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解读:《泰》如何逆袭《1942》

时间:2022-07-02 18:47:40 市场营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营销解读:《泰》如何逆袭《1942》

2012年末,盛传已久的世界末日没来,却迎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人再途之泰》。目前,《泰》票房已突破11亿元人民币,力压群雄,并让冯小刚筹划了20年的历史巨制《1942》颜面扫地,目前《1942》的票房仅为3.7亿。一言概之,《泰》票房不,《1942》票房闹饥荒。


从投资及制作上看,徐铮三千万成本的《泰》可谓是丝一枚,而冯小刚超2亿投资的《1942》绝对称得上是高富帅。然而,丝却成功的逆袭了高富帅。而且几乎是秒杀般的逆袭,票房过亿,张艺谋花了15年,冯小刚花了10年,陈凯歌花了21年,姜文花了15年,徐峥只花了3天!


丝《泰》是如何逆袭高富帅《1942》的?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产品定位:《泰》更懂需求


从影片内容上看,大投资、大导演、大演员的《1942》诉求的是历史灾难,带给人的是精神的冲击和沉重的心理感受。而《泰》卖的是一杯饮料、一盒爆米花、一声声欢笑的喜剧。《1942》像82年的法国红酒,《泰》像满大街都能见到的可乐,从票房上看,显然更接地气的喜剧《泰》胜过了历史大戏《1942》。


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对《泰》提出严重质疑,称其是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之作,并感慨国人欣赏水平之低下。更有网传冯小刚也痛心道:我对中国人的人******到绝望。任何一个问题都是见仁见智,从专家及冯导的角度看,《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然而,在商业化的电影界,电影的属性是商品,从产品营销的角度看,专家的评论不免显得有些阳春白雪,冯导的抱怨不免透出一丝吃不到葡萄的酸味。


商业竞争中,消费者是上帝,成功的营销在于引领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你的产品不受欢迎,不是消费者出了问题,而是产品本身出了问题。抛却国人欣赏水平、国人人性等上纲上线的标准,从消费者需求来看,《泰》显然更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正如网友所反映的那样,让生活本就苦逼的大众去看一部更苦逼的电影从而让自己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其实很美好,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消费者更愿意在辛苦工作了一天来到影院看到嘻嘻哈哈的喜剧,一笑淡烦愁。一个社会造就群体属性,造就民众文化,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首要决定于社会带给民众的心理感受。为什么三俗的泰那么火,不是老百姓低俗而是生活的太压抑、太憋屈。《泰》更一针见血的抓准了这个需求。


从需求满足这个角度看,《1942》是部好电影却不是一个好产品,《1942》是产品驱动型,而《泰》是市场驱动型。这也是当下中国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产品或技术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否则就会像当今的日系家电品牌一样艰难前行。曾经辉煌的日本企业尤其是日本电器早就在走下坡路。原因就在于日本企业固守“技术”战略,技术很重要,但如今的消费者需要的更多,如时尚、个性、品味。乔布斯也曾说苹果的成功不止在于技术更在于对消费者心智的满足,只有从技术领先型企业向市场领先型企业转变,才能持久立于不败之地。


营销宣传:《1942》死于水兵?


上映之前,《1942》和《泰》都按照常规做法做了充分的宣传,然而,在宣传战中,有分析说《1942》是死于水兵袭击。《1942》上映当天,网络上就出现了大量的低评。以豆瓣为例,《1942》有多达60%的“一星”,而且很多评论更是电影首映尚未结束时便出现。于是,有人怀疑《1942》遭到了水兵地恶意攻击。随着网络上涌现的海量差评,《1942》的******也越来越差。即使冯小刚和《1942》的剧组在众多名家好友的帮助下努力为影片积累的“正能量”,都被网络上的的“差评”给抵消了。


也许《1942》真的遭受了水兵的攻击,暂且为其哀叹不公。然而,在如今的******环境下,一个品牌的营销传播既要能攻,更要能守,而且,比守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1942》在这方面却存在缺失。笔者曾多次提出解读营销,解读营销之于电影营销更显得重要且不可缺失。所为解读营销就是在影片上映后通过对影片多方位的解读进行进一步的传播。一个好的电影故事讲究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解读营销更使电影本身变得扑朔迷离增加吸引力,让子弹飞的解读营销可谓标杆,很多人看完对影片的解读而再次走进了影院。解读营销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当今繁杂、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你不主动去解读,就会“被解读”,主动解读可控,而被解读不可控。


因此,在电影的营销环节中务不可缺解读营销,通过主动解读营造正面******、抵消负面评价。


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电影营销也应该顺变而变。如今电影消费的“借鉴消费”或“评价消费”特性越来越明显,在观影前很多人都会在网上搜索一些影评,根据群众的评论去判断如何选择,评价好的就进影院,评价不好的就不看或者电脑上在线看。


因此,电影要想争取到票房就不能仅停留在影片上映前的狂轰乱炸上,很多电影经过前期轰炸都会觉得成功就在明天早上,可惜很多都死在了今天晚上。更能影响票房的是上映后的口碑宣传,首次观影者会对影片形成传播效果,是后续票房走势的决定性主要因素。《一九四二》和《泰》凭借不同的卖点同样做到了营销的第一步。但第二步的口碑宣传,《泰》胜出。


渠道制胜:《泰》得渠道得票房


所谓渠道为王,终端制胜。一部电影不管宣传的多么好,如果影院排片少,其结果就会像当年的第五季一样,吆喝的热闹,市场上却买不到。


《泰》在借力渠道上胜过《1942》,在院线分成这块,《1942》与影院大致为43:57,如果票房过三亿则按45:55分成。而《泰》坚持43:57的分成方式,伴着《泰》首日票房大捷,使得影院更加愿意去推《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票房不断攀升。


上市时机:《泰》更具差异化


如果说运气,《泰》最大的运气要数其有一个绝佳的上映时期。纵观《泰》上映前后的档期中,其是唯一一部喜剧电影,使得其在苦难的《1942》和奇幻的《少年派》这些影片中显得独一无二。《泰》在影片《一九四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两大强敌上映两周后上座率逐步下降的院线真空期上映,成为贺岁档首部喜剧片。而且原定于2012年12月21日上映的《泰》将首映期提前至12月12日。这一“退避三舍”的策略可谓巧妙,既以差异化的“喜剧片”满足市场需求,成为了贺岁档的首部喜剧片;又避开了后面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成龙的《十二生肖》、周润发的《大上海》的夹攻。最终杀出一条血路。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把电影当作一部史书来读的,电影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什么?是娱乐,是消遣,是精神放松。电影营销,营销的对象就是消费者,《泰》从内容上迎合消费者需求,从利益上迎合渠道需求,从营销时机上迎合市场趋势。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疯狂的《泰》,就像投资方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说的那样“别人看到的是一匹黑马,其实我们有备而来,是白马。”             


【营销解读:《泰》如何逆袭《1942》】相关文章:

白领如何逆袭办公室流言07-12

我的逆袭作文10-15

高考差生逆袭励志故事07-03

苦逼设计师的逆袭07-14

如何解读免费试用营销07-13

教你从面渣到面霸的逆袭面试方法07-04

北京银泰中心如何?在银泰工作,工资待遇环境如何?请高手指点!07-14

职场老好人最容易吃亏,做到这3点,你才能成功逆袭!07-03

怎么解读网店新营销模式-试用营销07-13

如何把握保险营销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