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03 09:48:01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物学研究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学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学研究论文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1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 Karp主编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3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134-137.

  [2]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3] GERALD KARP.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M].(3 rd ed).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 杨建虹.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探索[J].生物学杂志,20xx,26(4):86-88.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2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老师对实验课的重视度不高

  大多数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认为生物实验教学只是生物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存在,没有理论课来的重要.这就导致许多学校的实验课基本上是讲解、背诵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考试时也仅仅是粗略地考查实验,片面强调实验操作的熟练化,注重实验的结果,轻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看到的实验现象,实验课沦为一种简单的实验技能训练,而研究方法的探寻不被重视,它的重要科学价值被抹杀.常此以往学生不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会变成只会机械背诵,应付考试的机器,创新精神的缺失将更加严重.生物学的教学形式迫切需要变革,生物实验教学急需改进,一定要将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另一方面,实验室利用率很低,大都闲置着.大部分学校都有单独的生物实验室,但平均利用率很低.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将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理论课教学上,学生的实验课时间被大大压缩,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

  2.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

  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学校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当前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都可以满足基本的硬件设施配备需要,只要学校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加大一定的投入,基本的实验器材还是可以满足的.但生物学实验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实验课开设度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有一些生物学实验需要用到较为先进的观察仪器,但这些仪器的价格高昂,大多数学校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引进.另一些实验需要用到活体,像家兔,小白鼠,蟾蜍等,这些实验材料的储存需要找专人看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其次,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比较偏远的农村,想达到和大城市学校一样的实验配备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允许的,许多农村中学缺乏实验课程必备实验器材,开设实验课困难重重.

  3.缺乏实验研究意识

  当前学校开设的一些生物学实验,仅仅是从书本中选取一些操作相对简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少,没有危险性的最基本的实验,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的生物学教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举措

  1.增强学校和老师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

  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上实验课不是一种上课的新形式,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更愿意动手操作、与他人展开合作和积极探索科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为着相同的实验目的进行相互分工合作,在合作中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实验的失败与成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教会学生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畏失败,坚持不懈,克服艰难、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这些实验可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和老师要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协调好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来.

  2.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

  高中生物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门高中学科,在理科高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生物课的教学成果差的话,将影响学生的整个高中生活.高中生物的很多知识都需要一些实验来证明,例如细胞分裂等实验.这些实验如果不能让学生实地得去操作,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些实验所讲述的原理.所以学校引进优良的生物实验设备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向政府申请一定款项来重新完善实验室设备或者向社会的慈善的人士求助,帮助学校修葺生物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设备完善的实验室里学习,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爱上这个这门学科.

  3.提升学生对实验研究的重视

  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仅仅依靠机械背诵是不能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内核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逐步对生物学科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一种直观的重要的手段,也是老师进行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内容去进行一系列生物实践活动是实验课的主要形式.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获得一些对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得到锻炼.由认识,分析,掌握,到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实验大大激发,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秉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综上所述可见,要完成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任务必须提高实验课的质量,要提高整个学科的综合成绩,也必须重视实验课.对此,提出以下举措:学校要从长远出发,积极开展一些生物实验型研究性学习,生物界缤纷多彩的,可以拿来进行研究的课题也层出不穷.引进一些具有较强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骨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三、对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的展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积极配合与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为此,学校领导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倾听老师,学生的心声,积极改进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使得课程安排更加的合理有序,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老师是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者,更要有较强的学习改进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改正不足之处,发扬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能力,不断进步.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3

  摘要:从中学生物基础知识教学、生物实验、生物兴趣小组的组织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思考。本文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例,在情景创建,知识应用,实验创新等方面都做了尝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应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而义务教育阶段生物科学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和研究,认同生物学中的一般规律,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生物学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本市使用的北师大版生物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更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中,七年级生物仅编排一个单元,即生物圈中的人,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因此,本篇选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内容为研究对象,在生物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方面进行思考。

  1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教师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够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例如,在《人类的食物》一节中,通过学生喜欢吃的草莓、面包、鸡翅等食物的照片,提出问题:人类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食物呢?在“皮肤和汗液分泌”部分,使用三组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照片来提问:如何区分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老年人?自然而然的引入皮肤的学习,再通过三种人皮肤的不同,讲解皮肤的结构和特点,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它,指导生活。在《人体免疫》一节中,提出问题:流感爆发期间,有的同学很容易被感染,而有的同学却不会被感染,这是为什么?一个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能否直接移植捐献者的肾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很感兴趣,但就提出问题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如何根据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参与到“为什么”和“如何应用”是如今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教育改革后应当积极推行的教育方式。

  2生物实验与生活联系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通常是:根据教材,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教师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仅仅是对已发现原理的验证,学生对实验结果早已清清楚楚,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没有过多期待,整个实验环节变得枯燥乏味。而事实上,中学课本的生物学实验多数是教师可以在实验室或者室外带领学生实际体验,巧妙地设计和布置实验才能使学生对试验充满热情。例如,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体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的实验现象,还可以选取一定浓度的豆浆、牛奶和蛋白质粉溶液,通过观察颜色的深浅,感受不同物质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在观察加碘的淀粉溶液与维生素C呈现褪色反应实验中,可以改进实验方案,配置相同浓度的黄瓜汁,苹果汁,柠檬汁分别滴加等量相同浓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观察溶液褪色时不同果汁的使用量,并探讨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一节中,我们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可以取不同的食物烘干,用燃烧前的质量减去燃烧后的质量,计算每克食物可以使单位体积的水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食物的热价。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由此,实验结果也由已知变为未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实验也可以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自主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等。

  3兴趣小组活动中体验生物学的实用性

  兴趣小组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实践类活动与社会联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田的耕种,引导他们写生物日记,记录一些物候现象等。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可组织的活动有: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毛细血管的流动,利用仪器进行血压和脉搏的测量,血型鉴定,练习止血包扎等。课后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教师能提出一些学生急需了解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关注。因此,在每次课堂结束时,都抛给学生一个生活小问题,让学生将生活与生物课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节中,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视觉盲点?为什么有人看到的洋装是白金色,有些人看到的是蓝黑色?为什么演唱会的声音一定要大声?为什么音乐具有治愈的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培养学生无限的探究兴趣,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娜.中学实验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xx.

