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电子技术论文

时间:2022-12-13 21:18:1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专业课教学电子技术论文

  一、教学改进方法

专业课教学电子技术论文

  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学改进方法。

  1.制定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切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当前,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成才路径。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学科性知识基础较差,不愿意听教师长篇大论地讲授理论性知识,而接受新鲜事物和动手操作能力均较强。因此,教学目标需要设定为使学生理解必要的电子学科知识,掌握必备的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和预期效果应当不再是掌握复杂的定律原理和繁琐的计算方法,而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电子专业技术的能力。

  2.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需要大量删减电子元器件内部工作原理以及繁冗的计算公式等教学内容,仅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与最终结论,而精简定律演化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等内容。可以采用一种比拟或演示的方式形象而简明地进行讲授,即让学生只需知道是什么和怎么用,不必知道为什么,可以把重点授课内容放在怎样使用和如何操作上。例如,在模拟电路课程中,需要重点讲解二极管属于哪种类型及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会发生哪些严重后果等内容,而不必浪费过多时间来讲解二极管内部的电子、空穴扩散和漂移过程对PN结形成的影响等。又如,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调制”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为使学生有效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通过比喻方式进行讲解,即“调制”就是高频周期信号和低频有用信号“嫁接”的过程,高频周期信号就像一个搬运工,把低频信号“背”在身上送到其他地方。这样,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的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形象,而不是一条枯燥乏味的定义。

  3.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合在一个项目中得以呈现给学生,使其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而实现知识的掌握。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由于项目任务全部由学生全程跟进完成,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均由学生自行解决,学生全部或部分地独立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因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还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地理解各种电子现象背后的本质。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提前感知如何着手一个具体项目、了解项目进展全过程以及细节处理方法。

  4.引进一些诸如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和EDA等的新技术,比如Multisim、Protel、KeilC和Proteus等软件,将仿真软件应用于电子专业课教学中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仿真软件的应用有助于一些实验现象的讲解与分析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而不必局限于实验室中,这对于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等弊端能够起到明显的改进作用。

  5.在讲完所有专业课之后,需要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聘任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以便揭示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部分。经过综合性课程学习,学生会更易于清晰掌握各门课的知识脉络,深刻理解本专业的知识架构。该课程可以配合综合性实验而同步进行,除了在理论上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以外,还要将理论掌握落实在实践操作上。例如,学生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学习了电容器和电感器的概念、特性和种类,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学习了三极管的类型以及各极引脚如何区分判别,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理解了调谐、调制和解调等概念,以及在电子实验课程中掌握了一种电子实验工具———面包板及其插用方法之后,教师需要开展一个综合性实验———收音机制作来将上述所学知识点统一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制作完成的收音机收不到电台节目或者调台时出现杂音,那么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旺盛的,教师可以趁机给学生讲解和展示如何排除收音机故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分别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环节等五个方面进行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专业技能,在未来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获得竞争力和占据主动权,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和灵活应对,从而更容易受到用人企业的普遍青睐。

【专业课教学电子技术论文】相关文章:

电子技术应用教学的论文07-02

关于电子技术教学论文07-03

新时期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07-03

以电子技术教学为题的论文07-03

模拟教学中电子技术的论文06-23

模拟双语教学电子技术论文07-03

高职汽修专业课教学探索论文07-03

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构思与设置论文07-03

电子技术的论文07-03

电子技术论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