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反思与总结

时间:2022-07-01 03:30:58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反思与总结

  1、部分主管教学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分赴北京、广州等地参加新课标培训班的学习;

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反思与总结

  2、高一全体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在西丽等地组织的新课改的培训活动;

  3、召开了高一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家长和全体任课老师参加的“三军”联席会议,学校主管校长和教务处陈主任宣讲了新课改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实验的程序和步骤,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4、全部十三个学科进入新课程模块教学;

  5、体音美率先进入模块选修,学生开始走班上课;

  6、设计拟定了学科模块学分评定方案;

  7、设计拟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分评定方案;

  8、语、数、英三科在第一模块结束后进行了补考和学分试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块补考和评价条例;

  9、其他学科正在进行学分评定;

  10、 教务处和班主任正在开展新的学生学籍档案的整理工作;

  11、 配合市、区两级教研室组织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观摩课

  12、 期中考试后组织高一全体任课老师对新课程教学进行了一次研讨,对前一段教学、教材、训练等各方面提出了8个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拟定了8项对策。

  13、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组织高一全体学生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期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交织着得失成败,日夜奋战在课改第一线的老师们也有不少心得体会。围绕新教材、课堂教学、学生学分评价等方面对本学期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现汇报如下:

  关于教材

  优点:1.教材理念新, 整体思路很好, 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探索意识。

  2.教材编写结构新颖,内容紧扣时代脉络,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深切地感觉到科学对人类及对自己将来的作用,明确科学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引导有积极的作用。

  3.对知识的掌握由以前的重结论到重过程和方法、重科学素养的提高、重态度情感、重学科的现实应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重基础知识的建构,不再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

  4. 体系构建人性化、素材选取生活化、语言文字通俗化、版式设计美观化。 制版、内容、图片能吸引学生。

  5.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课后给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性的问题,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活动建议,用问题把丰富的材料串联起来,仿佛在浩如烟海的竹林中帮助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幽小径。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

  问题: 1. 一个模块的量太大,限制了教学思考的空间; 教材知识点太多,每个课时的内容也安排得太多,以至普通学校无法正常完成。

  2. 教学课时紧张。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是十分不利的。新教材中大量材料、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以往教学没有接触到的,需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3. 部分教学材料的典型性不强,教材中有些内容虽寓意深但显得不简洁,比如解析几何中证明中点公式所用的方法就极繁,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阻碍作用。选材有的不太好:如在验证酶的高效性时,其实完全可以用新鲜的猪肝做,实验效果十分明显,而课本中所先用新鲜的酝母菌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建议是否可以更改。

  4. 教材中体系不是很完备,前后知识点间逻辑关系不是很好,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还是先讲为好。物理教学中出现物理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数学没学的现象,急需上级有关部门宏观调控,加强学科整合。

  5. 教材里注意设计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内容,比如口头训练阅读要求,研究性学习等,但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检测方式,甚至没有必要的检测,这种设计就形同虚设。

  6. 不配套:课本所述的知识比较基础,但课后的题目有的难度大,且同课本所学内容进度不符,再有,光合作用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课后习题只有区区的两道选择题,这明显同对学生的能力、知识等要求是不相符的;把高考原题照搬过来,对刚刚学习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其难度定是过大了;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将以前的旧题、高考题等不管进度难度地拿来,内容好多太深、难度大,对学生的适用性不好,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教材中所配习题基础题量还应大一些,以便于不同类学生选择.

  7.新教材的推出可能是时间太仓促之故,有些地方出现了知识差错,勘误应及时更正。

  8. 探究课的教学模式还应不断探索。探究课在以往教材中没有出现过,“怎么上?怎样上好?”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范例,完全靠教师摸索,有一定的难度,今后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关于课堂教学

  优点: 1.新课程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习的主要目的

  不再是仅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2.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灵活了,发言踊跃了,学习气氛空前活跃。

  老师的少讲精讲,带来的是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3.新课标赋予老师较大的教学自主权,也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改变过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式。

  4.新课程教学的四点转变(1)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中心,以活动为重点。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师生合作。

  (3)实践性作业和探究性实验增多。

  (4)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

  问题: 1.教学评价的系统性、操作性的不完善,评价标准不确定,使一些符

  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运行在旧的轨道上。

  2.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有多大自由度?教师自行选用的教学材料可以占到多大的比重?课标没有具体要求。高考方案的不确定,教学评价方案的不统一,操作不完善使老师处理教材举步履维艰。

  3.完成模块教学的标准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指标,很多教学要求没有量化标准,例如: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在一个模块中怎么量化?如果以学校为单位来制订这个具体指标,不同的学校就可能有不一样的内容,那么一个区内各校之间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这个差异是不是允许的?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新颖的学习方式需要长时间的细致的用

  心地慢慢培养,新课标知识点太多,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能是走走过场。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教学,在班级人数多,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进行。

  5.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

  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但

  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

  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

  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前虽然不怎么精彩,但好歹

  没有什么错,把老师讲的背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收获。而现在课堂上谁

  说的是对的呢?