  [2]刘艳红.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张玉兰.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探讨[J].教育探索,20xx.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4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xx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5.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引进法:专题除自己命题,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引进别人好的课题。如“马铃薯脱毒种薯制备的调查研究”“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无土栽培与常见缺素症的分析”等。

  总之,利用“马铃薯专题研究”开展生物课外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自己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进步,在这样和谐、高效、实践生物课堂中,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6

  [摘要]系统生物学是本科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生物学的未来。系统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学科交叉和多领域融合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进行换位思考,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价值,合理运用案例分析,串联系统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听众(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角度出发完成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生物工程;系统生物学;案例教学;教学价值;换位思考

  系统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前沿专业选修课,是生命科学的新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在系统水平上理解生物体。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以生物分类为研究内容的“老”系统生物学,“新”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属于后基因组时代,以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为基础,是对“还原论”和分析方法的反思与超越,侧重于“整体论”和综合方法。它是建立在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生理学,被誉为“21世纪的生物学”[1],因在诸多医学前沿领域研究中成为重要研究方法而被广泛应用[2]。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系统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生物系统分析和建模的基本原理,拓宽视野,形成全局观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把握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总体方向,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打下基础。系统生物学以系统论、实验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为特征,研究生物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和系统功能的涌现[3]。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四步。第一步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第三步是把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初始模型进行修订。第四步是根据修订后的模型的预测或假设,设定和实施新的改变系统状态的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练[3]。由此可见,系统生物学课程内容多,关联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最好配备实验等辅助环节和充足的实验资金。这些要求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系统生物学课程学时数偏少,且缺少实验等辅助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系统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框架下,吸收前人和自身授课过程中总结的经验[4],通过灵活应用“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价值”和“案例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探索“关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实效。希望本文的教学方案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推广实验。

  一、进行换位思考

  有学者曾建议在教学中换位[5],主要是角色换位,即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老师给定一个科学问题,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引领大家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而老师则以一名学生的角色去聆听并参与讨论。角色换位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主动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角色互换式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不足,如由于时间和效率的关系(只能拿出少量的课时进行互换式教学,否则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师无法让每位学生都进行角色互换(尤其是公共课,绝对没有时间让每位学生都上台讲),也不能每节课都由学生来讲授。因此,“角色互换式教学”只能作为辅助,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是不能抛弃的。老师依然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点毋庸置疑。本文讲的“换位思考”是指将“角色互换式教学”的思想融入每节课,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站在听众(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是指授课老师以学生的角色去重新整理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设计授课讲义。这样老师的授课才能贴近学生需求,学生才会变得主动、有兴趣。以系统生物学为例,站在听众(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角度授课,教师首先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系统生物学?学习这门课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门课对今后的深造或工作有什么帮助?笔者的实践证明,在每节课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重新设计授课讲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二、设计故事情节展开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价值

  笔者认为,大学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原因有二:

  1.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是无穷尽的,是传授不完的,也是无法通过人脑完全记忆的;

  2.现在是网络信息爆炸的年代,年轻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超过年长者(老师),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得到几乎想要的'任何资料(有任何不懂的,都可以上网搜索),网络几乎可以代替老师传授知识。

  在大学里,老师最应该传授的是方法和态度。知识就像是数据,而方法和态度就是程序。数据可以采集、录入和存储,而且永远也采集不完;程序可以处理数据,最终得出公式和结论。如我们采集了今天的气象数据(温度、湿度、压力和风力等),就可以通过程序处理对明天的天气做出预测。老师只传授知识,就相当于只教会学生怎样采集今天的气象数据,学生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传授方法就相当于教会学生怎样运行程序、计算数据、得出结论。那么,如何传授方法和态度?授课老师需要从问题入手,展示前人是如何抽丝剥茧最终解决问题的。知识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积累起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价值[6]。以系统生物学为例,传统的授课顺序一般依从于知识、概念、定义的逻辑顺序。笔者进行了调整,从一个案例“开发抗疟疾药物”入手,先引入非洲的疟疾问题,接着讲述青蒿素对世界人民和美军全球战略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美国科学家Keasling是如何利用系统生物学思想找到突破口并解决问题的[7]。通过设计故事情节展开教学内容,笔者不但把“怎么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为什么要这么做”和“怎么想到这么做的”(方法和悟性)一道传播出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感悟到:优秀的授课过程就像讲故事,可以采用正序、倒序和交互的方式,使情节扑朔迷离、高潮跌宕起伏,抓住听众的耳朵;优秀的授课过程又像写一部侦探小说,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把知识、方法和悟性一道传播给读者。

  三、以案例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

  我校系统生物学的开课时间是大三第一学期,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和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但尚未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因此还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讲授这些内容,也不了解讲授的各种技术、工具、软件有什么重要的使用价值,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有什么帮助。课堂教学以学生听讲为主,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脱节,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以案例为导向[8],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课题研究(“干”实验部分),在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和运用工具,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系统生物学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组,并设立了一系列论述题,如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从一株筛选到的微生物中克隆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此类问题合适的解决思路和相关技术,并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完善了思路,提供了详尽的报告和本组课题的解决方案。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令笔者深思和感叹。以案例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热情,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四、结论

  “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价值”和“案例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是笔者结合自身授课经历总结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关注人才培养”,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强化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让学生学习应用科学技术并提高综合能力。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方案收到了实效。2014年只有8位学生选修该课程,而2017年有43位学生选修。学生表示喜欢该教学方案,这是对授课老师最好的表扬和最佳的教学动力。教学方法无高低之分,教学质量却有高低之异。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通过听课、阅读教学论文和同前辈探讨等途径,充分吸收教学经验,再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拘泥于自己的经验体系,而是集众家之长,兼容并包,努力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授课实效是每位授课老师的责任。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7

  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怎样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成为高校工作的核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更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实验能力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一环[1-2].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借助学生手机的拍照和摄像功能,提高其积极性。

