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起源

时间:2023-03-27 16:39:29 兆波 历史 我要投稿

茶的历史起源

  世界各地,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有饮茶的习惯。特别是今天,饮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茶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饮品。人们爱茶,不仅仅是因为茶对健康有很多好处,吸引人的还有茶的文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的历史起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茶的历史起源

  茶的起源有哪些,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啊

  茶的起源是什么样的?朋友们经常喝茶,却不知茶的起源,茶与生活小编下面介绍四种茶的起源,大家看看哪个更靠谱。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小编以上认为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是一个泛泛的说辞。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桐庐天尊贡芽茶的历史渊源

  桐庐天尊贡芽茶属于绿茶茶品,产于浙江桐庐的天尊岩一带。桐庐天尊贡芽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对于此茶也有许多相关的典籍记载。本文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桐庐天尊贡芽茶历史的介绍,下面就来认识下吧。

  桐庐出品的茶叶品质非常好,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史料记载,史料中提到桐庐茶的品质相比武汉、庐江等地的茶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唐代陆羽编著的《茶经》一书中也有关于桐庐茶的记载,对于桐庐茶也有很高的评价。

  到了宋代时期,桐庐产茶变得越来越加的普遍。北宋范仲淹《潇洒桐庐郡》一诗中就有写到桐庐地区半山之上密布茶树的描写。可见当时产茶的盛况。后来到了南宋时期,朝廷迁都到杭州,由于天尊岩所产的芽茶品质十分的好,朝臣们将此茶进献给宋高宗赵构饮用。赵构喝了后,觉得身心十分的舒爽,精神奕奕,因此就将桐庐天尊贡芽茶作为贡品茶进贡朝廷。

  详解花草茶之源

  新事物新现象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和现象演变或者衍生出来的,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谈到花草茶,一个当前最流行最时尚的概念体,我们不禁想探究其渊源历史。下面就详解花草茶之源。

  花草茶是以药草(Herb)为原料所调制成的饮料,与咖啡、酒等其他饮料相比独具天然,健康的特质并散发着浪漫的情怀,深受都市人的喜爱。Herb Tea在西方,犹如药草茶在中国,长期用做民间医药配方。直到近二三百年,法国人渐渐将Herb Tea 发展成为一种休闲饮品,这种饮品迅速在欧洲、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区流行,并雅称“花草茶”。

  一般我们所谓的花草茶(Herb Tea),并不含“茶叶”的成分。花草茶的英文名为Herb Tea,是由拉丁语herba转变而成,源于地中海地区的古语,就是“草”的意思。中文则翻译成“药草”或是“花草”。

  药草的定义相当的广。草本植物因其香味、刺激性或其他好处而将整株或部分干燥后利用,包括了根、茎、皮、花、枝、果实、种籽、叶等,都可以称为药草,它的成长期较木本植物来得短,且方便取用,用途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大部分是用在医疗、食物调味、美容及染色等方面。

  花草茶原料的原始产地事实上几乎遍布全球。而且它们的生命力普遍都很强韧,除了在原产区生生不息之外,还扩展到了土壤及气候都相宜的栽培地,成为可大量种植的经济作物。但因为各地区的气候及环境不同,不仅生产的花草茶种类五花八门,它们的特性也因地而异。

  地中海沿岸

  该地区是许多常用药草的故乡,“herb” 一字就是源自于此地的拉丁古语 “herba”(意为草、草本)。由于当地艳阳普照,夏季又少雨,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所以生长的药草多是小叶型,如唇形科的薰衣草、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等。

  同时为了适应干燥的气候,这些药草的叶片中存在着芳香精油以保留水分,因此不但成为天然香精的原料,在药效上也更为丰富。此外,这种干暖的地中海型气候区,天生就是一个能使药草自然干燥的绝佳环境。这些条件配合上农家的“有机耕作”,所生产的药草品质极为优良。

  欧洲

  除了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区之外,欧洲的中部、北部也是一大产区。当地属于比较凉爽的大陆性气候,除了紫花、牛至、洋甘菊、莳萝等原有的品种外,也致力于栽培具经济价值的外来药草。欧洲拥有强大的研究开发及经贸能力,所以,它成为了花草茶最重要的发行地区,也是推广和消费花草茶的主力地区。

