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6 05:41:23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牧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牧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1

  一、深入钻研教材

  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感悟到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得越深入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挖掘教材本身成为备课中的第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阅读,感悟,声情并貌的朗读,只有当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让学生被教材打动,被你在课堂中的真情所打动,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

  二、对课文的理解要联系生活,更需要回归文本。

  许多语文课似乎失去了语文本身的特点,如何走出文本成为老师们常常思考的问题,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抛开了语言文字,大谈特谈自己的感悟,表面看上去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然而脱离文本的感受是偏执的.,没有根,常常会出现跑题,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这无不让语文课堂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成为夸夸其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更呼唤语文课要回归文本,学生感受要立足于语言,回归于文本。而我们在备课时更多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贴近文本,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的情况下,才能超越文本走出文本,有了根的理解感受才能变得枝繁叶茂。

  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这是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

《牧童》教学反思2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平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习,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嵩,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牧童》教学反思3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牧童》教学反思4

  教学《牧童》以讲故事作为课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有介绍了股市的背景。

  录音范读古诗,营造学生体味古诗的'大意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接着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后说感受。

  第二环节的设计,教师把主动完全交给学生:先个体学习 自悟 ,再分组互学,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自学结果,使学生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想象诗句展现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一箭双雕:

  (1)通过类比想象,让学生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互相学习”的训练。

  总之,有了学生的自主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才能充分的显现出来。从本节教学设计不难看出,学生自学是课堂主旋律:自读,自语古诗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意思;分组交流学习收获;全班反馈自学结果等,学生课堂上有时间动口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自主学习空间大,时间充裕。

《牧童》教学反思5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教完本课后,我静心反思,感觉本节课是成功与失败并存,困惑与忧思同在。

  一、教学重点突破得比较到位,难点的突破稍欠火候。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和感悟。

  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我把它定位在体验画家戴嵩的著名上。为了引导学生直接转入正题,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画家的著名。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寻找能体现画家著名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画家的著名。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领他们入情入境。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我特地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在品味商人和教书先生对画家的称赞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么夸奖画家戴嵩呢?假如我就是画家戴嵩,请你夸一夸我的画,好吗?要夸得不一样,我很愿意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声。(生夸赞,师相机点评:谢谢你的夸奖!谢谢你的鼓励!你真会夸奖人!你说的话我爱听!你说得我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多数同学不仅能入情入境,而且还学会怎么夸奖别人。二是当牧童发出“画错了,画错了”这一刺耳的声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场人的表情并展开想像:那些呆住了的人会怎么想?画家戴嵩会怎么想?如果老师在场会怎么想?这时,学生想像的野马在奔腾,不少人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既较深刻地理解了画家的著名,也为下文感悟画家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三是师进行情景表演,学生观看并练习说话。当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他会怎么做?我又当了一回戴嵩,表演了如下动作:走到桌边,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胸有成竹地做画,学生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只见戴嵩……一会儿……一会儿……这一情景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学生活用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3、在引领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戴嵩是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读一读余下的内容。你从戴嵩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从哪些词上体会出来的?”讲课时,我光盯着“你从戴嵩说的第一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了,忽略了对戴嵩另一句话的重视,而戴嵩的惭愧、道谢与拱手动作的描写也是能充分说明戴嵩虚心的重要证据。因此,学生说了半天,提不到我想要的点子上,学生虽然也能从“很愿意、请、和蔼”这些重点词上体会到画家的真诚、礼貌与虚心,但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我总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不很妥当。

  二、细节上关注不够,教师的过渡语方面应注意衍接和锤炼。

  1、教师的用语随意性太强,需加以锤炼,宁少勿烂。

  2、各环节过渡语的设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教师的过渡语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将学生非常迅速地从一个情境引到另一个情境,而且,还起到转移并专注学生注意力作用。学生能否非常投入地解决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与过渡语的恰当与否息息相关。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纷纷夸赞完戴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当戴嵩被大家夸得心花怒放,有点欣欣然、飘飘然、晕晕乎乎、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时,一个刺耳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传了过来。“画错了,画错了!”(指导学生读出刺耳、读出炸雷一般的感觉来)这是本节课中我设计得最为满意的一个过渡语。它不仅引领学生由纷纷夸赞的'热闹局面走向那个“石破天惊”的众人都呆住了的场面,还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对牧童的话进行了有滋有味的朗读。而在感悟戴嵩的品质时,我的渡语如果按王燕老师所说,“听了牧童的话,戴嵩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态度怎么样?”可能既节省一些时间,又使难点的突破变得简单。