  微生物细胞染色及形态观察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部分,学生在做微生物细胞革兰氏染色后的显微观察时,细胞经过染色等步骤之后,加之观察时使用油镜,细节较多,操作不好容易失败,也不易找到观察对象,一般失败几次之后学生就容易觉得比较困难而放弃实验。当实验室没有显微数码系统时,老师在讲解同学成功的实验结果时,往往是老师找到观察对象,让同学一个个的轮流看,很难有针对性地给每一个学生讲解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为了提高效率,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可就地取材,借助学生手机的拍照功能,让其拍照,存储到电脑上,然后给所有同学讲解实验结果,并可以直观指出细胞的不同状态和构造,比如芽孢和营养体。这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其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同实验结果照片在电脑上很容易做对比,找到问题,并可以做到有效的指导,具有时效性、共享性、高效率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通过结果的对比及同学成功的示范,会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往往会重复多次实验直至成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及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2 提供多选题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验课程一般包括验证性和综合性等实验内容,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所限,我们的实验安排中,实验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试验,而最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则较少[3].验证性实验一般是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基本的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学习了这些基本操作,能否把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做综合实验时可以提供几个跟学生生活密切或相关的选题,比如:茶杯中微生物的检测,食堂餐桌微生物检测,学校不同植物根系微生物的检测,芽孢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等给学生作为参考,另外还可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主动性自己设计实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做不同的实验。相对传统的大家都做一个选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 利用身边小道具,加深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量实验时,由于载物台上不能同时放镜台测微尺和所要观察的装片,也就无法直接读出物体的大小,所以必须借助目镜微测微尺测定,学生对其原理:“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值会随着物镜放大倍数的改变而改变,每改变一次放大倍数其大小都需要校正”感觉比较难以理解。在讲解时用显微镜不方便演示,因为测微尺本身也很小,微生物也很小,不借助工具看不清,而借助放大镜、普通的直尺和一张写有字迹的纸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放大镜相当于物镜头,纸上的字迹作为观察对象,先用尺子量好字的大小。

  当把尺子放在放大镜上面观察时,此时尺子相当于目镜测微尺,随着放大镜距离的改变所观察到的字迹大小也在改变,即放大倍数在改变,用尺子测得的数值也在改变,而字迹本身大小不会改变,说明此时在放大镜上的尺子测出的读数是不准确的,每一小格的实际值在改变,学生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操作,容易理解“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大小会随着物镜放大倍数的改变而改变”,也懂得了为什么“每改变一次放大倍数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值都需要校正”.具体怎么校正?可以在放大镜上下分别放一把直尺,分别模拟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并且被观察的字迹可以和放大镜下的尺子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而学生懂得字体本身的大小不会变,这样放在放大镜上面的尺子每小格代表的实际值学生会比较容易算出,于是学生掌握了测微尺测定物体大小原理,后面的操作相对也就得心应手了。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可以培养让学生活学活用,善于思考、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4 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摩学习。

  由于微生物实验操作要注意的细节较多,比如培养基配置实验中称取牛肉膏[4],融化琼脂,分装过程,仅通过一次讲解,学生很容易忘记操作细节,而如果在讲解完之后,反复的播放视频(视频可通过网络或者自己拍摄),学生实验过程会更加有序,出错减少,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再如无菌接种环节,虽然操作时间不长,但步骤复杂,在讲解步骤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空白练习,利用塞好塞子的空试管,接种环先做演练:如何灼烧接种环、拔塞子、取菌、接种,反复播放视频,学生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也避免失败,节省了实验材料。与单纯的讲解之后学生就做实验相比,通过多媒体反复播放视频以及多次空白演练,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在课堂上做到了眼动、脑动、手动,全方位的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在遇到不懂得问题时也会积极请教老师,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能主动的要求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总之,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子以期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韩冰,李蘅,孟建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xx(11):144-145.

  [2]李江华,房峻,郑飞云,等。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4):104-106.

  [3]杨玉民,和朝军,易力。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8(32):134-136.

  [4]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8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发生了改变,因此慢性胃炎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目前,证候的客观化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能够找到证候形成的客观化依据,尤其是生物学指标,对证候就会有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也能使治疗更具针对性。近年来,学者们运用多种生物学方法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本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机制、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变化的一门学科。许多学者运用病理学方法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进行研究。胡玲等从炎症的角度研究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发现核因子-κB和热休克蛋白70这两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脾胃湿热证。肖政华等认为慢性胃炎证候的发生与各种炎性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造成胃黏膜损伤有关。高碧珍等探讨了慢性胃炎不同证候胃黏膜病理变化及其与细胞增殖指数的关系,从细胞增殖的角度阐明本病“同病异治”的基础和依据。

  微生态学

  研 究 显 示,慢 性胃炎证 候 的 形成 与幽门螺 旋 杆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一定关系。熊哲锟发现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姜力也认为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密切相关。冯春霞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损伤程度比脾虚证患者严重,而且脾胃湿热证伴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炎症情况更加严重,但认为HP只是加重湿热程度的因素。柯晓等则提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慢性胃炎的证候虚实变化与HP感染无关。

  免疫学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之卫”,说明脾具有协助机体抵抗外邪的生理功能,这点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十分相似,故脾虚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罗云坚等发现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CD9、CD164、PF4、RARB基因表达下调,IGKC、DEFA1、GNLY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脾虚证的发生与免疫相关。陈晴清认为HP感染可能启动了胃黏膜局部免疫反应,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失调,这或许是脾胃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之一。

  生物化学

  张声生发现在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的演变过程中,胃泌素(gastrin,Gas)逐渐升高,脾胃湿热证组升高明显,认为此时发生了质的变化,提示Gas可能与痰湿有关,并且与湿热关系更为密切,Gas可能是证从热化的一项指标,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能与证从寒化较为密切。另外,刘卫红等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不同证候患者的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前列腺素E2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刘晓秋等发现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聚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提示这可能与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低下及脾功能低下有关。

  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较为迅速,该学科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此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目前,众多学者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慢性胃炎证候的形成机制。任健等认为Bcl-2和Bax的改变可能是慢性胃炎肝郁证的生物学基础。徐珊等的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细胞增殖调控基因蛋白(PCNA、EGFR及C-myc)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另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水通道蛋白、三叶因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环氧合酶-2、TFF1-MUC5AC-EGRFR及MEK/ERK相关通路等与慢性胃炎证候形成的关系。

  基因组学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热点转移到了基因组学。目前对于证候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基因水平。陈蔚文等研究发现脾气虚证在营养物质代谢及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上明显呈下调趋势。杨泽民指出B3GNT1、ST、RAB等15个基因可能与脾虚证密切相关。陈晴清推测HLA-DQA1*0103基因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601基因可能是该证的保护性基因,进一步说明脾胃湿热证存在着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

