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跟你玩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

时间:2022-06-27 21:14:58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不跟你玩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

  儿子淘淘4岁半了,在幼儿园上的是混龄班。一次放学后儿子和几个好朋友在玩滑梯,同班一个3岁多的小弟弟过来礼貌地问:“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一个小朋友大声说:“不行!”还推了下小弟弟。小弟弟失望地转身去找他爸爸,我儿子刚从滑梯上下来,他跑到小弟弟跟前,用手推到人家脸上:“不行!我们不跟你玩!”

我们不跟你玩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

  我们整天教育孩子要懂礼貌、友好,可他今天的表现实在让我头疼。请问他们为什么不跟小弟弟玩,还这样对待人家?我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一位苦恼的家长

  案例中淘淘和好朋友都不愿意和小弟弟玩儿,并且伴随不礼貌的语言和举动,以至于淘淘爸爸不免有些担心。

  淘淘在幼儿园上的是混龄班,混龄班为孩子们提供了与不同年龄段孩子交往的机会。相关研究表明,异龄儿童在一起玩有很多优点:孩子会感受到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差别,进而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大孩子可以成为小孩子的小老师,小孩子也愿意跟随和模仿大孩子;比起成年人,他们彼此更容易理解,在相处中获得的乐趣和长进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当大孩子看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时候,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进而学会更好地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6岁前孩子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和交往经验的局限,如果不做适当引导,异龄儿童在一起也会出现大孩子排斥小孩子等不良现象。

  一般而言,幼儿阶段的同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惠式的,这是一种朋友或玩伴之间互相接受和相互认同的关系;另一种则是单方面的(A选择B做好朋友,但是B不愿意和A做好朋友)。幼儿对于和谁一起玩有自己的选择,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案例中儿子的表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熟悉程度与身份认同

  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游戏小团体的牢固和朋友身份认同的程度,当年龄相仿、共处时间稍长的小伙伴在一起时,他们之间发展水平相近、志趣相投,容易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亲密关系,而小弟弟的请求加入打扰了他们,所以他们要通过拒绝来保护自己团体的稳定性。案例中的两个大孩子就是这么做的。

  同伴圈子与选择模仿

  很多孩子都渴望能够有小伙伴,有一个自己的小圈子——被同伴接纳、有自己的社交圈是孩子获得情感满足的重要来源。但是,这种小团体内部无形中会分化出不那么平等的层级关系。有的孩子逐渐成为小团体的领导,有的孩子则成为次级领导,还有的孩子更多的是满足于有人接纳自己、不会被欺负而已。所以,很多孩子为了小圈子的和谐,会选择地模仿他人,形成从众行为。他们会模仿群体中的强势者,“他是我们默认的领袖,他做什么都对,他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有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看我多厉害,谁也别想惹我”;还有的根本就没有直接原因,只不过看到朋友做了这件事,所以下意识地附和而已。跟风从众行为会让孩子不用付更多的责任,因此他们做的时候会轻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另一方面,跟风行为往往不一定代表内心真实的想法。案例中儿子淘淘的表现就有这样的特点。他在小弟弟已经退缩的情况下,还跑过去推小弟弟的脸,而且恶言相向:“我们不跟你玩!”除了模仿第一个孩子、排斥小弟弟以外,还可能下意识地在维护和第一个小朋友的关系。

  资源有限引发私心

  由于6岁前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考虑时常常是摇摆、多变的,因而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私,但这并不是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自私”。

  孩子的表现还和游戏的内容、玩具或器材的特性有关。玩具数量越少,资源的分享就越受到限制。因而先占到玩具的孩子,或者更强壮、年龄更大的孩子更可能拒绝后到的,或年龄更小、体格更弱的孩子加入游戏。本例中,孩子玩的是共享的公共玩具——滑梯,对于这个公共资源,每个孩子都想多玩儿一会儿,所以两个大孩子对小弟弟的请求都一口回绝了,他们很难一下子顾及小弟弟的切身感受。

  那么,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呢?以下建议供参考。

  1.及时对孩子进行共情教育。

  对于占据交际主动方的大孩子来说,淘淘爸爸可以把孩子叫过来,让他说说刚才的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帮他回顾、分析整个事件,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你是小弟弟,被大哥哥们这样对待,会是什么感受。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小弟弟的伤害。

  此外,要让孩子认识到滑梯这样的玩具是幼儿园的公共玩具,虽然他们先占有了,但并不属于他们,小弟弟也有权利玩。可以和小弟弟协商怎样玩更好。不仅如此,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小弟弟虽然小,却讲礼貌,这一点值得学习。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去找小弟弟,学会用合适的语言讲明自己行为的缘由并道歉。孩子不会或羞于表达的地方,家长要帮孩子说说话,让孩子知道如何与别人礼貌地沟通。

  2.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家长首先要了解,在孩子的同伴圈子中有一种潜在的“规则”,这种“规则”可能无形中让孩子的行为明显不同于自己独处或者和家长在一起时的行事风格。家长应该判断自己的孩子在同伴小群体中可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可能需要群体的认可,或者惧怕自己像小弟弟那样被群体中的成员欺负或排斥,或者只是形成了一种对待弱者的不良习惯。如果是这样,家长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主动与其他家长及小朋友交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都是平等的,自己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同样地,比自己小的小弟弟也是值得尊重的,不能靠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来确定自我价值。

  平时家长还可以在讲故事、看电视时,或者就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和不同的小朋友相处,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逐步提高共情能力和独立判断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

  3.为孩子提供多种游戏机会和交往空间。

  游戏内容的单一会造成孩子们为了“抢夺”资源而无暇顾及友谊,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或者帮孩子创造一些他们还没发现的机会,比如根据滑梯创编游戏情景——小弟弟可以担任一个角色,等等。当孩子们的视野放开了,才有可能不固守眼前的“利益”,而是去挖掘更好玩的游戏方式,和小朋友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

  文章选自:《学前教育》家教版,2017年11期

【我们不跟你玩的幼儿教师观察记录】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07-02

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07-02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乐乐的转变07-05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挑食的孩子》09-30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讨厌的蚊子》09-30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语言的魅力》09-30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让老师拥抱你》09-30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母爱式的安慰》09-30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让她喜欢我》09-30

幼儿教师观察记录《孩子愿意午睡了》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