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制图教学原则论文

时间:2020-08-29 20:53:22 机械/重工/工业自动化 我要投稿

论机械制图教学原则论文

  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给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电化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它们以其新颖、直观、动态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员的青睐,冲击着传统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近几年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做出了一些尝试,深刻地体会到:要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论机械制图教学原则论文

  一、从认知规律出发,坚持适时性原则

  机械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虽不同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知识体系入手,遵循认知规律,让学员先掌握国家标准、投影知识、投影原理、作图方法等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没有一定投影及作图基础知识作铺垫,即使有再先进的条件,也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首先必须把握好“适时”性原则。例如:在讲授投影原理时,先用幻灯提供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两种形式的图,借助于幻灯本身即为投影中心,让学员充分观察,得到感性认识,进而再出示挂图或播放录像,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获得理性知识。如果一开始就采用挂图、录像等,不论放出多么动感的镜头,都不能达到上述效果。再如:在讲述三视图投影规律时,因学员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建立,教者可利用教室为三投影面体系,把黑板作为V面,把地面作为H面,把学员方位的右墙作为w面。将简易的木模托在手上,通过教者引导,启发学员思考,综合分析木模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等,然后假设将其展开摊平,进一步研究其投影特性,此时为了使学员能够更直观地掌握从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演变过程,要求学员每人手上拿一个简易的模型,如笔(作线)、三角板(作面)、橡皮(作体)、书(作三投影面体系),观察比较,让学员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运用电教媒体放出三投影面体系,由物体、视图总结出三面投影的规律。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员知识掌握牢、印象深,而且学员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直接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得出结果,强迫学员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潜力。先通过录像给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让学员从录像中了解工艺过程,再由挂图给出规定画法,并从中了解视图画法细节,形成连接图。师生似乎在共同享受着安装机器的一种乐趣。然后,采取讨论法讲授螺栓连接的规定画法,并利用活动挂图改错,使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规定画法。因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的内部结构相类似,故在讲解规定画法时,直接利用活动挂图对其连接图进行改错。归纳小结时,参照模型师生共同总结其工艺过程,利用课件让学员重点比较三者规定画法的异同,力求使学员较好地掌握螺栓、螺柱、螺钉三种规定画法,通过测试,其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实践证明,着眼于从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三、从学科特点出发,坚持适当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员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切不可以单一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图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是画蛇添足。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时可以采用图像型与实物型组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先利用学员按三视图尺寸自制的“橡皮泥”模型,师生共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但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可运用CAI解决难点,由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引导学员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哪儿有线,哪儿无线?从而进一步开拓学员的思维,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增强学员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不恰当地运用CA1分析组合体时,教者成为CAI课件制作者和操纵者,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淡化直观教学,不注重培养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致臻致美的理想境界。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其无比的优越性,但即便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仍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等人文性,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保证多媒体播放进程与学员思维进程的一致性。为此,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生吞活剥地接受理论,学员也许会由于动画的闪烁引起大脑皮层的~时兴奋,但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从认知规律出发,坚持适时性原则,掌握火候运用多种媒体,则能改善课堂结构,优化制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过早使用则欲速不达,过迟则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能成为装饰而已。

  二、从教学对象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

  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我们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即从学员可接受性入手,不要低估或超越学员的接受能力。笔者曾做过试验,对同一内容“螺纹紧固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种方法充分利用模型,一边展示模型,一边讲解,一边画图。由于学员们对于常见的三种螺纹紧固件的工艺过程不太了解,再加上模型不能充分表达连接件的内部结构,即使教者讲得很认真,但学员听起来仍很吃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测试中一部分学员不清楚这三种紧固件是怎样连接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这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员的可接受性,很难生动、直观地表达其工艺过程和内部结构,教者未能适应注重对学员知识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为了使学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工艺过程,对立体图进行透视、旋转、剖切,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同步讲解其工艺过程和画法中的注意事项,整个课堂上几乎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教者没有任何板书。虽然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课堂测试时有相当部分学员只了解工艺过程,不能正确画出连接图。究其原因,完全依赖多媒体,教者指指点点,学员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学员看大屏幕时问较长,大脑皮层兴奋程度受抑制,造成疲劳。可见整个课堂仍然没有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过度运用多媒体,未能注重学员绘制技能的培养。第三种方法是对前两者进行扬弃,教者围绕教学目的正确引导学员,不失时机地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开发思维潜力。先通过录像给出各种连接形式的实物画面及钻孔、攻丝的工艺过程,让学员从录像中了解工艺过程,再由挂图给出规定画法,并从中了解视图画法细节,形成连接图。师生似乎在共同享受着安装机器的一种乐趣。然后,采取讨论法讲授螺栓连接的规定画法,并利用活动挂图改错,使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规定画法。因螺柱连接、螺钉连接的内部结构相类似,故在讲解规定画法时,直接利用活动挂图对其连接图进行改错。归纳小结时,参照模型师生共同总结其工艺过程,利用课件让学员重点比较三者规定画法的异同,力求使学员较好地掌握螺栓、螺柱、螺钉三种规定画法,通过测试,其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实践证明,着眼于从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适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从学科特点出发,坚持适当性原则

  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员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切不可以单一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图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是画蛇添足。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时可以采用图像型与实物型组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先利用学员按三视图尺寸自制的“橡皮泥”模型,师生共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但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可运用CAI解决难点,由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引导学员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哪儿有线,哪儿无线?从而进一步开拓学员的思维,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增强学员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不恰当地运用CA1分析组合体时,教者成为CAI课件制作者和操纵者,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淡化直观教学,不注重培养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致臻致美的理想境界。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其无比的优越性,但即便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仍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等人文性,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保证多媒体播放进程与学员思维进程的一致性。为此,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论机械制图教学原则论文】相关文章:

机械制图简历模板09-15

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则论文09-22

高校景观VI设计的应用原则论文08-16

机械制图的心得体会11-28

论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论文10-04

机械制图测绘实习心得体会07-30

论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论文10-21

论建筑装饰项目管理如何运用科技技术论文08-04

认清马克思哲学方法论论文09-10

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维护措施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