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21 14:34:26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15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在校科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经过一两个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用“五四爱国运动”这堂课来进行全市的教学方法的探讨。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在转变教师的教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做法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教师,核心在理念引擎,重心是提高课堂效率,而中心落脚点确是每节课导学提纲和导学案的设计。只有在优质、科学、高效的导学提纲的引领下,才能真正唤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如何设计导学提纲和导学案两大板块说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导学提纲的设计

  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保障,它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路线图,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和提炼,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路线图,自己就明白每一步去干啥,也就是用以指导学生依纲自学。

  导学提纲的设计分为五步: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法指导三是;知识梳理;四是知识理解与运用;五是知识结构的构建;六是达标检测。

  每一步的具体要求是:

  1.学习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学前就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目标。

  2.学法指导: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等,提出学法建议。供学生参考。

  3.知识梳理: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琐碎,点小而多,不便于学生把握,

  课前把知识框架用填空的方式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以此方式阅读教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了解目的。

  4.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具体来说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②问题不要太多太碎。③问题应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叙述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总之,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导学提纲设计,意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而要使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达到导学之目的,我觉得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所以在设计的导学问题必须真正达到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探究,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5.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学生掌握本节课基础之上,你将如何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动脑手的能力。

  5.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以上是我在导学提纲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那么如何把导学提纲各个环节的任务落到实处,我想导学案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谈一下导学案的操作。

  二、导学案的操作

  导学案的操作我主要是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指导思想来进行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操作。具体包括“学一学、用一用、议一议、动一动、做一做”等五个环节。

  (一)学一学

  依据高一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围绕课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完成导学提纲中的任务。课堂中将完成不妥当之处讲解。使之明确答案。

  (二)用一用

  1.让学生围绕知识点,自己学着设计题目。这个环节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上,将学生设计选择代表性问题展示,针对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评议,营造一个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评点拨正确设计题目的原则、方法。

  (三)议一议

  教师提前设计的题目,依据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特点,让同学互相讨论、议论,从而达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四)动一动

  在知识学习结束时,组织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提升概括能力。通过比较展示同学们的设计,大家评议,教师点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五)做一做

  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试题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以便更确切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总之,设计好导学案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上教师的机智灵活运用导学案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每一个环节中都不能离开教师的点拨疑难问题的解答。

  下面我就“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谈一些感受,一点思考。

  1.进行探究的前提是教师理念的转变,多研究些理论,多借鉴些别人的做法,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有效方式,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形式。每个学科有区别,每个年级有差异,每一课也都不相同。

  2.历史一向被学校、学生视为小科。在历史课堂上总有个别学生有写别的学科作业的现象,这一课我在几个班级试讲,这种现象没有了。因为人人有事做,事事需动脑动手。

  3.无论是自学还是展示,采取激励和赏识的态度,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有了保障。学生能全程参与,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课堂上应该有利于各种学生的培养。思维活跃者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加优秀,平日不愿意发言的人也能感受到了关注、感受到了赏识、感受到了帮助,思维也被带动了。

  5.高效的课堂呼唤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学生要学习,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老师站得高,才能带学生看得远。

  对我来讲这只是新的教学方法的刚起步,还有许多的不足。我会继续认真探索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该如何进行学习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由于我校高中学生基础薄弱,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做好知识的衔接。

  我觉得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高中新课标都注重新观点、新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

  2、初高中新课标都着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培养,体现历史教学的教育性特点。

  3、初高中新课标都注重教法、学法的培养。

  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区别:

  1、初中历史教学重知识系统性的建构,高中历史教学重专题研讨。

  2、初中历史教学重历史知识的传授,高中历史教学偏重能力的培养。

  3、初中历史教学多感性认识,高中历史教学重理性分析。

  4、初中历史教学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

  5、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较多,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进行高中与初中教学进行衔接:

  1、教学过程中适当回顾和补充通史知识。

  2、适当补充感性材料,使理性知识丰满起来。

  3、改变初中历史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加强探究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

  4、教学与时政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理性的思维诠释身边的国内外大事,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改变教学方法,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进人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学得蛮不错,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高中后,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高挂红灯。