  6.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的学生的面并不广。课改让部分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这样他们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老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想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7.过去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预先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都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教学目标过于明确、单一,教师的作用就被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受到扼制。所以人们批评过去的教学像表演,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老师简直是在背台词,学生也是根据课前排练按部就班举手发言,显得很“假”。

  现在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就使课堂上不可预料的因素比以往大大增加,可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即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每节课应该有一定目标,但这个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学习任务不能太多。

  关于教学评价

  1.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尚未明确,教师习惯沿用固有模式,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会存在个性差异,我们鼓励什么?

  2.新课标环境下,形成性评价具有重要地位,怎么使这种操作科学规范?

  例: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总体阅读量”应该成为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因为在学生的学分中要求不明显而被学生忽视,也导致现有的测量结果与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常常不能吻合。

  3.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仍然是“以高考论英雄”,故新的高考方案将对评价的作用、方法及效果起到巨大影响。

  4. 实施课改实验是否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以往的评

  价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只看考试成绩。现在课改要求评价多元化。我校探

  索的学分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出勤、课堂活动、实验技能及动

  手能力、作业作品论文及其它成就情况(如:课外调查报告)、学业形成性

  测试、模块结业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促进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有

  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若学分在高考中起不到应有的地位,如些下去又会

  形同虚设。

  5.应该由教材编写者统一拟定一套每个模块的试卷,这样能比较精确地把握每个模块的水平标准;一个模块没有通过,就应重修,是重修通过后再学习下一模块,还是接着往下继续学习,再回头重修,各学科情况不同,应有标准.

  6.自评。每个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对一学期以来政治课的学习态度、学

  习方法、学习效果、体验与收获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写出书面总结。

  集体评价。同班同学之间通过一学期的观察,相互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效

  果,给出评价意见。

  实践与思考

  1.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

  2.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削减部分易掌握知识点的课堂用时,少讲、精讲甚至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无效劳动,提高认知效率,缩短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距离,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

  对于少讲、精讲甚至不讲的部分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

  教学方法如练习测验法、课下阅读题目设置(将教材中的根据知识点要求改编成材料分析题,留做课后作业)、练习置疑法(由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集中力量解决疑难的方法)、分组讨论归纳提纲法等,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6.坚持持久论。对学生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堂课能解决的,要持之以恒

  因此课改还需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克服硬件决定论。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部分教师存在课改需要较高的硬件设施,目前的教具是以前教材的,条件差了课改不易成功的想法。其实不然,我们主要从教法领会课改精神,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体现课改。

  注意课改的实效性。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7.加强学科整合,研究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和

  8.有效使用教材资源:(1)精选新教材中多而杂的图片。

  (2)充分利用新教材“栏目”。

  [联想质疑]用于教学的“衔接、导入”。

  [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方法导引、知识点击、概括整合]重点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9.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素材和网络资源。好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同“画龙点睛”而违背教学规律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资源的使用忌:一闪即逝、教师包办、只看不问、色彩强烈、动画过多、录像过长、幻灯片代替板书。总之以有效、恰当、合理、实用为原则。

  10.合理有效的设计学生活动,如:实验设计、现象描述、实验操作、文字表达、观看录像、问题讨论课堂习题、知识概括与整合等,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

  11.适当处理配套练习,有些科目要自己增加适合学生的作业,双基训练必须落实。对课后练习分类处理,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硬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书面呈现与讨论交流,如化学课把练习分为三类:“基础知识型题”要求人人过关,个人硬性书面作业,测试评价的主要题型。“情景型题”,多在课堂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型题”,布置课后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交流。

  12.课堂教学尽量体现新课标精神,体现过程评价,要求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记录。考勤、作业、测验、上课回答问题(数量、质量)、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探索性问题的研究情况等教学各环节都必须有记录,模块学分计算时必须有所体现。

  13.学分认定:①学分资格: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文件规定,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不得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作业不得少于应交作业的80%,考勤和作业达到要求的学生才可参于模块计分;

  ②模块成绩:各学科按模块计分办法,按比例对学生考勤、作业、小测、

  实验、考试等各方面计算总分,总分(模块成绩)达到60分以上的获得该模块学分。

  (3)模块补考:对模块考试不及格的同学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后总分

  还达不到60分的学生重修该模块。

  14.教学标高:中、英、数必须严格过关;

  X科基本过关,合格标准、主干突出,基础夯实。

  作业要求:中、英、数强化拓展,讲练配套;X科作业18次以上。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反思与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07-04

高中新课改培训总结04-26

历史新课改反思07-05

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04-02

2019年高中新课改培训总结07-03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10-25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07-02

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3篇04-03

新课改培训总结04-14

段考总结与反思高中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