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读书笔记

时间:2022-05-16 02:24:2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冬牧场》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牧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冬牧场》读书笔记

《冬牧场》读书笔记1

  这本书是作者随同熟识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场后写成的。他们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后,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谱写了这本文集。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充满向往。

  这片沙漠是牧民们天然的家,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生活着,不辞劳苦地放羊、赶马,吃一些类似奶疙瘩、羊肉之类的既简单又单调的食物。在无事可做时,只是静静地坐着消磨时光。这一切都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写照。

  我一开始就惊叹于这本书细腻、朴实的笔触,待我静静阅读时,总觉得像有人在给我讲述一个个小故事,总能让我空虚的内心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宁静的抚慰。一个个故事看似支离破碎,作者却能把农民转场时的情景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遗。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宁静的心灵,就如同这一段描写:“隔壁家的天窗开在地窝子西南侧,下午的阳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几乎整个一二月间的下午时光里,我都坐在这方热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静地行走针脚,长时间一点点扩散着毡片上的色块与线条。那团阳光移动一点,我也挪动一点,一直挪到床榻边再无处可挪时,便收工告辞。”

  像我们这样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就很难体会到阳光的挪移。但作者怀着宁静的心情,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样的从容,这种“最大的平静”,便是作者所诠释的:“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心灵的宁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的……”

  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平实的生活与温暖的感动,更有一种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随牧民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不会出现了,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进步,曾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活方式会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终将被放弃。

  《冬牧场》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在“慢”中享受宁静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味生活;没有什么能抵挡时间的车轮,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让时间缓慢而又深刻地消失……

  王安忆曾说过: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我想,读《冬牧场》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是难以忘怀,更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生的一种思索。

《冬牧场》读书笔记2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冷的大地上,有无数的牛、羊、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

  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去了冬牧场。《冬牧场》讲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场度过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实,不愧为文坛清新之风。一开头,李娟就说明了自己不是那种严谨,举止优雅的作家。“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的跑,边跑边回挥棍子。”感觉一点也不像个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价的东西也是宝贵的,在荒野中,加玛带着的一对土里土气又廉价的耳环在荒野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动人。

  还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一望无际的沙漠,沙漠里哪来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还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而雪水是有点,或者说非常脏,融化以后还要沉淀好几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饮用水了。

  在冬牧场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牲蓄们了。人们对牲蓄们也是十分关心。关爱的`在李娟的笔下,由许多动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个和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写他们。有因为生病而住进住院部地窝子的少先队员,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乱叫的梅花猫,能吃好喝好假装努力守护地窝子的熊猫狗刚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连叫都不叫。还有到处乱跑找吃的骆驼……这些动物陪伴牧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天。

  在李娟他们的冬窝子里有一台电视机。这玩意儿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虽然信号十分不好,充一次电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电。但是有了一个电视,她们就很满足了,他们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们为了看电视,晚上也不点灯,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

  在书中有一句话出自李娟之口。“因为从小生活动荡,才更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与喜悦”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没有痛苦,只是将目光转向了快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瞬间。

《冬牧场》读书笔记3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李娟

  上个周末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友人发了一条状态,提及在凤凰读书看到李娟专刊,因着李娟文字里关于外婆、关于和妈妈一起做稻草人的故事而感触落泪,而我一看到李娟的名字,便立即想起去年看过的她的《冬牧场》,急切的在评论里跟友人推荐了这本书。

  因为这个缘故想起了这本书,便想也来写写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触。

  《冬牧场》是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记述了20xx年她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恢弘巨作,然而看她笔下那真真实实的生活,却深深被震撼到。也许那种生活、那种环境、那种经历任凭我再怎么想象也无法完全感受到,然而她的语言已然让我获知了很多未曾想见的真实生活。这一生是不可能去体验每一种生活的,能有幸从别人笔端看到另一种生活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奇妙体验。

  寒冷

  我去过的最冷的地方是哈尔滨,冻得双脚麻木,没有任何想要说话的欲望,外出眉毛睫毛全结霜,露在外面的脸冻得没有了感觉,照相机用不到两分钟便会被冻得关机。而这寒冷比起冬窝子怕只是小巫见大巫了,冬窝子冷的时候能到零下四五十度,李娟为了去冬窝子准备了行头,下身从里到外依次是:棉毛裤、保暖绒裤、驼毛棉裤、夹棉的不透气的棉罩裤、羊毛皮裤;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绒外套、羊皮大衣。只这阵势便可想见那儿天气得有多寒冷,和严寒做斗争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儿。

