。如贴春联一样,当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这一天也是不能蒸馒头和面灯的,到傍晚时分,村庄里其余各家都会给他们送去两个馒头和两个面灯,在茅山派术数中据说是需要“集万家灯火,借以还阳或者转世”。鄂西南则简化些,食物跟春节一样,加上在祖坟上点灯笼,和自己点灯笼之外,与皖北地区无异。

  【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春节有着新的内涵,同时春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对民俗和民风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本应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与时俱进中解读我们的春节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

  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春节的调查报告14

  告别了20xx年,我们迎来了让人兴奋的20xx年。在春节中,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千家万户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春节是个人人皆知的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祖国的东西南北,流传着许多的民俗!

  贴春联、挂灯笼、煮饺子、吃团圆饭……

  东北一带过年流传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

  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 ,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陕西的民俗有许多:推上碾子压糕面,赶着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秧歌拜年也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湖南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山东德一带是:

  腊月23谓之小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扫屋子、院子。

  腊月26、27蒸馒头、包子、黄面。

  腊月28炸鱼、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腊月29炖肉。

  除夕上香、贴春联。中午12点之前请老的少的家来。然后点鞭炮,一家人吃团圆饭。下午包饺子,晚上点鞭炮吃饺子。晚上继续包饺子,守岁。零点放爆竹。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煮熟饺子都是先上供,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吃饺子。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先姥姥、姑亲娘姨、丈人家。初六后朋友。一般初六饭店开

  业,同学朋友聚会。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春节的调查报告15

  摘要:1月15日——在过年前的这段日子里,各地掀起了一股“装修旋风”,装修材料不是别的,而是“够气派的”的黄金,对此人们有着各色的争论……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四。前几天过新年的热闹气氛,随着人们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慢慢退散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家家户户所剩余的过年礼品、糖果……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今天在网上冲浪,一条标题为《100吨水在途中消失了37吨》的公益广告,显眼地出现在互联网上。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在搜索栏上打上了“浪费水资源”,结果出现36,200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湖南的地水资源缺乏”,“中国治理水资源浪费低效”,“餐饮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等。调查报告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 春节诚然是个喜庆的节日,我们在玩闹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节约。据调查显示,人们春节期间的浪费竟是平时(非节假日)的10倍!这些数字真要算起来也可说是天文数字了。人们种种的浪费现象,水、电资源与食物资源的浪费尤其严重。“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的广告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我国是有大量的.“水”,但好的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人们再没有节制地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只靠污水处理是难以扭转缺水这一局面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最新的水资源十大浪费现象:1.刷牙时不关水龙头;2.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3.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4.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5.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6.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大小不分档;7.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8.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9.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10.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显而易见,这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行为,勿庸置疑,我们的节约意识还有待提高!

  调查结论很多人认为,节约是一种“寒酸”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过得这么舒适,哪一点点浪费又算得上什么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假如换一个看法,大家眼里所谓的“寒酸”,其实便是节约了。节约是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品德。 后记“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杜绝浪费现象,说易不易说难不难,关键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春节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春节调查报告12-23

春节调查报告12-28

春节的调查报告01-11

春节调查报告04-27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11-18

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12-16

春节期间调查报告12-15

春节期间调查报告12-15

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