  三、我的困惑与忧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的两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我发现,课堂上,当我激情满腔地启发、诱导、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时,有一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举手的迹像,也没有与我做眼神的交流,好像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似的,多次努力,终未成行。段老师课后提醒我,这部分同学课堂上不发言,课后也这样吗?哪是啊?这些小家伙课后跟他的小伙伴们说得欢着哩!这应该还是教师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这些沉默者乐于张开金口呢?这是我的困惑所在!我也聆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正在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牧童》教学反思6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发积极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的画,有衣服是他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中牛的形象的鲜活逼真。这样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是谁画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公——戴嵩,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根据学情引导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我还让在美术社团学习的学生起来表演怎样浓墨涂抹,怎样工笔细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注意区分语气轻重,体会对戴嵩的崇拜之情。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然后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比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我让学生表演围观的人是怎样称赞戴嵩的画的,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对戴嵩的崇拜。而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却出现了了让大家惊讶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学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画上的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同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指导读好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在小组里表演一下吧。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7

  在教《聪明的牧童》中,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使学生从读对、读懂走向读活,从而实现读出意思教学构思。学生在一次次独立的读文中,细细咀嚼语言文字,感悟着其中的内涵,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采用此种方法,班中绝大数的学生都能准确找出答案,效果颇佳。

  同时在教学时,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把自己读文时感悟到的大胆说出来,引导他们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及发散思维。

  在结束课文的`学习后,我设计了游戏“你问我答”,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努力地寻找答案,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另外,我还向小朋友们推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聪明的阿凡提》。和小朋友们一起看故事,孩子们的兴致很高,都能积极参与,从而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

《牧童》教学反思8

  美国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赛尔指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欣赏就是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他认为,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有专家认为音乐欣赏是通过让儿童感受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领会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及速度、力度等音乐手段与情绪的关系,培养音乐欣赏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其审美、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吸收和享受音乐。在我的一次教学中,我也充分感受到欣赏的魅力。

  在二年级的艺术教材中有一首歌曲《牧童》,这是一首前捷克斯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还根据儿童艺术书上的.切分节奏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再教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我甚至还一小节一小节的教,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学生这时候有点泄气,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有一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旁边也有几个学生在轻声地在议论,这个时候我也有点着急。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先让学生静静地听CD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份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牧童》教学反思9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文章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半生本半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三分钟

  二、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这就是戴嵩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的绝妙之处。这样美的水墨画,作者是谁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课文的学习。

  三、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课文是如何评价这位画家的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为什么。学生一时对两幅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注意区分轻重,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四、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总之,整堂课下来自己感觉比较满意,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能体会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牧童》教学反思10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大胆的发挥想象。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虽说是一节唱歌课,但是我自己教唱的时间较多,孩子们自己聆听和演唱的时间较少。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牧童》教学反思11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

  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牧童》教学反思12

  《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又是一次遗憾!不得不供认,原因还是在于预设不够,尽管花的时间很多,但没有用在关键处:

  找图片,下音乐,做幻灯……可就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考虑教材处置以和细节的预设。人磨课,课磨人,没有经过打磨的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一、未能关注学情,做到和时有效调控