  资源的匮乏

  处于沙漠地带的冬窝子本身便没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在那儿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雪,于是采雪便成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想象中雪水应该是纯净自然的,然而由于天旱,雪下得不多,他们采到的雪一路上和沙土、枯草和粪渣紧密团结在一起,化开后混浊不堪,锅里有一寸多厚的沙子,其中还有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马粪团这样的庞然大物,然而沙漠中也只有这样的水可喝。另外食物也是极匮乏的,沙漠地带无作物生长,可食用的一类是用面粉做成的包尔沙克等食物,还有就是牧民自己养的羊肉,缺乏蔬菜可供食用,所以有很多哈萨克族孩子维生素缺乏,身体营养不均衡。想来我们所身处的地方,地理环境优越很多,大自然的馈赠也更丰富,我们所享受的其实已然很多,只是有时我们的欲望也更多。时时提醒自己多看看自己已拥有的,会不会生活得更纯粹些?

  与自己相处

  一望无际的空旷,一片片戈壁缠绕着一片片沙丘,永无止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会突然生出很绝望的想法呢?因为一切似乎都是看不到头的,往外走,几百米几千米后仍无任何变化,永远是一成不变的样子,而身边也只有住在一起的几个人,除了一台勉强可看的电视,也没有别的可供消遣的东西了,这样的生活会不会过得突然疯掉?可同时这样的生活却也是最接近自己内心的时候,这时可以真正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听听内心的想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总是急匆匆的向前,我们停不下脚步,也根本没有办法静下来,也许看看这空旷的世界,也提醒自己给自己内心留个空旷地带,与自己相处。

  生命的顽强

  生活在冬窝子里的有伟大的人类,同时还有牛羊马猫狗等动物,冬窝子天气严寒,资源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然而即使是在这种糟糕状况下,生命依然顽强生存着。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然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相信我们是具有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的,面对生活给的磨难,要更强大的去拼搏,发挥自己的潜力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挑战,在挑战中被磨练得越发坚毅。

  这些感触只是最先蹦出脑海的几个词,想说的也不止这几个词,但真心非常推荐这本书。你也可以把它当作纪实作品来看,因为它写的是最真实的生活;你可以把它当一个故事来看,因为它确实是一个故事;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消遣读物来看,因为它本身非常有趣。愿爱生活的你们看完这本书更爱生活。

《冬牧场》读书笔记4

  《冬牧场》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李娟在20xx年到20xx年的冬天跟随一个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沙漠中为期三个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种生活中去,与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月的游牧生活。

  书中很详细地向读者们讲述了他们如何搭建冬窝子、如何放羊、杀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细节,这是我觉得整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艰苦以及牧民们的艰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热爱冬天牧场的生活。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描写极为细致的大自然。作者在书中曾经数次提到自己有个照相机,并且写自己会不停地拍照。在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窝子。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牧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在描写冬宰之后,李娟对羊的一生做了一个很经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因挨饿而生。"虽然她说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场面,但还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气去看。从宰杀前的准备工作,到宰杀时牧人的祷告,到“一匹清晨还在旷野中自在奔跑的马儿,中午见散成堆骨肉”,“这是马儿留给我们最后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长冬的'力量”。这种笔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敬和赞颂。

  在《冬牧场》一书中,作者用诙谐而平实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读者们表达了自己对游牧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这个世界没有变动,人们仍然往人多的地方挤,没有几个人走在旷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场》读书笔记5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写了很长一篇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异同对比的文章,我摘录一段:

  李娟的这本书的话,更倾向于描写人和自然的面对面,就比如说她会写怎么样去面对严寒的天气,怎么去管理羊群牛群骆驼、去修复房屋,日常的作息又是怎么样的,日常的活动是哪些。