  蛋白组学

  蛋白组学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王忆勤等对慢性胃炎湿证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进行分析,发现湿证患者的蛋白质表达谱质荷比为3.2、6.4和8.1κD,出现高表达趋势。徐珊等欲通过蛋白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建立微观辨证指标体系,为证候的动物基因模型复制提供思路。王济国对患者唾液的蛋白质谱进行检测,初步筛选出了可用于临床病证结合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并探索建立了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型。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之后的第三大组学,它通过代谢物中所隐含的信息揭示生物学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因为其倾向于一系列事件的最终结果,因而更能够准确反映机体的状态,这点与强调整体性的中医学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童宁宁对受试者的'唾液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发现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的白氨酸、苯丙氨酸、丙酸盐等10种物质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郑丽红也认为脾气虚证和湿热蕴脾证患者唾液中的代谢网络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脾气虚证患者唾液中的钙、镁、磷、尿素氮、乳酸、乙醇含量明显增高,而钠明显降低;湿热蕴脾证患者唾液中的镁、磷、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醋酸盐和丙酸盐含量明显增高等。

  评价与建议

  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关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亦在不断进步和深入,但从目前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辨证标准不具有统一性,临床上单一的证型或者典型的证型不易获得;指标检测重复,无法达成统一的结论;证候模型的造模方法缺乏标准;仅靠一种生物学方法解释证候的本质,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根据这些问题,今后的研究首先一定要规范化辨证标准,着重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而不仅仅关注于检测几个指标。另外,对于证候的完整阐述应该要基于多学科的研究结果,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的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中医诊治水平的重要途径。生物学技术,尤其是三大组学技术的诞生,可谓意义非凡。其中代谢组学因为其具有能够反映人体整体特性的优势,运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意义更大,应该值得推广和深入的探讨。相信我们的工作必将不断靠近中医证候的实质,也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9

  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density,PSD)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特殊结构,是突触后信号转导和整合的关键物质[1]。根据分子质量不同,可将其分为: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density-95,PSD-95)、突触后致密蛋白-93(PSD-93)、突触相关蛋白-97(synapse-associatedproteins-97,SAP-97)和突触相关蛋白-102(SAP-102)。其中PSD-95也称突触相关蛋白-90(SAP-90)[2],是1992年在谷氨酸能突触PSD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是PSD的主要成分,因分子量95KD,而命名为PSD-95,属于膜相关鸟苷酸激酶(membraneassociatedguanylatekinases,MAGUK)家族中的一员。PSD-95本身并无蛋白酶活性,主要通过不同结构域与相关受体及信号分子结合,形成信号复合物发挥作用,具有参与突触连接的形成、维持突触的可塑性、参与疼痛的调控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现将PSD-95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PSD-95的分布与表达调控

  PSD-95首先由Cho等(1992年)在构建cDNA文库时于谷氨酸能突触连接处中发现,Hunt等(1996年)运用免疫金电子显微镜证实PSD-95位于PSD,同时,还证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存在于成熟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内[2,3]。综合文献研究结果提示,PSD-95广泛分布于人脑,包括海马、大脑皮层、杏仁核、纹状体、丘脑等,在大鼠海马区主要表达在CA1、CA3区,大脑皮层主要在II-III、V-VI层锥体细胞表达[4-6]。此外,另有研究提示,PSD-95在正常脊髓灰质和白质中均有表达。在脊髓灰质中,PSD-95主要定位于前脚运动神经元和突起及后角板层,而在脊髓白质中,PSD-95在神经纤维和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7];Fa—soli等[8]通过免疫组化证实在大鼠视网膜TH细胞,神经节细胞也有PSD-95的表达;沈爱国等[9]使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研究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也存在PSD-95表达。Niethammer等(1998年)研究发现CRIPT结构可以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进而调控PSD-95蛋白随微管的分布。Yoshii等[10]在基因干预的细胞模型中发现,PSD-95的表达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及其受体TrKB的激活调控,主要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调节PSD-95的转录;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PSD-95的突触传递;PLC-PKC信号通路调节PSD-95在细胞质合成后的棕榈酰化及表达。Dalva等[11]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证实,肝配蛋白B3(ephrin-B3)通过PDZ结构域与PSD-95结合调控神经元活动度。Park等[12]采用蛋白质组学、酵母双杂交技术、GST融合蛋白沉降等技术研究发现,门冬氨酸能够通过活化门冬氨酸受体,促进PSD-95的泛素化降解;此外,E3泛素连接酶也通过Mdm2参与PSD-95的泛素化降解过程,进而调节神经元发育,兴奋性突触传递及突触可塑性[13]。

  2PSD-95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PSD-95是一种胞质内蛋白质,分别由N端的3个重复的PDZ(PSD-95/Discslarge/zonaoccludens-1,PSD-95/Dig/ZO-1)结构域,分别为PDZ1、PDZ2、PDZ3,中间的SH3(Srchomology3,SH3)结构域以及C端无活性的鸟苷酸激酶(guanylatekinase-likes,GK)结构域[14]组成。其中PDZ结构域是PSD-95发挥功能最重要的结构域,SH3结构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配体PxxP核心序列[15],C端的GK结构域不具有激酶活性,但可与各种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信号转导。PDZ结构域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它的名字来源于最早发现含有此结构域的3种蛋白质:Postsynapticdensity-95(PSD-95),Discs-largeprotein(DLG-A)和Zonulaoccludens-1(ZO-1)首字母的缩写。PDZ结构域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配体C末端的4个核心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定位、信号转导和蛋白复合体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DZ结构域可以通过2种方式结合受体或信号分子:①与受体或信号分子羧基端直接结合并折叠形成串联体。如Glu6R/PSD-95/MLK复合物的形成,是由PSD-95的PDZ1结构域与GluR6受体结合,SH3结构域与JNK上游激酶MLK3结合形成,该复合物参与缺血、缺糖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16]。②2个PDZ结构域之间形成同源或异源PDZ-PDZ二聚体。如NMDAR/PSD-95/nNOS复合物的.形成,是由PSD-95的PDZ1结构域识别并结合NMDAR亚基NR2的羧基端序列E-S-D-V,PDZ2结构域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PDZ结构域结合形成PDZ-PDZ二聚体,该复合物介导的信号通路称为PSD-95信号通路,是调控神经元功能的重要信号途径,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参与维持突触可塑性、调节学习记忆、脑缺血、氧化应激、疼痛调控等过程并起重要作用[17]。Doyle等(1996年)最先提出PSD-95的PDZ3的三维结构,Passafaro等(1999年)发现PDZ3结构域可与CRIPT结构的末尾4个氨基酸序列发生相互作用,CRIPT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进而调控PSD-95蛋白随微管的分布情况。新进研究发现,Roh等[18]通过融合蛋白沉降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PSD-95通过PDZ1、PDZ2结构域与Neph2蛋白结合,形成Neph2/PSD-95/SynGAP1复合物,负性调节兴奋性突触传递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发生及功能。Ramón等[19]发现PSD-95能通过PDZ结构域与电压门控钾通道亚型Kv1.3结合,稳定钾离子通道蛋白并抑制PKC信号通路调控的免疫抑制作用。PSD-95本身并无蛋白酶活性,主要通过不同结构域与相关受体及信号分子结合,如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钾离子通道蛋白、酪氨酸激酶和细胞黏附分子等结合,形成信号复合物发挥作用,具有调控突触及神经元可塑性、神经递质以及其他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调控神经元对神经传导信号的免疫应答,神经元及突触生成,调节学习记忆,参与疼痛调控等生物学作用。基于PDZ结构域在结合受体或中间序列的作用及其抑制剂在若干疾病模型中显示出的治疗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此为靶点研发新型药物,用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3PSD-95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3.1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慢性进行性

