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节水增收的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22 23:33:10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民节水增收的工作方案

  一、抓特色促增收。

农民节水增收的工作方案

  一是着力培育了红枣、辣椒、洋葱、甜美南瓜、日光温室、饲草种植等六大支柱产业。辣椒、洋葱、日光温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累计栽植红枣2000亩,红枣年产量达600吨,创产值120万元;日光温室171座,年收入171万元,全村农民每年从六大支柱产业取得的收入就达900万元,占全乡农民纯收入的78%。

  二是发展特色养殖。抓大户建小区、抓改良建体系、抓特色建品牌、抓规模建基地,稳定猪鸡生产,适度发展肉牛,重点突破养羊。做到了圈舍暖棚化,饲草基地化,畜禽良种化,防疫程序化。全村发展养殖小区2个,规模养殖大户250户。

  三是发展劳务经济。全村输转富余劳动力320人,其中有组织输转200人,就地输转120人,劳动技能培训1200人,引导型培训400人,劳务收入达到60万元。积极鼓励农民走出家门,离乡不离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共发展个体工商户46多户,参与二、三产业的人数达到120多人;积极鼓励农民利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40多人。

  二、抓项目促增收。

  培育了一批与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示范带动能力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一些带动农民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村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个,共吸引外资1200万元以上,薛百乡农丰瓜菜集散中心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快了全村农民增收的步伐,项目资金的注入有力地推进了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抓产业化促增收。

  产业化发展己经开辟了全村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天地。蔬菜产业着力推广了优良品种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坚持“发展串季,开发保健,扩大保鲜,就地加工”的思路,种植己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全村辣椒、洋葱、洋芋、南瓜、日光温室瓜菜达到3200亩;畜牧产业己向“小规模、大群体”的格局转变,畜牧业生产呈现出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快、出栏率和商品率高的特点,畜牧业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建成瓜菜集散中心和建民食品厂等果蔬保鲜、加工、贮藏和运销龙头企业4家,产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社员100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达80多人,农业产业化己具雏形。

  四、抓销售促增收。

  龙头企业靠广告订单建市场、靠新品种引市场,靠产品质量稳市场;合作社为农民穿针引线,搭桥牵线,发挥着提供信息、签订合同、组织成交、传授技术、组织运输,提供各种服务等功能;经纪人全年活跃在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和周边县市,产品销售窗口搬到了外省和水陆码头。

  农民成了坐地商,经纪人忙着跑“龙套”,农民种什么,他们卖什么,从瓜果蔬菜到猪、羊、牛、鸡到粮食油料,什么生意都做。农民经纪人不仅把大批的农副产品远销外地,又把大量的市场信息带给乡亲邻里,他们不但跑市场问行情,而且从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民直接掌握了市场动态流向,种什么,怎么调,心里都有一本明白帐,农民种植水平也越来越高,种植花样不断翻新,仅辣椒就有大棚椒、露地椒、秋延椒,样样都是抢手货,一年四季新鲜蔬菜不脱档,田里农活无闲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全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之路。全村年增收200万元。

  五、抓节水增效促增收。

  积极推广节水增收新技术、新措施,在农区内部突出发展棉花、葵花,在风沙沿线区突出发展甘草、饲草。全面推广了以日光温室、棉花为重点的膜下滴灌技术,以地膜棉花、玉米、葵花为重点的一膜两用免耕栽培技术,以玉米、葵花、辣椒为重点的垄沟灌溉技术,以小麦、棉花、葵花、甘草为重点的小畦灌节水灌溉技术。在节水措施上,重点推广了大块改小块、智能化用水、推广低耗水作物、管灌、种植药草产业、日光温室、小弓棚瓜菜、渠道衬砌等十项节水措施。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种植业效益。

  全村共安装智能化取水设备92套,推广种植节水作物10个品种,架设节水输水管道1500米,年节水53万方,节约成本12万元。宋和村还进行了综合节水试点示范,在所压减的林间耕地全部安排种植甘草、苜蓿等草本作物,已栽植以红枣为主的退耕还林450亩,移栽甘草400亩,种植紫花苜蓿200亩。建设日光温室171座,同时还实施了高效节水综合工程,6个社日光温室全部配套低压输水管道和滴灌设施共6500米。共安装机井智能化节水设备9套,十社新农村住宅全部配套了生活节水设施,全部安装符合国家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修建排水系统,回收利用生活废水,每户修建1座集雨水窖,抽取用于绿化用水,形成了一个智能计量、采集结合、循环利用的全方位的节水系统。为全乡节水增收树立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