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方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4 08:57:31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方式研究论文

  【摘要】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主体,结合有效的教育模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既可以避免儿童在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环境中遭到“污染”,同时也有助于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来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德才兼备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蕴含着海量的教育资源,如何应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立足“民族地区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

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方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优秀素养;培育方式;国学经典

  近年来,社会上开始出现“国学热”,以多种教育模式开展国学经典的教育,旨在提高儿童的传统文化素养。笔者认为,这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也提示当前学校教育体制,应该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儿童素养培育的一部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方式。“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资源,但它又处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儿童如同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引导性,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结合学校教育模式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师资优势,可以发挥更好的培育效果。

  一、潜移默化、点滴浸润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书面内容”,可以实现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完美集合。同时,根据“文化”的一般属性,不应强调儿童在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掌握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上,让他们爱上传统文化,并自动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第一,结合教学日常展开经典诵读。诵读是儿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国学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关于优良品德的描写,如《三字经》中,就蕴含着许多道德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同时,诵读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学习实践,个体诵读可以培养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记忆力,集体诵读可以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第二,敦促儿童养成主动写作习惯。“读与写”的结合能够培养儿童持之以恒的精神,写作同时也是消化、理解国学文化体系中优秀资源的重要途径。写作的内容不应要求过高,可以是简单地抄写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成语解析,教师在点评写作内容时,也应该注意国学经典内容的融入。第三,构建校园传统文化实践机制。校园是一个群体聚集的环境,同龄人之间具有一定的默契,借助学校机制便于组织、管理的优势,构建一个传统文化实践机制,能够将“强调”变成“日常”,并形成一定特色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方式。例如,改变传统的上课问好方式,将“老师好”换成“先生好”,将鞠躬礼变为拱手礼,同学之间的称呼也可以变为“年兄”、“年弟”,这样既促进了国学文化氛围的构建,也便于儿童快速进入角色,当教师再提出传统文化的相关要素时,儿童的接受效率更高。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儿童由于自身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外界事物缺乏有效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但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见、所听、所感的对象都会转化自身的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作为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应该担负起“榜样”责任。一方面,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在脱离了教育环境之后,更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都应该避免做出“坏榜样”。“言传身教”不限于课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例如,学校环境中要求儿童彼此爱护、相互谦让,因为玩具、食品等发生纠纷的时候,可以通过“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来教育儿童,让儿童学会“谦让知礼”,当然,为了强化这种教育机制,教师还应该及时作出补偿和奖励,为主动谦让的儿童提供相应的玩具或食品。家庭作为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样存在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契机,如来了客人要打招呼、懂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以身作则”所发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效应更加明显,儿童的思想比较单纯,一种刺激较为强烈的情况下,必然会成为习惯养成的驱动力。例如,家长平时用大量的思想道德故事教育儿童,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违反,这必然会导致儿童的跟随;又例如,教师教育儿童珍惜粮食,那么自己在吃饭的时候必须先把米粒吃干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进而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立足校园、构建环境

  “性相近、习相远”,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后天影响很大,其作用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禀赋。立足校园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环境的构建,可以随时随地对儿童进行熏陶。第一,营造国学氛围。狭义上的“国学”即古文言知识体系,包括诗词歌赋等内容,在文化表征上与现代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语言环境和书写环境造成的,习惯普通话和白话文的儿童,很难再回归到用毛笔写字、用文言文说话的程度。但相应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广泛地存在于此类典籍中,为了更有效地展开素养培育,就必须营造一个“相对地”国学氛围。例如,古色古香的走廊、笔墨书香的教室等。第二,打造国学生活。在日常中“之乎者也”的表达方式没有施展空间,隔断了“学以致用”的教育连接,可以营造儿童国学生活化的环境,让儿童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一定对象的情况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用古文言说话,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等,应用这种方式加以强化教育内容,将已经远去千年的传统生活“穿越”到现代来表现。

  【参考文献】

  [1]钟樱,周刚.培育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79-81.

  [2]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3-28.

  [3]张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112-114.

【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方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论文11-11

生物学研究论文03-03

求沃尔玛在中国营销方式论文的提纲07-10

传统文化的议论文11-07

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08-01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01-03

【荐】传统文化议论文07-18

传统文化议论文【精】07-19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08-06

关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