  那么高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

  1、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

  (1)学习的动机。学习需要动机。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如升学、就业、兴趣、爱好、荣誉、地位、求知欲、事业、前途等都是。我们要努力强化学习的动机,如树立远大理想;参加各种竞赛,挑战强者,激起学习欲望;看到自己学习成果而受鼓励,从而增强自信,经受挫折,要有不甘失败和屈辱的精神。

  (2)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密切关系,可以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往往是刻苦学习后,才发现知识的奥秘和用途,才提高学习成绩,所以一定要钻进书海”去;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兴趣,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出问题时,那种成功感易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将积极的情感同学习联系起来,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可以促进学习。善于控制自己,是学习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绪,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学习上来,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我校提出的“3﹢x”教学模式,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预习

  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像我们历史学习,课堂笔记很重要,便于日后复习。笔记记忆法,也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笔录,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回家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再次加深记忆,循环复习。

  总的来说,科学的学习方法可用如下此歌谣来概括:课前要预习,听课易人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3、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1)发展观察力。观察是掌握知识,搞好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聪明,即耳聪目明,接听力强,视力强,实指观察力强,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灵活应用各种学习方法。

  (2)提高记忆能力。对于学习历史来说,记忆是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的原理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学习后的几天内遗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过了一星期后遗忘速度便趋缓了。因此记忆的关键便在最容易遗忘的那几天里巩固复习。选择最佳的时间段进行记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无法作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是掌握好时间安排是提高记忆能力永远不变的真理。为了同遗忘作斗争,正确安排复习时间便是选择最佳学习时间段了。

  a、及时复习。把识记过的材料再拿来识记,使之巩固。其生理基础是对暂时神经联系不断强化,使它的痕迹进一步巩固。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

  b、在时间和量上合理安排复习。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好。但也要适当分散,因为复习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

  c、另外,自己总结,摸索最佳记忆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如特征记忆;歌决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等。

  总之,本人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4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前,我们要对学生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历史,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历史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历史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历史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经常听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在现代历史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 多媒体 CAI动画、录像等。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应积极应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1、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衬托法。

  教学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赋予学生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如果仅从教材内容正面分析,容易产生空洞说教之嫌,于是,我决定多举例,特别是联系事实政治,如:汶川地震,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特点及各个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这样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显得更突出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贯穿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因此我把情景导入设置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启发学生把歌词内容和民族国情联系起来,既亲切易调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也贴切。另外,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既完善了教学内容,又巩固了知识。

  不足有:

  1、对于难点即:共同的心理素质,在处理中总结时不透彻、不全面。在这里能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内容。

  2、由于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避免空洞说教,课堂上列举了许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学生不知道,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所以老师说的`过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造成听觉疲劳,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没处理好。在以后教学中注意改进。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改进,使教学工作取得不断的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6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7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8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教学反思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更正,能够更好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主要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反思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有效性;针对性;评价

  在高中历史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便是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必须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

  一、在上课之前做好教学反思,能够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目的性不强,教学设计的时候连贯性也不够,计划性问题缺失,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老师教学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目的,教学内容没有中心,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跑题,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老师也会过多地表述自己的一些想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没有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老师在上课前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发现上节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本身的针对性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对课堂反馈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会和学生进行互动或者交流,这就导致了老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一定的完善,教学的针对性非常的差,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提高也非常的缓慢。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课堂提问或者是进行小测试,这样,老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及时,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开展教学,这样教学本身的针对性会大大的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由于老师经历和个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区别,教学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接受,那么教学的效率才会真正的提高。老师在教学完成后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老师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的优化。

  四、重视多元化评价,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比较主观,而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反馈老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老师更加容易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时候,老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直观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老师必须虚心接受,绝对不能打击报复,这对自身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老师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能够帮助老师改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是符合高中历史教学发展需要的。

  参考文献:

  王子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xx-05.

