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到达目的地》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0-09-22 19:23:23 语文 我要投稿

《怎样到达目的地》课后教学反思

  《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学期第三个主题——“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第一课,对应课程标准,相关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备课时,我将这句子反复读了又读,为了体现交通的重要,我在教学的第一块面设计了小调查的交流,在学生平时使用交通工具的交流中,在丰富的回答里,提炼出我们使用交通工具一是载人,二是运货,从而将交通工具的真正用途总结出来,把感性知识上升成理性知识。然后用图片、图例,结合学生观察身边生活后的交流,让学生再体会到外地的产品进到本地,本地的产品去往外地,都离不开交通工具,人们的交往、物品的流通都需要交通工具,将学生的认知提升到交通工具起到的是社会沟通工具的作用。这样一来,层层推进,交通的重要就体现出来了。说实话,这个环节我自认为设计得还是不错的,学生都知道交通工具的重要了。对交通工具很重要的概念有了,但认同这种重要的情感似乎过于平稳。因为前面情感的铺垫不够,最后认识家乡交通发展的变化惊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这个自豪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怎样到达目的地》课后教学反思

  事后,我也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品德课的目的在于育人,虽然它是一门综合学科,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德性成长服务的。这样常识型的题材,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溯本求源,我审视自己第一块面的教学,回想起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着身边的外地的商品,他们那种习以为常的神情。是的,四年级的孩子,出生在新的`世纪,他们的生活中一直不缺乏这些丰富的商品,习惯到压根都不会去想它们来自何方。教师一步步引导下的“重要”,无法给他们深刻的感受,震撼他们的心灵,情感自然无法酝酿、积累、最后升华。如果让我重新设计,对于交通工具的重要的认识,我不会设计成这样的“顺序”,而是用图片、事例将交通不发达时人们交往的不容易、商店里物品的贫乏和交通发展后人们去往何处都很方便、商场、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一种震撼,使之发自内心地感到交通工具的重要,交通的发展是惊人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怎样到达目的地》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10-09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0-05

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10-10

长城课后反思01-08

《周长》课后反思 01-05

《草》课后反思12-20

海燕课后反思12-16

《散步》课后反思11-12

教案课后反思10-26

《人生》课后反思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