  亚洲

  亚洲的中国、印度都属于文明古国,将植物药用或食用已有长远的历史,称得上是将药草普遍应用于生活的地区。由于此处高温多湿,生产的药草常具有扑鼻的香气,或较辛烈的口味,如当归、人参、洋葱、大蒜、罗勒、肉桂等。虽然这里的人民已习惯将上述药草视为食品,很少将其当作药物来用,但它们极大的医疗潜力相继为欧美医学界所证实,尤其是对癌症、胆固醇过高、高血压等疾病方面的治疗作用,值得现代人重视。

  美洲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将美洲印第安人对药草的知识与应用引进欧洲,于是如甜菊、报春花(樱草)、柠檬马鞭草、马黛树等,日益为世人熟知。比较而言,南美洲以生产药草并直接应用为主;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则在日渐感受到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后,转而热衷于研制以药草为原料的药品。

  热带非洲

  越接近原始品种的药草,药理效能越强,而非洲仍保有众多的野生药草物种。该地区的药草为外人认识的比例有限,但在当地民族中已沿用数百年,诸如芦苔、魔鬼爪(南非钩麻)、布枯等,经验证后发现疗效确实不凡。不过该地区的药草缺乏芳香味,因此也较少当作花草茶的原料。

  建德苞茶的历史渊源

  建德苞茶产于杭州市的建德地区,属于绿茶中的精品茶类,品质好,味道佳。茶品优异,受到爱茶人士之喜爱。对于建德苞茶来说其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吧。

  建德苞茶历史

  建德在古时候被称为严州,在明清时期这边的商业贸易十分的发达。江面上船舶密布,岸上酒楼林立,灯火通明,十分的热闹。在明清时期,这边的黄山毛峰茶品十分的畅销,购买的商家络绎不绝,经常出现有价无市的场面。

  当时精明的茶商用其他茶品仿制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进行制作。仿制黄山毛峰制成的茶品,外形犹如兰花一般,茶香四溢。一经面世,销量增加了更多,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进行区别,根据严州地名将其命名为建德苞茶。

  到了清末时期建德苞茶的产量达到20吨,销往全国各地。后来由于战乱等缘故,使得建德苞茶的产量急剧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建德苞茶才恢复生产,产量销量不断增加。

  大麦茶的历史与起源

  大麦茶的历史与起源

  大麦茶在日本、韩国非常流行。随着日韩流行风靡东南亚,中国大中城市也开始流行麦茶。追溯麦茶的历史与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日本来源说

  据说,1587年日本桃山文化时代,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丰臣秀吉,同时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并创立了历史 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会。当时与会者大多献茶叶,也有的用炒焦的米、麦来代替,于是,诞生了麦茶、玄米茶等用粮食炒制的茶类。

  韩国来源说

  朝鲜半岛历史上属于农耕文明,多山。地理上因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此后,谷物成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并逐步发展起来。

  正是由于韩国地理位置和气侯的原因,其饮食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烹调虽多以烧烤为主,但口味十分讨中国人的喜爱。为了达到开胃去油腻的目的,取材广泛制作简单风味独特的大麦茶就占据了韩国料理桌上了饮料位置。

  本土来源说

  麦茶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并不是稀罕的东西,我国北方盛产大麦,麦茶更多的是就地取材而诞生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大麦是地里唯一盛产的农作物,于是,就地取材,用炒熟的大麦粒压碾成麦碴后就熬成了麦茶,茶汤呈现的是黑褐色,闻着是类似咖啡茶的清香。

  青岛来源说

  青岛啤酒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是中国历史最长的啤酒厂。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麦。当年啤酒厂的工人们从事的大多是体力活,特别是六月三伏天,浑身都是汗水,为了防暑降温,需要喝些茶水,工人们就地取材,拿烘干了的麦芽煮水,凉了喝,很是解渴,此方法随后在民间广泛的传开了。

  浅谈茶叶贸易的发展史

  茶叶贸易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关键角色,是人们解读世界近代文明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1657年茶传入英国。不到一个世纪,英国中产家庭买茶的费用高过了买食物的费用。茶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伦敦刊登广告的商品”。当茶点成为英国工人的饮食习惯时,茶就不仅是大众的消费品,而普遍成为恢复工作体力的要素。不少学者认为,茶为英国工业化进程添加了重要助力。对茶的需求到了依赖的程度,造成英国缺少白银进行交换。于是英国商人竟以鸦片代替白银来平衡茶叶贸易,从而引发鸦片战争。

