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自我激励促进小组探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0 02:05:31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自我激励促进小组探究》教学设计范文

  1 建议思考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自我激励促进小组探究》教学设计范文

  (1)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怎样使学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主动发展?

  (3)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案例描述

  2.1 “小组探究”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开展这类学习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探究,也由此而受到重视。作为一名生物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也不甘落后,在新课程的第一课,就开始尝试这种小组探究模式。

  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致同学们》中有许多“你知道……吗?”,我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法来解决,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形成。于是,我将问题列出,每题一签装入盒带到了教室。全班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愿组合,分成了8小组。然而,小组交流时却出现了问题,好几个小组还未得出统一的看法和结论,轮到一些小组发言时,组内成员互相推让,更出乎意料的是,有的组竟一言不发。

  小组学习的效果竟然如此,令我吃惊!

  2.2 小组命名,自我激励

  我们知道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所以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使和诱发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方向。

  课后,我围绕“动机”左思右想,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小组就应该有小组精神,何不让每一小组起个体现小组精神的名字,以激励小组的学习活动呢?

  第二节课,我向大家提出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各小组纷纷研究很快确定了一个组名,如“向日葵”“红太阳”“生物小博士”“我为生物狂”“创新”等。因势利导,我又组织各小组制定了小组学习的“座右铭”,确定了每个成员的任务和责任,小组学习评价表,并且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异常兴奋,一种想从事生物创造性活动的希望、愿望、动力油然而生。

  2.3 激思设疑,尽展小组风采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是行为的键钮,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过激励的行为效果大不相同。如今的小组探究改变了僵化、被动的学习局面,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团结协作、主动发展,积极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潜能,力争为小组“献计献策”;小组间积极相互交流观点和想法,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尽展小组风采。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红太阳”组提出:“老师,我们捉了16只鼠妇,就用16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作为教师,我没有直接回答,我说:“同学们,红太阳提出的问题你们能帮助解决吗?”把握了教学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各小组纷纷发表了观点。有的说:“可以的,鼠妇越多,偶然性越小,实验越有说服力。”有的说:“不好,16只太多了,不易数清,10只可以了。”有的说:“不可以的,我们都用10只做的,你们怎么能跟我们不一致呢?”各小组争论一番后,最终达成一致,可以用16只来做实验。探究活动后的讨论过程中,“创新”组提出:“如果用15只鼠妇做实验呢?”这问题太妙了,小组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探究热情。“究竟该用多少只鼠妇探究实验?单数还是双数?”学生依然带着狂热进行探讨,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小组各执已见,我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尊敬的同行们,您能给我提供帮助吗?

  3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验证明,主动学习强调教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的第一节课,学生的“热烈”讨论只是基于形式,他们缺乏积极的探究动机和旺盛的探究热情,没有真正主动地参与探究未知事物或现象的学习活动,因而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新课程重视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同时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强化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积极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我通过思考,进行“小组命名,自我激励”的教学探索与尝试,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力。

【七年级生物《自我激励促进小组探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究07-05

生物探究教学反思02-17

生物教学下初中教学探究07-05

微生物教学模式探究07-05

生物分离工程探究式教学的论文07-04

以问题驱动生物探究式教学06-29

生物教学设计04-20

生物教学设计01-28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1-30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