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撰研究论文

时间:2020-09-05 19:47:22 教材 我要投稿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撰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是艺术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课程教材的建设是艺术教师上好公共艺术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艺术课程教材从宏观规划到具体编写的步骤实施,最终编撰出适应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系列教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撰研究论文

  关 键 词:公共艺术 教材编撰 统筹 自主 革新 框架 走势

  在全国各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上,很多人都能说出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实施上可谓参差有别,一般来说,理论研究型名牌大学和普通教学实践型高校就有着客观的不同层面的划分,这种划分往往是根据名高校触及学术前沿而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或对教育形势的走势敏感而捷足先登,公共艺术教育在这样大的前提下似乎也不例外。然而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甚至包括名牌大学的局面也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态,名高校如此,普通高校渐次递减,职业技术学院的层面几乎就谈不到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了。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处在全面探索和全面启动建设的历史时期,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材的建设进行慎重思考和仔细的研究。

  对于教材的定义一般为:“泛指教师用于教学的所有材料。包括教学大纲、讲授提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指定的书目等。”除此,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相匹配的“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的技法类书籍以及影视类、舞蹈类等书籍均属高校公共艺术教材范畴,以下的课程教材编撰研究着重以欣赏理论教科书为研究对象。

  一、编撰公共艺术教材的基础因素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整体建设制约教材的编写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建设是艺术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与课程设置需要同步建设,建设好课程教材是艺术教师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保障,也是公共艺术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实践环节的依据,即便是艺术门类之间也都是关联、协调、照应、理顺的关系,所以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建设是受着课程建设整体发展状况制约的。反之,如果教材建设以外的建设环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都处在半成品状态,而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成为一枝独秀、异军突起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它现有状态与每个环节建设冷暖共尝似乎符合现实的逻辑规律。当前各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的建设处在好与差并存、精与粗并存、充实与残缺并存的局面。例如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在某一个艺术门类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反之有的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现状。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应该将其熔铸于公共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教材建设纲领统筹之中,进而使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各个环节能够协调的同步发展。

  2.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艺术素质现状确立教材编写方向

  我国在校的大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的都市、乡村,他们在入学前的艺术教育参差不齐,有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入学前根本就没有艺术教育,即便是最发达的都市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水平也不平衡。尽管国家的教育法规和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对中小学的艺术(音乐、美术)教育作了明确规定,但因我国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教育导向,使得人们将中小学阶段应该享有同等教育的“通识”学科人为地分出等次,视音体美为“等外公民”,称之为“小三门”,艺术教育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循序渐进不间断地连续下来,造成他们到大学阶段的参差不齐或断档。对于那些根本没有进行过系统基础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教材编写存在很大难度,编写的太浅,他们毕竟是有一定知识深度的大学生,编的深了,又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艺术毕竟不是光靠理论说教能学会的,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现有艺术基础状况,编写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适合中国大学生艺术教育国情的系列教材。

  3.艺术课程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结构设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课程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教材结构的编写。对公共艺术教育而言,课程的结构设置如在纯粹的欣赏理论层面,就会距离艺术教育的目标太远,因为只停留在欣赏理论层面,会造成艺术教育的单一性、片面性和走上枯燥乏味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歧路,这种艺术教育也是脱节的、浅表的、不完善的,对大学生艺术人格的养成毫无作用,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可能还是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改变。因为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让这些大学生只会背诵一些画家、音乐家的名字或知道几个名曲、名画,而是通过学习去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感悟艺术的内涵、体验艺术的魅力,进而养成高尚的艺术人格,为其所学专业作为潜质的辅助,只有更深更近地接触艺术,才会让大学生心灵世界发生变化。

  因此,欣赏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只有相互结合、内外渗透、侧重适度才是一条最佳的选择途径。欣赏理论课定位于课堂选修且人人必选(将来的发展趋势应是必修)是所有非专业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总趋势。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实践环节设置在囊括四大门类艺术的艺术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作为吸收艺术特长生和广大艺术爱好者进行技能实践的载体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既有欣赏又有理论,既有实践又有艺术活动,这是所有高校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方案。由是,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教材编写的侧重也就明确了。当然参与技能实践活动的学生客观地在理论基础上外延到技能实践,尽管无法和专业相比,但是这部分学生总算是进行了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而那些只是单一进行欣赏理论选修的学生可能就缺少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所带来的感受。这样参差不齐的艺术教育是我国长期教育体制下势必自然形成的艺术教育的“地形地貌”,也是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专业艺术教育的国情,是一个长期以来“重科技,轻人文”功利思想教育的后遗症,要赶上欧美高校艺术教育只是一个期盼。

  4.在统一的公共艺术教育大纲下编写教材

  明确了这样大的公共艺术教育基本构架,音乐、舞蹈、美术、戏剧这四大门类艺术课程教材还要在一个大的统一纲领下进行编撰。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固然有它的权威性、标准性、整体性的优势所在,但我国幅员辽阔,高校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规划教材就存在某些与具体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应不上的弊端。所以各校自编教材仍然是教材建设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自编教材能够根据一线教学因层面和学生现实状况,及艺术水准和课程结构等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定;是因为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教研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能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异结合本校情况而确定编写内容。但是自编教材往往也有很大的不足,也会因为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学科理解的不同以及教师水平的差异等因素而形成各行其事、各自为政,难免有它的杂乱和质量的参差不齐。

