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论文

时间:2022-06-26 02:05:56 服装/纺织/皮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论文

  【摘 要】本文结合目前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岗位群划分的模块式项目教学体系,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论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岗位群 能力培养 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彻底抛弃原来的传统学科体系,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方面大胆走以岗位需求为主体的模块式教学模式。以独立技术项目为教学模块的任务驱动教学课程体系,使之更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而要坚持这样的办学方向,要求高职教育以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适合新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同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育认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职业岗位标准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适应就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课程理念

  1.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高等教育中传统专业体系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劳动者具有技术水平高,应用性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改变原来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

  三、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以培养技术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着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要求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定期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方案做出及时修正或调整,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模式。制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以服装外观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三大模块为支撑的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要优先安排;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应用,加强学生参与服装企业的运作,进行从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经营等环节的实践的岗位就业能力培养,最终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将学院评价体系和社会职业资格鉴定体系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一体化进行考核,在整个3年的教学安排中,采取2-4学期,前14周进行一体化教学,后4周的项目化综合实训,后4周的实训可根据专业需求,灵活运用于各个时间段,以更加切合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实际需要。由于每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职业岗位众多,不同的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在第5学期将专业根据岗位群的类型分出若干个职业方向供学生选择,每个方向按所需技能安排项目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能按自己的特长,学到一技之长。这样分流培养学生,突出了就业导向性,使学生的技能与岗位需要距离拉近,较好的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中学生所学技术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第6学期,进行一学期的校外实习,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发明,让学生带着课题,尽早的适应工作。 2.依据就业导向、打破学科界限,整合项目课程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高职专业专科的学习时间只有3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达到社会要求,需要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以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性来精简课程内容;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这种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来说,更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促使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同时从实用性出发对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上的调整与合并。

  四、服装设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保障体系

  1.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保障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不仅要有学校的教授专家,还要有一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服装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课程设置的优化;指导专业改造与调整;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实训教学等方面的活动。搭建专业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平台,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2.完善制度保障和教学评价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还要强化教师自我监控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院、系两级管理体系,院管理部门和系联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与之配套的专业技能试题库及技能考核标准,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践实训基地“零距离”结合。

  3.职业证书与课程体系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获得的重要标志是相关技能证书的获得。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学生可以考取服装专业技能证书;同时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人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建立相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大量的一体化校内外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可靠保证,引进社会资源为我院培养人才服务,节约本院大量设备投资及更新费用,提升学院办学条件,同时企业可以优先获得高质量的毕业生,做到校企双赢。

  5.一体化的教学团队是一体化教学体系的保证

  实现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需要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素质作风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作保证。教学团队需要有教学研究方向不同的老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人制定教学方案,每个项目都围绕工作过程为导向,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设计任务。基础层的课程模块则根据培养需要和课程特点穿插在3年中完成。综合实训,职业道德素质训练,职业认证的考试及岗位实习纳入培养计划,从而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为学生就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划分教学模块;以专业技能等级证为考核标准,实施“双证”制;根据学生自身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岗位及工种,实行分流培养;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赵景利.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职业时空,2007,(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职教论坛,2004,(2).

  [4]高振强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与教学体系研究.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论文】相关文章: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的开发论文06-30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秘书写作课程开发初探论文06-23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培养论文06-22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07-03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文秘专业课程开发07-03

基于手工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07-02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课程实施的创新路径论文07-03

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论文06-2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领域开发和课程设计论文07-04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教育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