  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以神经元退化和消失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PSD-95作为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膜上重要脚手架蛋白,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3.1.1阿尔兹海默病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而记忆力减退与突触数量减少、突触可塑性降低密切相关[20]。β淀粉样蛋白(Aβ)在AD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Bus—tos等[21]通过Dlg4/PSD95基因编辑证实,表观遗传编辑Dlg4/PSD95基因能够改善衰老及AD小鼠的认知功能。Kim等[22]通过PSD-95与Aβ蛋白结合,以PSD-95为标志物,证实人脐带血间叶干细胞能通过调节分泌血小板反应蛋白-1缓解突触功能障碍。Watremez等[23]通过以PSD-95为标志物分别检测其在前额、前皮质、纹状体、海马背侧及腹侧的表达证实低水平的Aβ蛋白对认知、炎症、突触功能障碍的缓解作用。以上为A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临床治疗靶点。3.1.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多发的、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进而引起的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密切相关。新进研究表明PD模型小鼠脑内PSD-95表达明显降低,增加脑内PSD-95表达具有保护黑质神经元的作用。Park等[12]通过Dorfin基因敲除小鼠动物模型实验证实,PSD-95与E3连接酶相互作用在神经元发生、突触长时程增强、恐惧条件反射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其在PD中的作用。20xx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课题组通过构建脂多糖诱导神经炎症致PD的动物模型,证实PSD-95的恢复能够缓解海马区损伤,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4]。为P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疗靶点。3.1.3亨廷顿病亨廷顿病(Huntingtondisease,HD)是一种以认知缺陷及影响运动功能为主的迟发型神经退行性疾病,与亨廷顿蛋白(Huntingtin,HTT)基因突变有关,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以舞蹈症为特征的运动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及精神行为症状为主。20xx年,Murmu等[25]通过建立树突缺失致HD动物模型证实,躯体感觉功能缺失时,皮质区PSD-95含量减少,进而影响突触传递功能。Giralt等[26]通过海马区酪氨酸激酶2(Pyk2)HD动物模型证实,Pyk2可以促进PSD-95与NMDAR的结合,调节海马区兴奋性突触功能,进而改善HD的认知功能损害,为HD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疗靶点。

  3.2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其中70%~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引起的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损伤,近些年在脑缺血神经保护研究中受到较多关注,脑缺血引起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增多,进而激活NMDAR,促进Ca2+内流,一方面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级联反应,另一方面促使NMDAR-PSD-95-nNOS复合物形成,进一步激活nNOS,导致NO大量产生,最终引起神经元损伤。20xx年,有研究通过建立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给予PSD-95抑制剂治疗,证实PSD-95抑制剂对新生小鼠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对缺氧、缺血性新生小鼠生长发育障碍亦有明显的改善,并提出其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PSD-95,从而抑制细胞凋亡[27]。20xx年,南京医科大学药学课题组通过使用小分子化合物ZL006阻断PSD-95与nNOS的结合,证实能够有效缓解缺血损害,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减轻兴奋性毒性,增加神经形成,具有神经保护和抗缺血损伤作用,明显改善患者预后[28]。

  3.3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性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发病机制未明。临床表现以自发性疼痛、痛觉异常和痛觉过敏为主要特点,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NP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目前已经明确的发病机制与中枢敏化、受损部位离子通道积聚、炎症因子的释放等因素密切相关[29]。Andreasen等[30]通过脊神经结扎和完全福氏佐剂诱导炎性疼痛致小鼠痛觉过敏动物模型证实,PSD-95抑制剂UCCB01-144通过干扰NMDAR/PSD-95/nNOS复合物形成,增强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新进研究表明,阻断PSD-95与NMDAR的NR2B亚单位结合能够通过抑制CaMKII和CRE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31]。以上为寻找慢性疼痛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研究方向及基础。

  4总结与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PSD-95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PSD-95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得到初步阐明。然而目前针对PSD-95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随着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技术及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调控PSD-95在特定组织或部位表达,并进一步认识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对帮助相关疾病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临床开辟了新路径。

  作者:王雪岩 郭易楠 阴赪宏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消化内科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10

  【摘 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物学进行有效的构建,逐渐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对相关生物的认知构建,能够灵活地运用,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以此来促使教学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

  【关键词】

  生物 生物论文

  一、上好绪论课吸引学生目光

  让学生的思维彻底活跃起来:1998年洪水泛滥是由人类滥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起。近年来,荒山数量不断增加,稀有物种不断减少,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非典”“禽流感”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恐慌。听说过“多利羊”吗?等等。

  二、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口味

  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死板,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对生物课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比喻方法将概念具象化。

  细胞膜、蛋白质、ATP等都是一些抽象的物质结构,教师单纯地讲解概念,学生理解与记忆都会存在困难。而将它们分别比喻成花生米、花生糕、汽车的燃油,细胞膜如花生米一样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蛋白质的结构如花生糕一般,ATP像燃油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

  2.口诀谐音助记忆。

  物质出入细胞膜一是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口诀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浓度由低到高,“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二是通过自由扩散,口诀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不需要载体,且浓度由高到低。八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口诀可以为“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过称为“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铜硼锌氯铁钼猛”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

  3.比较法教学。

  生物教材中的概念非常多,且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类似之处,极易混淆。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界;主要能源-糖类,直接能源-ATP,储备能源-脂肪,最终能源-光能。这种具有相同之处的知识点,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进行对比性记忆,学生就会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教学效果会变得非常显著。

