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博物馆全息营造研讨论文

时间:2022-12-16 03:44:14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信息技术的博物馆全息营造研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建及改扩建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接待人数的逐年增多,博物馆需要不断提高展示艺术、技术及社会教育服务的水平。基于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的合理应用角度,分析博物馆整体设计中的全息营造理念和方式,为博物馆探寻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

基于信息技术的博物馆全息营造研讨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博物馆;全息营造;互动体验式

  1概述

  博物馆作为负责征集、典藏、陈列、研究文物的非营利永久开放机构,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向观众传播历史文明、先进文化等知识信息,积极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以达到欣赏、教育、学习、休闲的目的。博物馆依托馆藏系统丰富的藏品资源,串联过去、现在、未来,搭建传统与创新、审美与实用、观念与技术的桥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渗透到博物馆工作的多个方面,让博物馆的建筑及展陈设计起到联系观众参与互动、跨越时间与空间、营造全息参观体验的作用。

  2博物馆与信息技术探究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博物馆建筑设计需从功能要求、结构技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满足收藏展示各业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及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需求,遵循系统和整体的设计原则。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即陈列的形式设计指在室内展厅空间中,以文物展品、标本和辅助展品为基础,依据陈列主题思想和内容结构,经过科学、艺术、技术手段的序列组合,展示地域文化、社会文明、自然历史或科学技术等发展过程的艺术创作活动。处于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开展工作需要获取、处理、传输、存储、使用与管理行政、藏品、研究、展陈、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特别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可以合理运用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来开发、安装、实施信息系统及软件应用,结合艺术设计的方式和艺术表达的形式,简化图像及图形的制作,有选择地设计和使用音频、视频、触摸屏、场景合成、虚拟现实、情景交互、全周全息幻像、复合动态全息、数字导览、网络展示的数字媒体技术。采用成熟的硬件设备或软件产品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及应用[2],更好地诠释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营造全息的展厅空间及环境氛围和全新全方位的观众参观体验,成为具备传播文化信息、审美观赏功能,直接为社会提供文化交流沟通和文化休闲服务的展示实体及场所。

  3博物馆与全息理念探究

  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加博尔提出了全息原理,在全息摄影时记录光波本身以及二束光由实物与参考光线之间位置差异形成的相对位相。但是在全息照片中看不到干涉条纹上的物体成像,必须使用具有凝聚力的激光来准确瞄准目标照射全息片,再现出物光的全部信息。后来班顿又发现了激光记录技术,通过运用更为简便的白光还原影像方法,从而使这项技术逐渐走向实用阶段。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使用白色光全息片粘贴在杂志封面时,销售量由1000万份增加到再版后的1600万份。这一技术后由美国传到欧洲及其他国家,激光全息摄影技术也因此风靡全世界[3]。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使得全息技术在诸多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全息理念被引入展示设计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环节,主要包括全息投影。全息投影即虚拟成像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照片,可以看到被拍摄物体的不同的角度,因此记录得到的图像可以产生立体之感。全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合理地满足博物馆信息技术下的展示需求,例如采用全周全息幻像数字媒体技术对真实珍贵文物进行激光三维扫描及数据采集,再通过后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全息幻像系统的处理,向观众展示如同真实文物的实体模型。这些技术手段和艺术形式不同于传统单向灌输式的展览模式,既有效解决了文物不便运输、修复保护、重点展示的问题,又给不同层次的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使展览变得可参与、可互动、可体验、可分享。

  4博物馆设计的全息营造

  4.1博物馆建筑外观可视导视化

  结合信息技术,可以将全息产品应用在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中,让观众未进博物馆建筑内部就能提前认知与感受展览所传递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全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展现:①结合部分建筑外立面墙体设计全息的展示橱窗和宣传海报,根据展览主题和宣传推广的形式来进行具体设计,既能创新丰富博物馆的外观装饰效果,又能提供展现相关的展览内容;②结合可互动的全息地图和全息电子书技术,实现新的互动模式以及全新的视听方式。这些全息信息技术相比传统博物馆建筑外观主要考虑墙体材料、使用功能而言,重点将展示设计可视化,吸引观众进入展厅参观并产生浓厚的兴趣[4]。

