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学实录

时间:2022-06-30 21:32:1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德与社会《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略)

品德与社会《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学实录

  二、教学过程

  1、遍布世界的中国城

  导入:出示“地球上,有阳光照到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华人的足迹”

  (指名读一次,问:你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说明华人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

  师:华人人口数量多,分布广,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大约6000多万人,他们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园,还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唐人街),每逢中国节日,他们都欢聚一堂,过上传统的中国节。

  师:你们知道哪些国家、哪些城市有中国城吗?

  生:美国、日本、英国……

  过渡:老师收集了一些国外中国城的图片,给大家看看,请留意,这些中国城都有什么特点?

  生:(观看后作答)都看到中国的汉字,都有中国人的身影,他们还挂满了中国的灯笼,有些地方还舞狮舞龙欢庆佳节……

  师:老师想同学们讨论一个话题“海外华人在国外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城,过中国节呢?”

  (小组自由交流,再个别作答)

  师: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也许他们的信仰、政治观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中华传统与文化。正如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的歌词描述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海外华人的故事

  过渡:海外华人凭着这样的民族自尊心,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华人。中央电视以及凤凰卫视曾播放一个专题栏目,名叫《华人纵横天下》,里面讲述了108个国际杰出华人的故事,我们现在来重温一下这经典片段。请你们留心观察画面的人物以及他们获得的荣誉……。

  生:(观看短片)

  师:画面展示的是国际上鼎鼎大名的华人,他们能在国际上创下惊人的成绩,你有什么话想说说吗?

  生:他们太了不起了,他们真伟大,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师:你们对海外杰出华人有什么认识,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你认识的海外华人(包含你认识的邻居、亲戚、朋友……)然后把这个华人的名字写在老师给你准备的一片树叶形状的纸上。

  (小组交流,小组发言人汇报)

  师:(赏识)你能把这片树叶贴在海报上树冠位置吗?

  (生说……写名……粘贴……)

  (指8-10位小组发言人汇报,并且照着同样的方法粘贴。)

  3、华人情系中华

  过渡:其实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想要取得成功,付出的往往比平常人更多,然而当他们成功了,也没有忘记自己依然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他们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是依然情系祖国,我们来看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看完之后我们也来谈谈感受。

  (学生看,看完纷纷说感受,老师给予评价。)

  师:来,咱们走近我们的顺德,先看看图片(展示顺德华侨中学的照片),这里是哪里?

  生:齐答“顺德华侨中学”

  师:知道为什么叫华侨中学吗?

  生:由华侨华人慈善捐资兴建的……

  师:顺德华侨中学是由一大批爱国、爱乡华侨华人捐资兴建的,其中李兆基以及郑裕彤捐资最多,这两位慈善家的名字你们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他们分别还捐资兴建李兆基中学、郑裕彤中学……。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例如各地华人捐资建医院、敬老院、公路桥梁……请同学们想一想,或查查资料,把你知道的慈善机构以及慈善华人的名字记下来,写在树叶上。

  (学生写……汇报……粘贴……老师给予肯定……)

  师:(幻灯片展示部分)这是老师从顺德外事侨务局网站上找到的部分资料,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假如他们现在在现场,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生:谢谢、你们太伟大了,我要向你们学习……

  师:对呀!哪个华人不爱家乡呀?老师想读读一首印尼华人的思乡曲……

  4、小结、祝愿、延伸

  师:请把目光转移到这边————海外华人与祖国人民一样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根,一个个爱国华人、炎黄子孙、海外赤子就像一片片树叶,装点着大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发光发热,表达着绿叶对根的情意,深深的爱国情意……

  师: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同唱一首“中国人”表达我们同样的爱国情意吧!

【品德与社会《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实录07-01

《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素材07-01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我能行》的教学实录07-0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7-03

《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教学实录07-03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实录07-03

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07-04

品德与社会课文的教学反思07-05

品德与社会教学后记07-03

说说品德与社会教学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