  4.用联想法发散学生思维。

  如: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有一位漂亮的.舞蹈女明星,不喜欢风流潇洒的公子哥却对爱因斯坦情有独钟,以至于后来写信告诉他,希望以后和他结婚,这样他们的孩子将来既长相漂亮又有高智商。然后话锋一转,将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这位女明星可以达到心愿,他们的后代真的会像她所说的那样吗?”再比如,将绿色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模拟光合作用,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这都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联想之后教师再顺势给出专业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5.重点知识实验化。有时实验课的效果远超出教师的估计,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动了学生的大脑。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但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这是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实验法教学的重要性,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三、优雅风趣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相比一脸严肃的教师形象,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老师像朋友一样,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更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学生不喜欢好好听课,教师有时也会变得异常烦躁,但教师只要合理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将繁杂化为简洁,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高中生很多都有抽烟的习惯,而很多学生只是去模仿,去不知道抽烟的危害,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以相反的态度告知学生:“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差不多有4000余种物质。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身边生病的人可以找你交流经验,实践出真知嘛!甚至哪天得癌症了,更是可以告诉别人自身的亲身体验”。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幽默方式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让课堂延伸丰富发展学生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必定有限,有些对生物特别兴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可能更加强烈,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另外,理论讲解永远没有课外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我组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去博物馆参观,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今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总之,教师要热爱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高中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11

  加州鲈鱼(Micropterus salmonides)原名大口黑鲈,分类学上属鲈形目(Perciformes),太阳鱼科[1],身体长而侧扁,稍纺锤形,横截面为椭圆形。全身覆盖银白色或淡黄色细密鳞片,但脊柱颜色较深,通常呈绿青色或淡黑色,同时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腹部呈灰白色。背肉稍厚,墨绿色,体侧青绿。生活在淡水湖泊,原产自美洲,1983年引进中国进行养殖,通过人工驯化后,性格较温和,不喜欢跳跃,容易受到惊吓。加州鲈鱼通常可以在1%以下的咸淡水域中正常生长,水质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 mg以上,比鲈鱼、鳜鱼耐低氧能力强[2]。鲈鱼肉是高蛋白食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B丰富,滋补肝肾,健脾和胃,而且对感冒止咳有很好的功效,能化痰止咳,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钙、镁、锌、硒等。加州鲈鱼生长迅速,肉质鲜美,容易养殖,且经济效益高,是中国常见的淡水养殖品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属鲤形目鲤科,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它和鲢、鳙、青鱼一起,构成了中国著名的“四大家鱼”[3]。

  本研究所用菌株是从患病加州鲈鱼体表分离,通过分子鉴定和形态鉴定,初步鉴定为斑替枝孢(Cladosporium bantianum),属真菌门(Fung)半知菌亚门(Deuter omycota)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Minili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属(Cladosporium)。能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4],尤其侵染脑部引起脑囊肿或脓肿,少数为脑膜炎[5]。在PDA和PC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扁平。鼠灰色绒毛状,中央高凸,呈纽扣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37 ℃生长良好。在Sabourand培养基上,菌落稍大,灰棕色绒毛状,背面黑色。菌丝灰棕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梨形、链生[6]。

  为研究斑替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其他淡水鱼类的致病性,本试验通过不同pH和不同温度条件对该真菌的生长状况和菌落大小的影响,研究该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将该真菌回复感染草鱼和鲤鱼,观察真菌对草鱼和鲤鱼是否具有致病性,为淡水鱼类的中草药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该菌株分离自患病加州鲈鱼体表溃烂处,在PDA培养基上纯培养,将获得的纯培养菌株保存于5 ℃冰箱备用。菌株的分离与鉴定见魏福伦等[6]的报道。

  1.2 方法

  1.2.1 不同pH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将该真菌接种在pH为5.0、6.0、7.0、8.0、9.0、10.0、11.0的PDA培养基上,在25 ℃下恒温培养,观察真菌菌株的生长状况,每隔24 h观察一次,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真菌菌落直径并记录下来。每个梯度做3个平板,试验周期为15 d。

  1.2.2 不同温度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将该真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温度为5、10、15、20、25、30、35、40 ℃下培养,观察真菌菌株的生长状况,测量其直径记录下来。每个梯度做3个平板,测量方法同上。试验周期为14 d。

  1.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用于回复感染的淡水鱼是草鱼和鲤鱼,取自乌江网箱[7]。取回后置自然条件下培养,待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状况稳定后进行回复感染。每组10尾鱼装到养鱼箱中,每次试验3箱鱼,一箱为对照组,另两箱为试验组。对照组将真菌菌株接种在鱼胸鳍下,放进鱼箱中培养。试验组一箱鱼直接刮入真菌菌株进行培养,另一箱鱼在鱼胸鳍下接种真菌菌株。每24 h观察一次,观察该菌对淡水鱼是否具有致病性。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试验周期为20 d。

  1.2.4 数据分析 用SPSS_Statistics-v19.0win32软件进行差异性计算,用SPSS软件的单样本t检验计算t值及Sig.(双侧)值。将Sig.(双侧)值与p值进行比较,p值表示概率,得出差异性是否显着。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pH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由表1、图1可知,斑替枝孢在pH为5.0、6.0、7.0、8.0、9.0、10.0、1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由表1可知,t值各不相同,但Sig.(双侧)值均为0.000,小于显着水平0.05,与t检验的零假设相符,即不同pH之间菌落生长速率存在显着差异(接种菌饼均为2 mm)。pH 9.0时,真菌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达52.3 mm,菌落最为致密,pH 7.0、8.0时,真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菌落直径分别达51.3、52.0 mm,因此最适生长的pH为9.0。

  2.2 不同温度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真菌的生长状况在不同温度下有明显的差异,在温度低于5 ℃和高于35 ℃时,均不能生长(接种菌直径为2 mm)。在10~30 ℃范围内,该菌的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在20 ℃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菌落直径达61.7 mm,菌落最为致密。25 ℃时,真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菌落大小为58.7 mm,但菌落不如20 ℃时致密。因此20 ℃为斑替枝孢的最适生长温度。用SPSS软件计算t值和Sig.(双侧)值,t值各不相同,Sig.(双侧)值均小于显着水平0.05,与t检验的零假设不相符,存在显着性差异(表2、图2)。

  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将真菌菌株接种于草鱼和鲤鱼,培养后观察,发现此菌株对草鱼和鲤鱼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引起淡水鱼患病或死亡。在鱼体的伤口周围取材进行再培养,没有发现埃里格孢,初步判断斑替枝孢不感染草鱼和鲤鱼,单一菌株的`斑替枝孢可能对淡水鱼无致病性。