  4.2博物馆室内展示互动体验式

  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需要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藏品资源展示为主,数字媒体等展示为辅,在有限的展厅空间内适当融入观众参与互动的信息技术需求,以博物馆教育、广泛传播和观众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重点展品及其展示细节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了解掌握观众参观时的兴趣点与注意力,调动观众的参观积极性。利用音视频及触摸屏存储和传递不便于展示的大量信息,以此满足成年及未成年观众可视听感受、可触摸操控的体验模式,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功能的最大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可以将硬件设备及软件产品设计成情景交互式、立体式宣传导览的系统。例如,运用无缝拼接墙体融合多通道影像系统的技术,实现多屏幕图像的连接,形成没有任何割裂感的完成整画面,环幕影屏技术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效果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与体验;360°幻影成像即全息影像技术可以虚拟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半空中,无需佩戴眼镜观赏奇特的临场效果,营造亦真亦幻的意境与感受。这就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不仅展示最具真实震撼与观众互动体验的场景,还可以更好地保护不适合长期展出的极其珍贵的文物,使文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互动式的体验感,营造多元化全息的立体展示空间。

  4.3沉浸式全息数字博物馆应用

  博物馆展示设计从最初的静态展示到融入动态展示,再到结合互动参与的方式,不断增强展示的表现力,在展示阐释和传播知识的同时,启发鼓励观众主动思考并探索发现博物馆的奥秘,建立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吸引观众更好地欣赏、学习和体验博物馆所诠释的地域文化、人文历史、时代文明、民族艺术、传统技艺等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沉浸式全息数字博物馆[5]通过信息技术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以音视频讲解、实景及场景模拟、立体呈现等多种形式,让观众不仅仅通过网络展示欣赏珍贵展品,还可以在展厅实地观赏感受展览的现场气氛。主要根据展览主题内容、展品信息及互动教育的目的,采用场景合成、虚拟现实、复合动态全息、情景交互或动感仿真交互等数字媒体技术进行重点文物展品历史背景、大量图像、音视频信息及场景复原的全息展示方式。例如,在有限的展厅面积及空间环境内再现考古遗址遗迹、石窟寺、古建民居等大型建筑场景、古代造纸流程等工艺技术、非遗传承技艺表演等展演一体的效果,增强细节的表现和情景意境的表达,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虚拟与现实、“真实”而强烈地浸入式临场体验,从而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不断为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注入活力。

  5结束语

  博物馆引入信息技术和成熟的硬件设备、软件产品都需要经历转化、整合、适应过程。通过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以符合博物馆整体设计的需求,服从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阐释、诠释模式,客观真实、准确生动地传播历史文化及知识信息,增强展示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可视化与互动参与性,实现真正的智慧型公共教育服务,营造全息及全新、全方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引导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博物馆之中。

  参考文献:

  [1]TimothyAmbrose,CrispinPaine.博物馆基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3]杨茂华.浅谈全息摄影技术[J].宿州学院学报,2005(05):100-101.

  [4]闫东.全息技术下的博物馆展陈交互设计——以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为例[J].科技展望,2016(02):264.

  [5]高薇华,刘姣,韩潇.“沉浸式”全息数字博物馆应用展望[J].文化学刊,2015(10):153-155.

【基于信息技术的博物馆全息营造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探讨论文06-24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等教育合作教学构想论文07-02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式论文06-23

试论影视摄影的空间营造论文06-25

基于学生立场的设计教学的论文07-05

基于DSP整流器设计论文07-03

营造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论文07-03

职业教育的学风氛围营造教育论文06-23

《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总结07-02

基于μSOS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