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后反思素材

时间:2022-06-26 10:16:41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后反思素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这个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在课堂上一些环节处理得不好,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形成互动的局面,没有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课上得生硬,沉闷,不知不觉落入到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朗诵诗歌环节做得不错。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后反思素材

  第一,对诗歌内容分析用时过长。我是反对对课文进行繁琐分析的,但是在这节课上,我却不自觉地走上了繁琐分析的道路。可能是课前看的参考资料太多了,在课文旁边写下了许多批注,在课堂上,又想把每一点都讲到。

  第二,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过多,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学生活动少。我很清楚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教师。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为什么学生活动不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我讲的过多,二是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愿意主动地在课堂上说。农村的孩子由于环境的的影响,大多是比较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他们早已经是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己安静地听。要改变这种状况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只能教师善于鼓励,正确引导,巧妙点拔,就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在这节课上,我鼓励学生讲话了吗?没有。针对较难的问题,我作了哪些引导?没有。在课堂上,我力图改变这种沉闷的学习状况了吗?也没有。当然也就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教学的: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祖国的哪些地方?分别抓住了这些地方的什么典型事物?

  2细心促进会诗人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的起伏变化。

  3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下面分别说说这三个问题的处理情况:

  第一个问题太浅显,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根本就不用教师指导。设计这个问题是浪费时间。如果非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到黑板前写一写就可以了。而我讲这个问题大约用去了15分钟,边讲边板书。因为课前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第二个问题最好是在学生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促进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只要读好了,再加上教师的点拔,学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课堂上,我见学生回答不上来,就直接把答案说出来,代替了学生思考,因而也就错过了精彩的生成。

  第三个问题是比较容易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但是没有人愿意上来写,于是我就点名。有三个学生上去写了,他们都写正确了。我作了简单的评价。这个问题虽然有了学生参与,但是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

  如果再学习这首诗的话,我会把朗诵放在教学的重点。带领学生反复地朗诵,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只要朗诵好了,一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就是朗诵的艺术。《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情充沛,语言顿挫激昂,最适宜朗诵。为什么不把朗诵放在教学的重要的位置呢?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后反思素材】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07-0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0-20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课堂实录07-02

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06-28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05-27

《秋思》课后反思素材06-23

《晏子使楚》课后反思素材06-23

《安塞腰鼓》课后反思素材06-23

《蟋蟀的住宅》听课后的反思素材06-24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后反思素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