  3 小结与讨论

  斑替枝孢是枝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菌丝体淡褐色至褐色,有时产生子座。斑替枝孢又叫毛样枝孢霉、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8],而从鱼类体表溃烂伤口分离该菌株则属首次。

  为了对斑替枝孢引起的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对从患病加州鲈鱼体上分离的该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pH为5.0~11.0时均能生长,以pH 9.0时生长最快,菌落最为致密,直径达52.3 mm,为该真菌最适生长pH。该真菌在不同温度下有明显的差异,在温度低于5 ℃和高于35 ℃时,均不能生长。在20 ℃时该菌生长较快,菌落直径达61.7 mm,菌落最为致密,为斑替枝孢的最适生长温度。表明该菌对于温度、pH等条件适应范围广,要求不严格,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

  将该真菌单一接种于草鱼和鲤鱼,并没有表现出对草鱼和鲤鱼的致病性,这有可能是水质问题影响了试验的结果,该菌是否有可能与其他病原菌相互作用、交叉感染而导致淡水鱼类患病,还有待下一步验证。此次试验结果为下一步研究该菌对淡水鱼的致病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12

  摘要:根据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以茶树转录因子Cs CBF1 的克隆及转录激活活性分析为基础,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了实验教学新体系,重点突出实验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设计性。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学习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的统一。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综合性;构建

  实验教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技巧,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还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研究性学习。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1-2],其主要内容是研究遗传信息的储存与传递的分子细节,它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每一领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4].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核酸的分离与检测、PCR 扩增及其相关技术、基因克隆的基本步骤(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载体与外源 DNA的 片段酶切纯化和连接、转化、重组子的鉴定)等[5].在实验课程的组织形式上,采用独立分割的实验策略,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实验演示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6].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单项技术,但由于实验课程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利用所学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理解科学的过程。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以说明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指导教师讲述实验原理,演示、讲解实验方法,指导学生操作,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管理。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开展实验,重点关注能否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而较少关心实验设计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教师也没有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实验所涉及的科学原理,以及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加工处理。这种说明性、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实验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实验室以分子生物学为中心,整合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7-9].参照国内外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本研究以茶树的一个 CBF 转录因子的克隆和转录激活活性为主线,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建立系统、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之间密切关联,层层推进。验证性实验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设计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实验方法融会贯通,把握科学研究的整体性方法,形成综合设计实验的理念。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以研究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等一系列的活动来锻炼他们的科研思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实验技术的学习和知识获取的统一。

  2 构建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以“茶树转录因子 Cs CBF1 转录激活活性分析”为中心,将 Cs CBF1 基因全长 c DNA 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Cs CBF1 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Cs CBF1 的亚细胞定位、Cs CBF1 在酵母细胞中转录激活活性分析等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系统、连续的综合性实验。其中,Cs CBF1 基因全长 c DNA 序列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包括 PCR 技术、利用 T 载体克隆 PCR 产物、将重组 DNA 分子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DNA 自动化测序等内容;Cs CBF1 基因的序列分析利用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 Cs CBF1 蛋白的核定位信号、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Cs CBF1 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则利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分析低温在转录水平上对Cs CBF1 表达的影响;Cs CBF1 的亚细胞定位将 Cs CBF1 基因的 ORF 与植物表达载体 p BI121 中的报告基因 GFP 融合,并通过遗传转化使融合基因在植物细胞中的瞬时表达;Cs CBF1 在酵母细胞中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分析 Cs CBF1 与 DNA结合的特异性,其二是将 Cs CBF1 的各种 N 端缺失突变体与GAL4 的 DNA 结合结构域融合后,观察 Cs CBF1 的 C 端结构域对 lac Z、HIS 和 ADE 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

  实验内容相互衔接,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获得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利用 PCR 技术克隆Cs CBF1 基因涵盖了基因克隆的核心技术,是整个实验的基础。序列分析可以预期 Cs CBF1 含有一核定位信号,并且有一个 DNA 结合结构域和一个 C 端酸性结构域,这为研究Cs CBF1 的功能指明了方向。亚细胞定位则用实验证明Cs CBF1 含有一核定位信号,定位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中。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 Cs CBF1 的 DNA 结合结构域能够与 DRE/CRT 元件发生特异性结合,其酸性结构域在模式生物中可以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断 Cs CBF1 为一植物转录因子,在细胞核中通过与特异性的 DNA 元件结合,激活基因的表达。Cs CBF1 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通过研究低温对 Cs CBF1 表达的影响,推断 Cs CBF1可能在植物应答低温过程中发挥作用。

  3 创建实验教学实施新模式

  本项目是依据茶树的一个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设计的多学科综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了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实验教学所涉及的知识、技术和原理,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学习辅助材料,对实验项目所涉及的主要技术给出了较为完备的注解。例如,ICE1-CBF 冷应答途径是目前研究得最为清楚的一个调节植物冷信号传递的转录级联。课程组筛选了一组能够反映该信号传导途径发现过程的节点性文献,重现问题的提出、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Cs CBF1转录因子的 DNA 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的鉴定需要利用酵母表达系统。课程组以研究论文为基础编写研究简报,系统描述了通过互补实验分离酵母的 GAL4 基因、利用缺失实验鉴定 GAL4 转录因子的 DNA 结合域和转录激活域、利用结构域交换实验进一步证实 GAL4 转录激活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酵母单杂交系统和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使学生在具体的研究情境中领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在实验课中学习的相关技术是如何应用于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水平。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技写作的基本技能,教师要抽出专门的时间介绍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让学生对科技写作有一个简明而完整的概念。每次实验除了要求每个学生完整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训练,但练习仅限于论文的某一部分,例如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或者结果与讨论,甚至可以是对图表的文字说明。这种化整为零的训练方式,可以降低学生对科技写作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巧。当整个实验项目完成时,学生需要提供两种不同的实验报告,一种是关于每个子项目的实验报告,例如茶树 DNA 的制备、PCR、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筛选、序列分析等;另一种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报告,将所有的实验内容整合在一起,写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报告,包括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讨论。

  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教学的开始阶段,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Cs CBF1 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当学生掌握了 PCR 技术、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的基本方法后,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学生在实验前,提交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后,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有了这些准备,学生便能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实验工作。