  课堂是生成的,但假如不能关注到同学的学习起点和发展需求,粗糙的预设是不能保证生成的课堂的向心力的。比方:在初读课文,整体掌握单大意的教学环节上,当发现那 名同学读到第五自然段感到困难时,我没有看到这段的生字特别多,读通读准对相当一局部的小朋友来来说都有困难。仅仅做了简单的评价后就过去了,让这次的读仅仅流于形式。假如能回过头来,将这一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让每个小朋友在来读读这段,相信就能有读的真正的效果了。又如,当学到拓展说话:还会有哪些人会夸赞戴嵩?会怎么夸赞时?我又是好心办坏事。生怕同学不会,就设了词语加油站,“拽”着小朋友说话。殊不知,这些词语虽好,可小朋友不能理解,运用起来是很生硬的,更谈不上积累了。“加油站”成了“障碍站”。假如能精挑几个小朋友生活中有听过或说过的词语,那可能真正达到“留下语言”的目的了。

  二、未能将预设思路化为具体的教学语言;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课前对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细节没有具体到每句话、每个问题的明确化,使得课堂语言过于随意,问题过散过碎,造成老师越教越乱,同学越学越累。比方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由于自身对这课的生字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来实现只是想拿出来读读而已,自身心里还没有数,使得小朋友越学越累。所以,还要老老实实地考虑清楚自身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并写下来,甚至要反复练习,终究课堂是要让小朋友听得明白,而且要听得轻松。

  三、要强化时间观念,树立现代课堂观

  正如王老师所说的,现代的课堂应有时间效率。也许是平时过于随意,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很强的意识。所以,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配的比例。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就这堂课而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到4自然段的研读和拓展说话,写字教学的比例应该是1:2:1。可是因为预设的不够精细,使得课堂失去了控制,白白浪费了时间,造成了拖堂现象。

  课堂上令人欣慰的也许只是开头和结尾吧。课堂伊始,我利用四幅名家名画,配以宛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和富有意境的讲解,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艺术情境。,这个导入也算不枉我做课件的辛苦。最后的写字教学上,我能够根据部首归类引导小朋友发现“口”的不同位置和大小变化以和提手旁的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字。做到有重点地范写,练习。这样的教学符合小朋友的学段特点。

  《牧童和画家》的教学再一次证明:充沛精心的预设和有效到位的实施才干生成胜利的课堂。这是唯一的出路!

《牧童》教学反思13

  音乐欣赏 课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课,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课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课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情况, 一直是比较难上的课型 。 怎样使这样的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课的宗旨。

  《牧童短笛》 :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了 一 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14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画家画画”的情节比较吸引同样是热爱画画的他们;牧童和他们同龄,他的举动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阅读、大胆表达,尊重每个人的阅读体验,然后相机穿插语文的字词积累、运用以及重点句的朗读训练。

  落实较好的地方:

  1、 课题切入新、快、准

  上课的开场白我是这样设计的:

  每天,我们在书本中、在生活中,要认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新的主人公,他们就是21课里面的——画家和牧童。“画家”为什么写得大,“牧童”为什么写得小?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在这篇课文里相遇了,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做好勾画和批注。

  前面的导入用课题字迹大小不一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兴趣,并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整个过程自然、简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默读及批注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画家和牧童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先别急着说,发表看法要有理有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做好勾画和批注。”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并能用简单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是我们平常课堂中长期训练的一项内容。

  3、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读后印象

  给学生自由、民主表达的空间。学生在默读、批注环节后谈了自己对戴嵩和牧童的印象,大部分谈得比较到位,如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一个虚心的画家、一个有礼的画家、一个和蔼的画家等等,牧童能勇敢指出别人的错误、能细心观察生活等。

  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课堂上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

  4、“纷纷夸赞”、“请牧童改画”环节设计好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1)朗读训练,请同学分别读一读商人和教书先生说的话。

  (2)我听出来了,你是在用称赞的语气朗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称赞”的意思差不多?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称赞——赞扬——夸赞

  (3)如果你也正好在那里围观,你会怎么赞美呢?

  (4)刚才大家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赞美,就叫——纷纷夸赞。

  从朗读理解到巧妙应用,比较自然而紧凑地进行了近义词的理解到句子训练。

  在牧童指出了画家的错处之后,有这样的环节:“谁能当一当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师生互动。

  师:小兄弟,请问这幅图应该怎么修改呢?

