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和钝角》的课后反思

时间:2020-09-12 15:02:22 语文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和钝角》的课后反思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目标是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并能够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根据本课特点,结合我校的教研主题,我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分两个课时完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和钝角》的课后反思

  一、精心设计预习指导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预习指导课上,我设计了两大内容。

  (一)是复习与新课相关的知识。目的是为掌握新知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如:1、角有什么特征?

  2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重点指导学生用三角板去量直角的方法)

  3、角的大小跟它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对角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为新知的理解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是组织有效的预习活动,为新课讨论交流做好准备。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预习指导课上,我设计了找角、摆角、折角、画角等活动。(摆、折、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每一个活动,既是复习巩固旧知,又是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尤其在制作角和分类这个环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锐角与钝角的形成等一系列过程,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已见雏形。预习指导课上的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放在堂上交流课上进行,很可能影响新课的进程。因此,我将新课的`建模过程放在了预习指导课上进行。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产生了有效的课堂生成,为新课讨论交流,提供了资源。

  二、在活动中探索,在交流中发展

  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其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能够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挖掘新的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堂上交流课上,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如何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有一定的认识和方法这一优势。提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钝角呢?的问题,引导学生对 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的关注,并在比较新出现的角与直角的异同中,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了认识锐角和钝角特征的学习。在交流摆角、折角、找角、猜角,这几个环节中,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顺利、稳固地建立起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预习指导课上,学生已找、摆、折、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在堂上交流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怎样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上,引导学生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自己在预习指导课上找、摆、折、画的角。完善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新课前,学生只能判断红领巾上的三个角都不是直角。)

  《锐角和钝角》这课按照新的教学模式(预习指导课堂上交流课)来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预习指导课有效,堂上交流课重点突出。)

  课后感悟:

  1、个体独立思考是动态生成的根基。我们的预习指导课,可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产生有效的课堂生成。预习指导课需要精心设计。

  2、群体参与思考是动态生成的源泉。堂上交流课上,产生有效互动。在堂上交流课上,老师要捕捉每一个交流机会,尽可能地做到让学生人尽其言,课堂中的每个活动后,都要采取不同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开口说,互相提示与补充。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和钝角》的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课后反思09-25

《蚂蚁和蝈蝈》课后反思02-27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06-25

《鹿和狼的故事》课后反思10-29

《6和7的认识》课后反思06-09

小学数学《妈妈的账单》课后反思08-19

数学课后反思(15篇)10-20

数学课后反思15篇10-20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0-05

陶罐和铁罐课后反思4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