  为了突出实验教学的探索性,在研究 Cs CBF1 的亚细胞定位时,由不同的实验小组分别将 Cs CBF1 的编码区与 GFP基因融合,或者将程序预测的核定位信号的编码序列同时与 GST 和 GFP 基因融合,然后观察两种不同的融合蛋白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表达部位。在确定 Cs CBF1 能否与DRE/CRT 顺式作用元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酵母单杂交实验中,分别将 DRE/CRT 或者突变型元件置于酵母表达载体报告基因的上游外,转化表达 Cs CBF1 的酵母细胞后,检测两种不同的转化子的β- 半乳糖苷酶活性。在确定 Cs CBF1 的转录激活区时,将 Cs CBF1 的编码区和几种不同的缺失突变体与酵母表达载体的 GAL4 DNA 结合域融合,转化酵母细胞后,检测各种转化子的β- 半乳糖苷酶活性。对于以上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自行设计不同的表达载体,分组平行实验,实验后通过对不同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尽管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包含的主要是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但是要求每个实验小组所做的每一步实验都要成功仍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实验失败,应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重做实验,独立获得实验结果。但是,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内容,教师要准备一套完整的实验材料,例如茶树的基因组DNA、携带有 Cs CBF1 的质粒、各种酵母表达载体及转化的酵母细胞长成的菌落等。没有获得实验结果的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实验材料,从而使后续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相比于实验结果,我们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某一项实验失败,并不影响实验课的成绩,除非错误反复发生。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实验课结束时,每一实验小组通过课件介绍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展示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回答提问。该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 40%,以小组的形式给出,成绩的评定内容包括:课件能否清晰地说明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能否以恰当的方式展示实验结果,对结果的分析是否合理;汇报时语言是否清晰、流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回答问题是否准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小组成员是否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考核体系的第二部分是学生个人实验报告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分为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和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报告。考核体系的第三部分是实验小组的值日情况,以小组的形式给出成绩,占总成绩的 20%.值日生的职责有配制公用试剂、向各个实验小组分发样品、为 DNA 电泳制备凝胶、对实验设备进行简单维护、保持实验室清洁等。

  4 讨论

  通过 3 年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普遍感到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层次清晰,系统性强,有利于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环境。学生普遍反映,新体系不仅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这些技术之间的衔接,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显着提高。由于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表现得更加从容、自信,能够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独立设计实验,在实验失败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对实验方案做出调整。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和自觉性,显着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只有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才能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把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不断地融合到实验教学体系中。也只有那些不但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发现、创造、应用知识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教师还要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11],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技巧,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学看做是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发现过程而非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一旦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上自己的科研实践和知识的积累,一定能够探索出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玉香,梁彦龙,李殿云,佟金。生物工程专业中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xx(28):82-84.

  [2] 陈艳红,邹明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新探索[J].生命的化学,20xx,34(6):840-842.

  [3] 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xx,29(1):100-102.

  [4] 唐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xx(3):19-20.

  [5] 杨冬梅,陶双伦,李朝阳,陈玲,田向荣,李俊年。生物科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11):38-39.

  [6] 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5):159-161.

  [7] 王伟东,高亚梅,韩毅强,晏磊,王北艳。生物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xx,36(1):103-104.

  [8] 李丽萍,彭少丹,杨艳琼,刘雅婷,林良斌。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xx,10(1):104-106.

  [9] LI Su-Xia,Wu Hai-Zhen,Zhao Jian,Ou Ling,Zhang Yuan-Xing.A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for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students [J].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Biology Education,20xx,38(4):271-275.

  [10] 梁旭方,彭婧,周天鸿。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因组学创新教学模式[J].遗传,20xx,29(4):508-512.

  [11] 刘智运。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xx,33(1):33-37.

  生物学研究论文 篇13

  摘要:针对传统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弊端,初步探索了将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改革培养模式及考核方式以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教研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对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高等:校发展的优势。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研一体化;创新;综合能力

  20xx年5月4日,国务:颁布了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曳,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要实现高度的平衡。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呢钥根据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和分析了通过教师科研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1传统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弊端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内容繁多、抽象,不易理解[1]。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灌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情绪。很多情况下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依据为基础[2]。要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高校就对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但是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却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实验课的配套教材多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二是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而言,由于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很多实验只停留在实验理论的讲授和实验演示阶段;三是学时安排使得上课时间较为分散,实验内容的设置不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总之,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本科生对实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需求。为紧跟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分子生物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实现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符合教学实际、适于大学生参与的支持性和保障性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吸纳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一定基础并对本学科实验技术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打造研究型、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设置教学科研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把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感受世界前沿知识的变化和魅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专业兴趣,为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其所具备的能力,把握难度适宜、有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将课题进行合理划分,并对学生做出明确的分工[4]。四是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要求学生认真地收集归纳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严谨、求真、创新、充满挑战、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将繁重枯燥的科研活动转变为学生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舞台。五是改革分子生物学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采取单一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而是把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情况、科研活动的成果、科研论文的撰写情况等都作为考核的内容。如此全面系统的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热情,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学精理论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强化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3.2弥补了实验课教学的不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是根据教材上的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撰写报告,既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从实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仅限于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5],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冶[6-7]这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教学科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分析、查阅文献的能力,还能训练其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变[8],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个人品质方面的一种锻炼,亦是对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国外学者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PhilipWankatandFrankReovicz)指出:野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以及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例会的课题报告,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则有助于交流技巧的提高冶[9],这些更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3.3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学校和高校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保证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进行个人学术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授课不再是一个单调的、乏味的过程,而是有着许多实例的、生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将科研渗入到教学中的方式,十分容易接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另外,教研一体化模式符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校的2种基本职能,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研一体化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分子生物学课程,它是普适性的。在高等:校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传授知识,以科研创新意识,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使教学科研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江渝,彭家和,钟小林,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必须适应现代化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6(4):355-356.

  [3]戚晓利,张丽敏,薛春梅,等.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xx,20(6):51-52.

  [4]秦刚.关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xx(9):90-91.

  [5]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2):200-202.

  [6]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xx(3):45-48.

  [7]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2(2):112-117.

  [8]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学报,20xx,7(7):81-84.

  [9]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5):65-68.

【生物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01-03

微生物学研究生 在生物研究生里 就业前景 和工资如何02-12

《生物学》教案07-07

生物学习计划01-31

企业市场营销流程再造研究论文07-19

关于广告的市场定位及其作用研究论文04-25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7篇01-03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7篇)01-03

生物学教学反思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