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教学的设计意识

时间:2022-06-26 12:03:20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观教学的设计意识

  研修进入了提交作业的阶段,我们绝对相信每一份作业都是老师们的心血之作。在认真阅读老师们作业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感叹:这么生疏的学习内容,既有技术操作的学习又有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还要和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老师们能交上这样的作业已相当不容易了!

中观教学的设计意识

  初学乍练,咱们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生吞活剥,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这都是咱们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必须要走的第一步。接下来,咱们就以大家作业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为依托,对照研修内容这个"葫芦",好好再打磨一下咱们的研修作业这个"瓢"。

  当我们冲着思维导图的模板,用力地确定着节点,拉着小圈的时候;当我们冲着主题单元设计的模板,用力地填着表格的时候,很多老师还是下意识地把自己过去的教学设计复制进去,当把所有该填的都填满以后,终于敢松一口气:好不容易把作业完成了。老师们,咱们不妨先歇歇,再认真审视一下这些模板,不要再只局限于它有哪些栏目,更要洞察模板背后的理念。

  今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具有中观教学设计的意识。

  当我们被"微观、中观、宏观"等概念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会问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我们历史的教材已按专题编写,也就是说一个单元一个主题,非要我们打乱原有的顺序再重整教材吗?"那么请"同学们"举手回答:那些编教材的人是凭着什么意识编出了这样的教材呢?--他们正是因为有了中观教学设计的意识才编出了这样的教材啊;再请"同学们"举手回答第二个问题:教材的这种设计意识意味着什么?--这说明中观设计意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髦术语,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那我们再思考第三个问题--教材已经"中"了,我们的教学"中"了吗?--教学实践说明,我们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孤立对待一课的"微观"设计层面。

  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中观"强调的是关系与逻辑,当我们具有中观设计意识的时候,即使面对现有的教材,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突破一课的藩篱,去审视和理顺每个单元主题中各课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而关系与逻辑并非只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时间关系""时段逻辑",这些简单的关系与逻辑可以用授导式教学来完成,但一些更深层次的关系与逻辑则需要层次递进的问题设计进行思维的引领,需要有更丰富而恰当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主感知,需要有广阔的教学空间来开拓学生的视角,需要设计研究性学习引发更深层次的探究--这一切,都是由中观教学的需要带来的,如果我们没有中观教学设计的意识,则根本不可能带来上述的种种变化。

  我们不妨将中观意识再置身于另一个角度:教材"中"的你感觉舒服吗?不舒服的地方一定不少,那该怎么办?--咱们应该有权利,更应该有意识自己来"中"一下。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对照课标某些教材内容无关宏旨,我们有权简化甚至略过;面对教材框架,我们感觉不太舒服,我们在教学中有权调整。以《经济成长的历程》模块为例,我们是否可以将岳麓版教材的第三、第四单元"中"成一个主题:两大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苏联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包括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成功实践--罗斯福新政,历史延续--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当我们具有了中观设计意识后,是否两大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与逻辑将更加清晰,其分别的经验教训会更加突显,两大经济体制的主题规律将更加深刻。

  当然,中观设计意识还可以体现在大家认为最有用的高三复习中。世界科技进步的历程是否可以串联起散落在文化史教材中各个角落的同一主题?但我们终究要知道,中观教学设计意识绝不应该只是高三复习的专利。

  所以,中观设计意识绝不应理解成"为打乱而打乱",而是一种教学意识的突破,随之带来的是教学行为的突破,更随之带来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突破。

【中观教学的设计意识】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观摩课设计分析论文07-04

创意识字教学实录07-01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07-02

大班保护环境意识培养课堂设计07-02

作文教学中“人格意识”培养建议07-02

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06-29

中职篮球教学与学生篮球意识培养论文07-04

作文素材精选:“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阶梯07-02

如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生物教学反思07-03

增强先锋意识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