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耗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2-06-20 05:30:4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耗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高耗低效是几十年来存在的事实,改革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大 课题。本文拟就当前外语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成因作如下初步分析。

高耗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一、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不重视, 在教学法上本末倒置,是外语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之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广泛、最高效率的使用途径是听和说,会听能说是一般人掌握一种语言的 主要标志和初级阶段,也是一般人向掌握一种语言的高级阶段——听、说、读、写都会发展的基础。有统计资 料表明: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为:听占45%,说占30%,读占16% ,写占9%。因此, 客观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首先是要使学生会听能说。但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没有 把对学生听、说的训练变成教学的中心环节,还没有把教会学生会听能说作为外语教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目标。

  由于现阶段考试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我们用来测量教学效果的外语考试还没有与客观要求的语言教学目标 较好地统一。通常的外语考试偏重于笔试,听力部分的比重在20%以下,甚至有的考试只有笔试而没有听力部 分,这样的考试测量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基本上测量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测量的结果与客观要求的语言 学习成效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在越来越数字化的社会中,考试的分数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社 会环境,这个偏差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们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不科学的教法和学法,不注意语感的养成,不 注意听、说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单词、例句和语法,甚至是有形无声地死记硬背。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客观 存在的现实:在起始年级,外语教学的内容不多且知识不难的情况下,使用死记硬背的教法和学法同样能在笔 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明显的短期行为,其最大的危害是加大了后续教学的难度。因为,这种记忆没有在听 、说训练下形成语感基础,这种记忆的知识不能随意地被听、说使用而重新被强化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只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形象的摄入和输出。不符合语言学习 和心理学的规律,是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语言学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然后才有文字。类比人类学习母语的过程,亦是先听说,后学习读和写。 方法论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历史和逻辑是统一的,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的 认识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外语教学是一个大众参与的科学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要遵循一般性的科学 原则。虽然外语的教学不是语言的起源,也不一定要应用母语学习的模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听和说的训练在 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有"音"和"形"之分,"音"是语言在听和说这两个生理功能之间的载体,"形"是语言在读和写 两个生理功能间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学就是通过"音"和"形"的刺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 奋中心与兴奋中心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关于外语知识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成与听、说、读、写这四个生理 功能密不可分。我们承认缺一也可,但为了研究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说”是发音器 官的功能在大脑语言中枢和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伴随有发音器官的运动。"写"是手的功能在大 脑语言中枢和手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伴随有手的运动。手有很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而发音器官的功能则比 较单一。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发音器官与大脑语言中枢的联系紧密,这就是"说外语"容易在发音器官形成运动 习惯的原因,这种生理习惯就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辅助作用很大的语感。可见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说"。

  外语教学的各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重视学生在听和说方面的训练,绝不 能把"听"、"说"、"读"、"写"对立起来。只有在"听"、"说"基础上的"听"、"说"、"读"、 "写"语言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听"、"说"对"读"、"写"是有帮助的,是统一的。"听"、说"、 "读"、"写"和谐统一的教学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的外语教学法。

  二、对不同语系间的关系研究不够, 心理上的"母语依恋","直译式"教学法又不符合认识规 律,是造成外语教学低效率的又一原因。

  在教育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迁移,本文在此对迁移这个概念加以讨论。所谓迁移应该是指学 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点和科学方法表达和描述新的事物或解决新问题的现象。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的能力, 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培养。知识点和知识是每个学科中静态的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能力是寻找联系和解决问 题的方法。新的环境有新的事物和新事物间新的联系,应该有新的概念与新的事物对应,应该有新的概念间的 联系与新事物间的联系对应。在进入新的情境或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要求学生迁移来的不可能是已有的知识 ,而是对新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对不同事物间联系的研究方法。语言是为了交流感情和统一行动在有联系的人之间产生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具有很强的约定俗成性。在 不同的语言之间,除去相互作用产生的极少量被互相称之为外来词汇之外,彼此差异巨大,各自独立形成大量 的词汇和语法体系。根据上面对迁移概念的讨论,本文认为在这个方面,母语对外语教学无正迁移可言。作为 第二语言学习的外语教学,肯定受母语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一种负面作用。下面我们对一个不辩的事实形成 的原因进行讨论。成人和儿童迁移到一个有明显地方语言的环境中,儿童学会地方语言的时间比成人学会地方语言的时间短 。这既不是儿童会迁移他的母语,也不是儿童的语言发音能力比成人强。主要原因之一是儿童比成人更愿意学 习地方语言,因为儿童不学会地方语言就无法与小伙伴游戏交流。相比之下,成人在这个学习地方语言的过程 中有更多的母语知识可供迁移,成人有比儿童更强的迁移能力。不愿意学习新的语言是心理上的一种母语依恋,在这种母语依恋情绪下形成母语依赖习惯是外语教学中普 遍存在的。它是外语教学的一大障碍。消除在母语依恋情绪下的母语依赖习惯,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全面理解 。

  1.正确理解"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对世界上“事物”的反映,任何一门成熟的语言都能完整地 表达人类已知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间隔,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词、句"与"物、事"间的 联系。

  2.正确理解"语言的理解"。学生完成了"语言的理解"实质上是要学生建立"词、句"与"物、事"间 的联系,就是学生在听或看到一个语句之后,能在大脑中出现对应"事物"的反映;在需要表达自己已知的" 事物"时能正确地输出"词、句",这是对语言的运用。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是希望学生建立母语和外语的联系。外语和汉语的“词 、句"不同,但都是对世界上"事物"的反映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这是构建母语与外语之间桥梁的桥墩,基 本框架如图1所示。这个构建过程是要打通三者间的双向关系。只有学生构建了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学生掌握 的外语才是全面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做法是非常注重构建外语"词、句"与汉语"字、句"间的直接联系, 这就是"直译",也就是图2 所示的①;把②和③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这样的 教学过程也加大了学生全面掌握外语的难度。因为“直译”是在不同语言间的“词、句”间进行的,而语言的 "词、句"属于对"事、物"的概念,在概念间构建关系是一个抽象思维过程。没有理解基础的抽象思维是不 可能的,而理解又必需完成图2所示的②和③两个环节。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完成这个理解的过程吗?若不能完成这个理解,①环节就落入了死记硬背的老路,这当然不是高效率的外语教学法。 外语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要牢靠且长久。母语能帮助学生对外语的理解,这个观点不错,这在图1 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应该注意"帮助"的作用 ,在无需"帮助"就能理解的时候,就不要"帮助"了。一个懂德语和英语的人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比读中 文版的马、恩著作容易就是最好的例证,这虽然与外语的学习不在同一层次,但语言与理解的关系是同一个道 理。

【高耗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相关文章:

分析机械加工的节能减耗论文06-22

浅谈科技说明文阅读教学低效成因及对策07-05

漏水户的成因及对策分析10-29

初探南唐绘画盛况成因的分析论文06-22

分析企业销售风险的识别与成因论文06-27

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06-25

失恋率高的职业分析06-28

高离职率的原因分析07-12

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成因及增收采取的措施06-26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外语教学课堂研究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