  葛振东。高中历史教学中图表的有效运用.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9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

  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

  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甚至于出现为希特勒翻案,为江青平.反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

  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

  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尾。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探究。

  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地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

  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

  这反而影响了学生本来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的把握。

  清晰的历史脉络、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

  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

  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

  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

  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误区五:只懂罗列,不会深化。

  在历史教学中强调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使用各种教具如投影、历史挂图、实物、幻灯、录音机、VCD等等。

  在信息时代这些材料日新月异,也日渐丰富。

  于是不少教师就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材料越多越好。

  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

  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教师忽略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

  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

  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

  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值得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最佳的组合、最经典的讲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误区六:只重研究,不问基础。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后不少教师都在尝试使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化理解。

  但这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时每刻都想着要研究。

  因为过分热衷于这种专题式的研究必然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种学习方法分散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会一业兴百业废。

  历史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专题研究,使其充分地发挥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的作用,从大局着想,为重点服务,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误区七:只要学生,不用老师。

  以往的教学都是要学生学,如今都强调学生要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

  把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也就是把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变成开放式的教学,但一不小心过了头,变成由学生从讲到尾。

  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辩论等,一切全部由学生包揽。

  诚然历史教学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师的一言堂容易使学生思维狭隘,学生的自由发挥使他们思维活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有时也会钻牛角尖。

  这时就需要在旁边做“高人”指点,拨云见日。

  在这时教师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观,听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谬论,相互争的面红耳赤,或敷衍了事轻轻带过,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极端化,甚至引发个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如何在学生卡壳时帮他们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艺术性,如何在评论时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据等,这都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误区八:只有提问,不见其他。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

  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

  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

  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

  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

  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

  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误区九:只讲手段,不懂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具如录音机、投影、电脑等被运用于教学上,但如何运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许多老师知识简单的认为要把各种手段用上才能体现现代教育,于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在课本上能找出的问题也堂而皇之的写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课件的制作没有实质,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搬照套到课件上,用另一种手段、方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

  多了不少麻烦不说,还不见得比原来的效果好,本来是为了在教学中把课上得更丰富、生动,让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佳,不能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讲手段,纯粹为用而用,等于没用。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误区,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学有学的误区,教有教的误区,身为师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误区,带着孩子们走出他们的误区,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不步入误区,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

  1、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资源及课本中的材料,设计了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探索质疑,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比较成功,配合比较好。

  3、课堂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虽然答题语言不是很规范,但观点阐述基本完整,这还需要教师今后做进一步引导。

  4、在课前我都做了精心准备,备课前对教学内容做了认真分析,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等等,正因为如此,才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当,设计思路合理。另外,课前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了课件和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

  2、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加强。

  3、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总结这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往往都是老师在做总结。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思考的时间安排过长,对于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落实不够,缺少练习。

  5、学生主体把握不当,课堂虽然活跃但略显混乱,缺乏组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

  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

  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

  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

  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谈谈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约,将西属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处。根据以上两个条约,西班牙独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葡萄牙则将亚非狂妄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从这一次瓜分中,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所凭借的是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力统治、海盗式劫掠和欺骗性贸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宽广、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广大地区,这充分体现了军事技术、武力威胁在当时的绝对作用。

  第二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英、法、荷对世界的瓜分,最终是英国取胜。

  1581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荷兰,以商品和大炮为武器,沉重地打击葡、西的殖民势力,并取代了西、葡。与此同时,英国积极向外扩张,并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随着自身势力的.膨胀,英国几次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从而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是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殖民霸主。随后,法国起而与英国竞争,最终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稳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大帝国。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英国时代”。

  从这一次对世界的瓜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两国,以及英国打败法国,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封建制度。同时,英、荷之间,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最终是以工业资本为基础的英国战胜了以商业资本为基础的荷兰,从而体现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必然胜利。可见,在这时期的争斗中,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武力和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阶段: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与俄国对世界的瓜分与争夺。

  俄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对外进行侵略,最终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满足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需求,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力量为辅,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阿富汗、缅甸、中国等地,对新生的拉美国家也加紧了经济渗透。俄英之间,争夺最激烈的要数1853-1856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俄国,维护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时也暴露了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力量的强与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单纯的武装力量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4-1910年的日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质。

  德、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与老牌的英、法等国家展开争夺,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这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经过四年多的争夺,结果是同盟国失败,他们不仅没能瓜分世界,而且连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领土都被协约国一一瓜分。俄国则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则趁此机会,大发横财,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国际联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个典型史实。

  从这些国家的失败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经济优势已失去了决定性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必须是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德虽然在经济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综合国力上还赶不上老牌的英法国家,所以在争夺中失败。

