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重构未来金融生态》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0-08-27 11:20:59 金融 我要投稿

《金融科技重构未来金融生态》的读书笔记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就是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亦即所谓“第一生产力”,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将科技在金融中的应用与其他的科技门类相区别。究其原因,是因为科技在金融中的应用终究没有动摇金融行业的基本模式和底层概念,因此金融还是金融,科技让金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和科技让火车开得更快、载货更多等等是一样的,科技在金融中的作用没有十分凸显出来。

《金融科技重构未来金融生态》的读书笔记

  “金融科技一词最早在欧美的金融圈和互联网圈流行,20xx年起逐渐成为中国主流语境的热词。”为什么同样是科技进步,过去在金融领域里就没有引起这样的关注,也没有专门发明一个词来将之与其他科技概念分野开来?读过《金融科技——重构未来金融生态》这本书以后,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金钱之融通谓金融”,这是《辞源》对金融的解释。从金融业的发端来看,就是从融通二字开始的。山西商人雷履泰1821年开设了日升昌,经营汇兑业务,通过特有的密码学,实现了货币价值的跨时空转换,金融最初的融通功能被发明出来。密码学作为识别技术,成为银行出现的第一次科技实践。后来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更高级密码学使得价值转换有了更大的实现背景,这就是纸质货币的广泛流通。可是银行业并没有因此衰落,西方银行在汇兑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玩法,那就是利用银行信用来实现货币价值在陌生人之间的交换,通过一借一贷完成资金的市场配置,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银行从中谋取利益。在这个背景下,银行实际成为了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中间环节,成为连接社会资源的中心化组织。一方面,银行要为存款人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服务,使得“汇兑”发生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银行要保证资产端的风险可控和定价合理,使得资金在市场运转中获得最大的期望收益。由此,还衍生出了大规模社会资源配置需要的基础设施: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

  在银行的眼中,社会就是一个信用市场,各种信用被定价、投资并实现价值反馈,而银行,就是信用和价值流动时必须要经过的那个节点,或者说孤岛。然而在这样的中心化体系下,融通虽然得以实现,可是其效率却一直难以覆盖社会的总体需要。就好像一个装满水的细颈水瓶,再怎样猛烈摇晃,出水的速度始终无法太快,毕竟中心节点就那么多,被连接的资源自然有限。通过科技和技术的改进,银行在资金端可以有效实现一对多的服务,运用资产证券化、理财投资等产品,银行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人群获得资金收益。可是在资产端,由于要做到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发现,银行始终不能够真正实现“普惠”,低净值人群的金融需求一直被银行忽略,成为银行被社会诟病的一大痛点。

  发展至今,虽然银行的运行手段已经大规模提升,但是中心化节点这一本质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书里这样描述:“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技术层面已经吸收了大量互联网技术,但从结构和本质上看,依然是工业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那套体系。随着全世界经济体量的急速扩大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原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弱点日益凸显出来:金融中介的效率、对金融风险的预知能力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然而这一次,科技的再一次进步,似乎对银行的未来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首先出现的是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1。0,“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资金、资源更高效的连接,是依托互联网的渠道优势,以资金端的高效对接为主要特征的创新金融技术。”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不管是P2P网贷还是众筹,其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中心化的节点逻辑,表面上看资金的出借方能够直接对项目进行投资,然而作为价值对接平台的网站仍然是一个节点,无非是通过互联网手段,节点连接的资源更多了,资金端的用户能够见到更多的另一侧的对手了而已,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问题还被加深了。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个如雷贯耳的新型技术的兴起——大数据。正是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才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大批量、成建制地筛选客户,挖开了规模巨大的低净值客户的矿源。这与技术生产代替了纺织工人没有什么区别。

  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替代,互联网金融公司往往要忍受比传统金融业更高的不良率以覆盖其风险。毕竟其用户本身就是在系统性风险偏高的区域,同时大数据也远没有达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地步,只能在一个可以忍受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得出结论。在1。0的基础上,书中为我们介绍了金融科技2。0的几个技术,从技术发展逻辑上看,它们确实有可能在配方层面改变金融这块大蛋糕的做法。它们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

  云计算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低成本地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它是好处是可以让云计算企业获得海量的`、跨行业的数据,从而为解决金融信用问题打下基础。“相比传统的自建或租用数据重心方式,云计算让我们能够像是用水、气、煤、电一样是用IT基础服务。”当云计算成为全社会运作的基础体系时,就像普通企业使用水电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水电的使用量来判断企业的生产正常与否,也可以通过企业在云端发生的一切数据来观察企业的运营情况。一旦这样的基础设施建成,银行就不必再担心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将无边弗届,要考虑的是,如何高效而低成本地将这些信息变成资产质量和定价的结论。

  大数据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如前所述,大数据已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初现峥嵘,而且也必将成为未来金融业处理信息,实现全社会服务体系的基石。大数据能够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项,一是将表面毫无关联的信息演算为与金融信用相关的评价结论,二是运用这一相关性进行海量筛选,将银行的人工劳动转变为机器劳动。理论上讲,只要计算能力足够,银行就可以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资产端客户,从而将其服务能力无限扩大化。

  如果说云计算和大数据主要是在资产端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造的话,那么区块链就是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对整个银行的业务模式进行摧毁式再造。在区块链模式下,整个社会资产以分布式账本的形式被记录,不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组织来担任信用背书者,汇兑可以自由发生,银行作为资金端的融通服务者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传统储蓄银行将因为区块链的高度发达而消失。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区块链的第一次发威就是在整个现代金融社会的最底层设计——货币上,既然货币都能够被代替,银行的消失也并不令人意外。

  区块链技术仍不能否定投资银行的存在,但人工智能也许将最终完成对融通中介的完全替代。在人工智能成熟以后,利用云计算所积累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深度学习、加强学习等方法,人工智能可以迅速计算出企业的资产质量、资产的合理定价,并能够根据人们的风险偏好实时对资金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已经不用再担心投资问题,因为电脑系统能够根据你的需要最有效的对你的资金进行投资分配。理论上讲,风险更高的资产必定给出更高的回报率,风险较低的资产必定给出较低的回报率,任何人在自己的风险偏好内都将获得相同的期望收益,同时也承担相同的系统性风险,任何企业也都将在自己的风险程度上获得合理的估值和相应投资,全世界人们将共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这样的世界里,实际上不止是银行,金融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那还是遥远的将来,我们现在要看到的是:仍在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方兴未艾的信用评价和精准营销技术——大数据、价值流动的新模型——区块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的利器。从这个角度上讲,金融科技是我们必定不能错过的历史机遇。

【《金融科技重构未来金融生态》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金融生态环境创建经验材料--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08-21

如何做好金融销售_做好金融销售的方法12-25

在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07-28

金融述职报告10-21

金融借款合同08-22

金融居间合同07-18

关于金融名言02-22

金融顾问合同11-27

金融行业实习总结10-14

金融服务调研报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