  而三毛书里面更多倾向于描写和人的相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活动。

  虽然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在题材上两者非常相似,并且他们写作中所透露出的活泼明快带着幽默的面对生活的态度都让人非常着迷。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在面对相对来说物质条件没有这么丰富,自然条件都还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都描述了让人非常向往的生活。看完之后,你心里只会觉得说这样的生活非常的有趣,如果让你去体验的话,你也会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面对平时我们称不上富足,也从没想象过的那种生活时,她们反而乐在其中,她们的这种扎根在心底里的.幽默和豁达深深的吸引着我,我觉得这也是这两本书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

  看完整本书后,我要补充一点,李娟对于与人的互动也描写的很有趣。后半本中相较前半本,关于人的描写更多。

  三毛不在了,只能希望李娟出更多有趣的书籍,让我们对那些与我们平常不一样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对同一片天空下同样努力生活的人们更近一些。

《冬牧场》读书笔记6

  之前看到很多人说李娟的文字是有“灵性”的,那时我不懂,读过这一本,愈发体会到了。

  在我看来,李娟的“灵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李娟的文字本身非常精彩。我写作文时常常感觉好文字都被写尽了。但其实不是这样,越读到好的作家好的作品,越会拓宽思路,忍不住击节叹赏,哦,还可以这样写。李娟的文字就是这样,总是非常贴切恰当又不落俗套,非常引人入胜。我想这一半来自于天赋,一半来自于对生活敏感细致的体察。

  第二,李娟文字的'背后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她的文字非常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她笔下的生活,鲜有岁月静好,更多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但仍然写得妙趣横生,常常逗人发笑。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李娟是一个勇者。

  在微博上找到了李娟,关注后又取关了,不是不喜欢,是怕离她的生活太近,被粗砺的现实灼伤,会继续关注她的作品,继续惦念她笔下的新疆。

《冬牧场》读书笔记7

  《冬牧场》是李娟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20xx年她跟随熟识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度过了近四个月的荒野生活。在书的后记里她提到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参与了《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计划,也提到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应天时、自律谨慎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而又广阔的牧场也将会被抛弃。

  阿勒泰应该记得李娟,冬窝子也记得她。她把风雪捏在手里攥成了故事,但在观察这一切时又坦诚得想个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风吹过的沙地,有种干净粗糙而又真实的质地。她写新疆牧民就是诚实地与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冻,就是被戈壁滩上的风吹黑皮肤,诚实得让人感动。

  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史铁生之于地坛。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场》里找到了一种生活和文学更加融为一体的方式,因为长时间身处阿勒泰的冬季牧场,在严苛的生活环境中她主观上已经把文学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化,书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所见就是荒野上风雪的声音、牛羊归圈的声音、煮奶茶的声音,就是这各种声音杂糅后的回响。这种回响带着生命沉重的呼吸、不应被任何华丽过分修饰的辞藻遮盖。

  书中对牧民艰苦生活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赶着羊群出发,在沙漠里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赶回来。最冷的时候离家还有百十米时像是走不动了一样,下了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来,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双脚。羊粪块垒成的地窝子也是后来才有的,以前的哈萨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毡房,那里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贫困的小孩没有衣裤,裹一张羊皮过冬。上了年纪的牧民因为关节炎不能安眠,夜里不时起来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烟,即使在睡梦中也会因为病痛无意识地呻吟。路过的`牧民曾对李娟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虽然如此艰辛,人民依然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或者说唯有这样坚忍又快乐地生活才能抵御这样的艰辛,才能度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寒冬。现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古老的游牧民族,戈壁的地窝子里有了太阳能电视,年轻人抱着手机不放,孩子们想着继续学习以后去城里生活,到房子里干活。

  自然是否能够补充人类取得的进展?是否完成了人类半途而废或苦苦坚持的工作?当看到牧民随着季节流转、作家随着时代流转,在尘土里成为卑微而伟大的存在,自然应该是得意的。李娟孤独地在戈壁上寻找写作答案,读者孤独地在她的叙述里寻找人生答案,寻找一个寄托来分享情感,实现完成自我认知的梦想。“像往常一样”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这片牧场上的一切在今后的时日里能够一直“像往常一样”,流动不息。

【《冬牧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冬牧场》读后感04-13

牧场之国的段意04-15

《天鹅牧场》有感 10-11

冬牧场读后感4篇10-15

《牧场之国》荷兰的动物05-07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04-02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06-03

牧场之国评课稿05-31

关山牧场作文(精选11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