  我们主张公共艺术教材无论是国家规划教材还是各校自编教材,都应该由艺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大的纲领统筹下进行,建立编审制度。具体地说,可以首先汇总各高校关于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意见、建议和相关的学术论文,汲取当中可行性学术观点,定期召开相关的改革研究的实施会议,在研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准确定位后,在此基础上拟订在四大艺术门类范围内的教材编写的纲领方向、教材名称、教材编写提纲和具体内容,注重它的知识性、系统性、连续性、实用性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号召鼓励各高校艺术教师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参编或自编。参编或自编教材势必带来校际之间的“争鸣”,这应该视之为驱动主观能动和应有的自主学术空间,所以同样章节的编写或整体或部分教材的编写,只要是不离开公共艺术教育总纲特点的大前提,经过专家的鉴定,就可以出版根据各校情况不同的有不同作者版本的教材。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规划教材的教条性、自编教材的凌乱性。随之而来的是统筹规划教材,广泛征求各校建议的民主性,自编教材相互兼顾的大局性,从而形成公共艺术教材建设的完整独立体系。

  二、 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框架设计

  1.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三种方案

  在公共艺术教材编撰的取舍和教材的结构上,我们试图将公共艺术欣赏教材的编写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欣赏教材的编写,共同构筑在相同的一个平台,就是说将这四大门类艺术教材分别编写出一套自身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用书,这样单册编写也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有限的课时量讲授主要内容,有目标地选择重点。学生在完成必选课程内容以外,可以对大部分剩余的内容按照老师的提示、指导进行自学,从而使学生既可完成选修课程又可拓宽艺术视野,这样的编写方案是具有集主干内容和外延读物于一体的双重作用。

  第二种方案是我们尝试着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一本书中。在编写时要注重各门类知识的主次繁略的有序安排,有了繁略、取舍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样的编写方案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选修课一学年课程安排的教学需要。有些高校的艺术选修课甚至只安排一学期,按每周二学时计算,要在一年或半年内将四大艺术门类的欣赏理论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消化掉,而不考虑教材的侧重与繁略,精炼与取舍,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重点的突出势必考虑到切实的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更多艺术爱好者的需求,再编撰出有针对性的各艺术学科的课外读物,作为艺术知识的拓宽与外延,从而适应大学艺术普及教育。

  如将四大门类的教材编写在同一本书内,我们尝试把音乐欣赏编写内容的比例适当大一些,因为这四大艺术门类相比之下,音乐的听觉艺术给人带来的感官冲击更具有直接性,生活中喜欢和涉足音乐的人群也是最庞大的。美术是视觉的、静态的,它也是有着不同群体层面的庞大队伍,但同音乐相比,参与美术的人群似乎小于音乐,所以美术欣赏编写的内容稍次之。舞蹈和戏剧常常受着艺术特点制约,所以舞蹈和戏剧欣赏编写的内容则再次之。

  第三种方案是艺术电子教材的编撰制作,电子教材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的一种新兴教材形式。电子教科书具有容量大、教学直观和声音、图文并茂的立体交叉应用的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学,又可以进行网上分散的教学,尤其是艺术类学科更需要音像教学的直观配套手段,即便一般常规的艺术教学不使用电子教材授课的话,制作电子课件和配套音像资料也是非常必要的。电子教科书的编撰与书面教材编撰方式上有很大区别。首先它需要艺术教师具备对电脑软件的熟练应用能力,或者在计算机教师的配合下完成教科书的编撰制作。其次是电子教科书与书面教科书有很大的外在形式上的区别,编撰电子教科书既要根据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特点规律,又要兼顾到运用教材授课的逻辑规律;既要根据电子教科书自身编辑的容量大和立体效果,又要兼顾到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形式的对应性,就是说它也同样存在编纂教材的主次、繁略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共性特点。

  至于承载艺术教育技能实践环节的艺术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的技能课,因其科目繁多、特点各异,各高校可因校、因师、因生而异,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的、适用于技能教学特点的教材、讲义或教案规划。

  2.音乐欣赏理论教材编撰案例

  (1)音乐欣赏教材编写的思路

  音乐欣赏通常分中国名曲欣赏(包括器乐曲、声乐曲和歌剧)、西方经典名曲欣赏(包括器乐曲、艺术歌曲和歌剧)、现代音乐曲目欣赏(包括器乐曲、歌曲和音乐剧)。在欣赏课中还包含中外音乐史、音乐理论的知识简介和相关中外音乐家简介,其中欣赏部分占85%,理论部分占15%。欣赏可按中外名曲欣赏和现代音乐欣赏的顺序来写,也可按器乐曲、声乐曲、歌剧的类别来编写。当然只要按照课时量合理分配原则,还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或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技巧的不同调整编写顺序。在音乐欣赏教材开篇的编写不妨将中外音乐史及音乐理论等知识先作适当的简介,注重人物、事件介绍的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后面的欣赏做相关知识的铺垫,更易于理解后面所介绍的曲目。而欣赏中涉及到相关的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名词等,应以词条的形式放在欣赏教材的最后便于学生学习查看。