  1773年11月,为反抗英国对北美税务法令,波士顿居民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在“波士顿港口今晚将成为一个茶壶”喊声中,340箱茶叶落入大海。这次倾茶事件埋下诱发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索。独立不久的美国以开发对外贸易为基本国策,第一艘直航中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满载回国,其中主要是茶叶。以至美国史学家休斯开玩笑说:“在美国的每一条小河上的每一个村庄,连只可乘5人的帆船都在准备出发到中国去装运茶叶。”

  茶的产出折射出资本主义工业化取代封建农村经济的历史必然。1792年,英国大使麦卡尼爵士和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衔英国政府之命,从中国将茶株引入印度。在采用种植园管理、机械化生产和先进运输后,英产茶叶逐渐占据世界市场。18世纪初,茶叶占荷兰买入中商品的74%;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茶叶占中国商品的90%以上,其商业利润为英国国库年收入的10%。20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主要商埠汉口海关再无茶叶输出,中国茶叶贸易完全崩溃,一度失去与原产国相应的传统输出大国的地位。

  1693年清廷理藩院对俄使团,对开设茶路口岸的要求曾做出这样的答复:“举世皆知四夷向中国上表进贡请求通商,但中国向无遣使四夷通商之必要。此事应无庸议。”形象地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认世界中心、物产自足、闭关轻商、排斥国际贸易的心态。断送中国进入国际市场,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机。所幸中华民族在后来200年中幡然醒悟,改革开放,终于进入世贸组织,走入国势与世界经济相互依托、和谐发展的时代。

  中国茶的输出历来是和平诚信,共通互利的。1745年9月,专为承担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而打造的瑞典哥德堡号第三次返回故土时,在临近母港不足1公里处沉没。所载700吨中国商品,370吨是茶叶。1986年哥德堡人将打捞出来的200多吨茶叶中的一包送回中国,供广州博物馆展出。

  茶溶于水,茶亦融入世界文明。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决定茶文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将作为永远活着的文明,伴随人类前行。

  茶马古道的起源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细说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黑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埋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打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蒇线接近。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我想,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区联合举行此次大型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延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时代就产生如此发达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我们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汇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区、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喀则地区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区石棺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基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从分布上看,则更能说明问题。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而目前西藏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我们知道,从川滇西部高原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经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则,这是古往今来由川滇西部进入卫藏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线。一般说来,古人选择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这条路线的绝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就正好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路线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据有人统计,经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驿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处,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记,由打箭炉去拉萨,凡阅五月,“行路之艰苦,实为生平所未经。”杜昌丁等的《藏行纪程》记滇藏茶路说,“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其二,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误为“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藏区民众中有一种说法,称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此说生动地反映藏区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恰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所言:“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民众对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之本质的最透彻、最直白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看,茶马古道都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

  第四,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现代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这条漫长的小道上,从昌都到雅安,骑马行走需四十五天。从雅安经昌都至拉萨全靠耗牛驮运,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来回一趟要费时一年,由于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能通行的只有四、五个月。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期望在丛山峻岭间修筑大道,在江河激流上架起金桥。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青藏线公路、川藏线公路同时建成,开辟了西藏与内地交往的全新时代,古老的茶马贸易活动变成沉睡的历史,而承担茶马贸易的道路也焕发出新的青春。

  修筑干线公路,取代“茶马古道”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彻底改变了“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昌都境内现时主要的交通干线有:

  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东起成都市红牌楼,经雅安、天全、泸定、康定、新都桥、乾宁、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岗托、江达、妥坝、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由成都至拉萨,长2356公里。

  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与川藏公路北线同道,在新都桥分岔后,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至拉萨。从成都至拉萨长2136公里。

  滇藏公路(214国道):从盐井到芒康与318线相接,经邦达、昌都、类乌齐、多普玛至青海囊谦。昌都境内(盐井至多普玛),公路长449公里。

  省道303线:由邦达经洛隆。边坝、沙丁、比如、那曲至拉萨。邦达至沙丁段长507公里。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两横”:一是北线G317,由四川的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了青——巴青——那曲——拉萨;二是南线G318,由四川的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林芝——拉萨。

  “一纵”:G214线,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鸟齐——青海的囊谦。

  现代的“茶马古道”己不同于以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昌都拥有藏东南、川西北、滇西北、青东南金三角经济区位优势,是滇、川、藏、青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将为推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历史探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茶的历史起源】相关文章:

历代贡茶之贡茶的起源历史09-20

茶的千年历史起源文化10-14

垒球的起源及历史09-21

瑜伽的起源历史03-31

排箫的历史起源10-20

饮茶的起源历史10-13

扇子的起源与历史10-16

历史:楷书的起源10-30

食醋的历史起源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