  生:这里的牛尾巴应该画在两腿中间。

  师:请问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这是驱赶牛蝇时候的样子。

  师:(连连拱手)多谢你的指教。

  这个环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对书本知识的重现、巩固,让故事更加完整。

  5、教师的'评价语

  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出潜藏在文字下面的深层含义!

  你很会总结!说明你平常读书懂得积累。

  你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达!

  你能用朗读体现他的著名,说明你读懂了!

  你找出了重音词,读起来很有味道!

  老师评价语言的避免单一、生硬,这些评价看似随即拈来,实则想巧妙地暗示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评价的具体、丰富让学生更感受到真实可信。

  令人遗憾的地方:

  1、 尊重的层次

  在“说说你对戴嵩的印象”时,有学生说“他爱动脑筋”,和文中的戴嵩似乎相隔甚远。怎么办?当时还没想到对策,只好也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但是一直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和这个词语扯上关系。现在回想,应该当即问他:“你在哪儿读到的?”说得有道理再写,说得没道理可以请其他同学来纠正,老师也可以参与,让这个环节成为师生思维碰撞的契机。但很遗憾,这个词语一直孤零零的摆在最后一行没人理会,尊重阅读体验不仅是认同、欣赏,还有一种尊重——关注。

  2、 深读课文不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这一句能很好地体现画家的“著名”,当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通过找重音词来体会;二是去掉“一……就……”,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后来觉得重点应该放在“画家的虚心”体会上,前面不要太冗长,决定砍掉第二个环节。结果在上课时,心里总是牵挂着前面要简短,因而对重音词的体会也没有到位。

  一节课,抓住其中的一个点深入体会,不需面面俱到,也不需繁琐分析,但是这样泛泛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现在想来,应该取第二个环节,只要抓住一句话即可——“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a) 比较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挂出来,有很多人观赏。

  b) 你有什么发现?

《牧童》教学反思15

  我校二年级有两个班,上完课我觉得明显第二次效果要达成更好,一方面因为学生整体基础不一样,两个班存在差别;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个人第二次在操作上吸收了第一节课的不足,即时调整,更能解决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两个班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我的教学反思立足于两节的总结归纳,课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未能在课堂的细节中观注学生,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才踏出大学校门的我,走上讲台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多磨练,第一节课因为有教研员听课,课堂上因为紧张导致了很多的错误。当然这也证明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么一首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歌曲,教师本身是不应该出错的,而我在给学生进行接龙唱时,总是伴奏弹错,忘记歌词。

  两个班都上完这节歌唱课,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1、在评价方面:(1)虽然我的课堂注重评价,既有表面评价也有深层评价,并且采用了学生自己动手计分的评价方式,每个小组有记分员。但是鼓励性的评价我用的太多,泛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泛用鼓励性的评价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变换多种方式(肢体,语言)来鼓励学生。(2)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科,与学科紧密结合。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评价学科问题,而不只是教师自身关注。对于音乐的评价要注重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音准,表情等多种音乐要素。二年级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引导学生。

  2、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加强感知主题,结合小学生心里特点整合组织教学环节: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像成人一样有专业的发生练习与节奏练习。针对本课的内容,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运用了教研员给的`建议,将节奏训练与发声练习整合为一个环节。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模仿牛叫声唔————来发声,顺便结合节奏x—,刚好将发声训练与节奏同步学习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特点;节奏xx xx 的训练就结合牛脖子上的铃铛声“叮当叮当“。这样来设计与整合这两个环节,不仅仅可以节约时间为后期创编做准备,还可以分组利用节奏与发声进行问答方式的练习,这样就将歌曲的一大特点问答方式演唱,潜移默化的植入了学生心中。

  3、教学中注意提问的恰当性,问题的指向性要清楚,要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课堂在发声练习时导入了歌曲的旋律,那么进入歌曲学唱环节,我想要学生明白有一句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我的提问改成“你听了之后,你能唱哪一句?为什么?”比“你觉得哪一句我们比较熟悉?”要恰当的多,问题指向性也更清楚。

【《牧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牧童教学反思04-20

《牧童》教学反思04-18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04-02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04-20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篇04-02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篇)04-06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6篇06-15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6篇)07-11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汇编7篇)04-18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集锦7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