  第五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美国和苏联对世界的瓜分。

  “二战”期间,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打败强大的法西斯德国后,其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受其影响,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在“二战”前,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随着西欧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西欧国家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国控制着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针锋相对,不断争夺,瓜分世界。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在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中拖垮了经济实力,导致综合国力的衰退,所以最终是以苏联失败、美国胜利而结束。可见,在综合国力方面,经济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龙头,是整个综合国力强与弱最直接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发展和完善。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3

  本课作为选修I第一单元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为必修I时对雅典的民主进程已经探究过,所以对本节课的处理就严格地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大问题,即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梭伦改革的影响,来开展教学。又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尽量地简单化,使整堂课的线索清晰明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说明人类获取知识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展示希腊文明成果的图片资料并配上雅典奥运会的会歌,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图片资料,还能起到凝神起兴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景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关于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问题---梭伦改革的背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究,并且有一个学习小组以情景表演再现当时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让同学们在历史的重现中亲身体会梭伦改革的背景,让整个课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合乎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本课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解为经济领域的措施和政治领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个学习小组继续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每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并最终概括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对于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学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来,但对于每项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点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只探究出一部分内容,老师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如用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我对本节课处理不够妥当的地方。在此处对于课件的使用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看课件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梭伦改革的影响,以体现雅典民主的'方式进行,即在课堂上现场召开公民大会,本次公民大会的议题就是评价梭伦改革。因为上本次公开课所用的班级是嘉中高二的重点文科班,所以这次公民大会开的非常成功,既充分体现了民主,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评价梭伦改革。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梭伦本人评价;二是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三是梭伦改革的局限性。在对梭伦本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体现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情景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的总结不应由老师来总结,而应该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是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样有利于构建同学们完整的历史结构。本节课的课后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与我们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区别?二是中国现在也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梭伦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两个课后探究是对本课的升华,既提升了知识,又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探究问题时,同样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准备这节课和真正上课时候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种新课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强调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要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但关键是这种转变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完全具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在比较好的班级采纳效果很好,像我上课时所用的为嘉中高二重点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来就很难,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都无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学又是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2)本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历史文字材料不够充分,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学生手里却只有一本教科书,如果老师经常都从课外引入大量的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极为不利,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这种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实现?(3)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教学经验很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非常感谢嘉中领导如此信任我,让刚刚上岗一个多的我去参加海南省新课程主题开放周,能够通过此次活动与全省优秀的老师面面交流怎样上好课改课,真是受益颇深;也非常感谢嘉中历史组的前辈一直以来所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有了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有了你们的宝贵经验,才会有我不断的成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4

  一、进行课前反思,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教学目的进行明确,整个教学环节缺乏计划性和连贯性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实际教学过程较为盲目。教学内容的选择也都是以教师的主观兴趣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严重的“跑题”问题。历史教师在讲解各种知识点时,一般都是大量论述自我观点或者态度,不能结合实际教材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受到重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反思工作,在上课之前要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坚持教材内容的指导作用,合理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教师在对“甲午中日站争”进行讲解时,首先要明确相关章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明白战争的前因后果,并对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能够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二、通过教学课堂反馈信息来提升教学针对性

  很多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难认识到对各种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的重要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或者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反馈,导致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还要强化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升历史教学效率。[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试或者提问等环节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对整的教学课堂进行反思,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强化教学,从而提升整个教学效率。

  三、做好历史教学课后反思工作

  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之处,因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教学方法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对教学方法实施改进,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加以重视等。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能够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并且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制定并完善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3]例如教师在讲解“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展示工业革命产生的生产工具,利用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等给学生提供相对直接的视觉感受,从而让他们对工业革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强化师生沟通效果

  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突出这一主体地位,坚持学生学习需求的导向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时,大都是根据自身角度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从而导致整个评价过于主观,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并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从而获取更多可信度高、全面科学的信息,给教学反思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料数据,有利于教师对各种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师在利用多元评价方法时,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评价教学活动、调查问卷等方法来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并对实际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让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教师在讲解不同的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历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4]通过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自我主观性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整个教学反思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并且采用全面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升自我教学魅力,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8-16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8-2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荐】04-03

【热门】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4-0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热】04-03

【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4-11

【推荐】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4-11

【荐】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1-18

【精】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05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热门】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