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网络培训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0-09-05 16:35:52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我要投稿

关于电路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 《电路》精品课程的网络培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授课教师为罗先觉教授、王曙鸿教授及王仲奕教授,针对电路课程的特点以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本文对此次培训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总结。

关于电路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创新精神工程意识

  精品课程电路网络培训的[i的就是通过国家级名师授课,针对电路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巾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讲解,并且和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探讨,以提高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电路的教学水平。我有幸参加了2009年6月23日~6月25日由罗先觉教授、王曙鸿教授及王仲奕教授主讲的电路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结合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1.电路课程的定位

  电路课程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弱电专业的必修课它既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所有专业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电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要求

  电路这门课程针对不同号业、不同学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作为应用性的独立学院的不同专、可以统一要求、但主讲教师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互感可以讲电力变压器,谐振讲过电压,另外可以加强三相电路内容。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互感主要讲电磁干扰和防止干扰、谐振和无线电调频,另外可以加强频率响应内容。电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该改变单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从现实和工程背景给学生慢慢渗透,使得学生对本澡程具有浓厚的兴趣;注意教师讲授和师生讨论的方式,课堂上互相启发;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也要相互结合

  3.注意教学设计和手段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要系统性,然后再对其进行取舍,例如对受控源的讲解深度要有一一个合适的把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因为课时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展现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板书一定要辅助好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路的求解:电路理沦与数学及相关学科一定要协调好,保证数学的微积分方程的求解为电路的动态方程打好基础,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的重复知识根据专业不同安排在最合适的学科进行讲解;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网络j有大量的关于电路课程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来弥补或者巩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电路分析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从理论出发,掌握好理论.最终落到实践上,否则一切都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做好实验教学,反过来又会让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更形象的把握,能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把握和提升。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中,能节省时间、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在理论教学中,不能过分依靠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果在理论教学中过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会导致诸如学生理解速度跟不上等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关键是把握好实际动手实验与计算机辅助实验的相对比例。如果计算机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过重,必然导致使学生在具体电路或具体问题上的处理、分析、动手能力不足。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准备工作上下大力气,否则,效果会不理想,甚至于适得其反。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

  在电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作为工程背景有限的基础课程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弥补自己的这种不足。在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方面,可以尝试将电子竞赛及创新性试验加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或者在课件中加入科学家的简介及其励志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参考国外教材,相互交流优秀的国外教材。

  这次培训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交流便利的渠道。通过这个平台,对于加强高校教师的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对电路课程重点难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把握。

【关于电路精品课程网络培训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智能家居控制电路弱电保护电路设计论文08-28

有关于电路实习心得11-09

关于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论文08-10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11-30

有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教学设计11-12

关于幼儿多媒体教学辅助思考论文11-05

教材网络培训总结11-06

网络教育培训总结12-10

关于电路改造合同3篇02-23

关于幼师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思考论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