  (2)中国名曲欣赏编写要注重时代感

  当今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尤其是音乐教材明显地存在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能回避的是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以及和当今的音乐导向有直接关系,除此而外,那就是和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陈旧、脱离现实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伟大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和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联的,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唱着东方红”“走进新时代”的优秀之作,或者很多适应现在的年轻人口味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的音乐教材没有把它作为主体编进去,音乐课上学生总听到类似的“没爹没娘”“杨白劳喝卤水”的带着哭腔的音乐。面对这样的教材内容学生的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本能的回避,生活背景的迁移可能就是学生不愿意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所以中国名曲欣赏的编写范畴应确立在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前后一直到当代各时期的优秀经典之作,编写重点要放在建国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所产生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今的大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时代相融合,让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激荡起大学生心灵的美感。

  3.西方经典名曲为编写音乐欣赏的重点

  在西方经典名曲欣赏的编写上,重点要放在巴洛克后期到浪漫乐派晚期,因为这段时期的音乐作品是世界音乐最为典型的核心,无论是我国专业音乐欣赏教学,还是西方国家自身音乐欣赏教学,所设置的比重都相对占较大的篇幅,提高大学生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必定将这一部分作品作为重点。所谓的西方经典名曲就是指巴洛克后期到20世纪初的一切经得起推敲的、优秀的.欧洲音乐。它历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全过程,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很多大师的音乐作品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堪称人类音乐的瑰宝和永恒的典范。

  在编写这部分教材时首先要选择带有普及性、典型性的作品,作为欣赏课程入门的第一章节,如按音乐类别来编写,则应先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且为大家熟知的器乐小品,例如巴赫的《小步舞曲》、莫扎特的《弦乐小乐曲》等。因各时期的音乐大师都有优美小巧的器乐小品,这样编写会使从未接触过西方音乐的学生容易接受,对已经有过了解这部分作品的学生易于提高兴趣,对非常熟知这部分作品的学生重新感受这些作品的美妙,最终目的是使不同层面的大学生都能增强学习兴趣。完成这部分入门作品之后,再以和缓的坡度向较深的作品当中进行选择,例如:海顿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直到浪漫乐派晚期俄罗斯诸位音乐家的管弦乐作品等,都可作为第二三章节的内容进行编写,接下去的章节可按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分类由浅入深的顺次进行编写。当然从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考虑,还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但并不在普及层面常出现的音乐作品,这样编写可为热爱艺术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自学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现代音乐曲目欣赏的编写要占有适当篇幅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音乐创作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抛弃传统的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纷纷登场,尤其以美国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代表的通俗音乐风靡全球。我国的通俗音乐也从80年代随着港台音乐的进入而发展壮大起来。这些音乐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成为大学生崇尚追随的主要音乐,所以在我们的欣赏教材里不能没有这个章节。在这部分教材编写中,重点编写我国80年代以来内地所产生的健康的、优秀的通俗歌曲,港台及其他国家的通俗歌曲次之,国外通俗器乐曲及其他类别的音乐作品,如美国最有影响的音乐剧《窈窕淑女》《猫》和带动百老汇转型的《演艺船》等,也要占少量编写篇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会鉴别通俗音乐的美丑、好坏。

  以上音乐编写案例分析的观点阐述,基本体现了现时期公共音乐教材改革的大趋势。在其他三大门类艺术欣赏理论教材编写中,也与音乐同样有着古今中外相互兼顾编写的共性,也要注重轻重、繁略的取舍,可采用与音乐欣赏理论编写相同的步骤,并且也要充分地展现出时代的气息。毫无疑问,不同的学科自身有着各自不同特点的差异和自身的独立体系,门类之间又有着相互交叉的双重性,乃至三重性的艺术重叠表现手段。舞蹈和音乐具有双重的关系,舞蹈、音乐和戏剧三者之间又具有三重乃至多重的关系,影视则是涵盖美术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艺术。因此舞蹈、戏剧、美术这三门艺术教材在编写上既要兼顾到各门类之间的独立性,又要很巧妙地兼顾到三者之间的兼容性。因篇幅所限这里暂不再一一赘述,待正式触及到这三大艺术学科的教材编写时,同样可以依照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和前文提到的三种编写方案作为参考依据,以至于从宏观规划到具体的编写步骤实施,最终编写出适应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系列教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撰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8-25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论文01-13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改革论文07-29

课程教材改革:山东潍坊12-26

女娲造人课程教材分析12-21

高校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问题和对策论文12-02

高校如何完善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01-12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要点论文01-13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论文08-05

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