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时间:2022-08-04 10:56:43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导语: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读《桃花源记》总是以为渔人能有幸进入桃花源,是因为有落英缤纷的桃林的吸引,是因为有览胜探奇的果敢,是因为奇遇般地看到了山上一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此三者既有偶然的非确定性因素又有既成的确定性因素,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恐怕渔人的桃源之行都不会实现。

  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文本犹如桃花源,教师和学生就是行进在桃源路上的渔人,我们陶醉于一路缤纷的落花,我们有览胜探奇的兴致,但关键是要能找到一个进入桃源的入口。

  大概以此能引出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一话题。

  一、文本的特点影响读者关注的角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当时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篇》,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因此,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这两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语文教本的目标之一应重在对文本形式的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文章的特点选编的,或考虑到文本的文体特点,或考虑到单元主题特点,或考虑到语文知识能力特点等。如果从文本形式这个层面去看待文本的话,我以为文体特点是重要的。从文体特点出发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强调文体知识教学。近年来,教材的编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以文体来划分教学单元,有的以人文素养来划分主题单元,有的甚至打乱以单元为序列的模式,将编排授课序列的权利交给教师,这实际上弱化了文体意识。但弱化不等于完全否定,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入手,找寻教学的切入点,是对文体知识良性的、动态的、积极的渗透。如教学《小石潭记》,可抓住作者一乐一忧的情绪变化,理解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切入,散文可以从情景交融、象征手法等角度切入,现代诗歌可以从意象解读、朗诵品美等方面切入。

  二、教师的解读决定对文本的把握

  当教师试图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时,意味着教师已经从文本中走出,而当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时,已经是一种重复意义上的思维和情感行走。此时教师是一个带路者,有选择道路的权力,这种选择是由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与认知经验决定的。所以如果想做快乐、智慧的向导,就要全面熟悉路况,要吃透教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长春版教材选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傻瓜》。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奥。它采用俄罗斯民间口头文学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傻瓜变成权威的过程。而听者要思考的是傻瓜是如何变成权威的,在傻瓜变成权威的背后,作者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文中有三个词语很关键:傻瓜、权威、唬。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没有安排学生预习,上课直接板书课题傻瓜,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便笑。) 师:请问大家笑什么?

  生:傻瓜这个词语从语体色彩来看是贬义的,是骂人的。

  师:你说的对,你们笑得有理,这个词的确有贬义色彩。

  (板书作者:屠格涅夫)

  师:不是老师要用这个词骂人,这是屠格涅夫一篇散文诗的题目。有了解屠格涅夫的同学吗?

  (学生摇头)

  师: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谁能最先在课本中找到相关介绍?

  生:在积累里。

  (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上的简单介绍)

  师: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坛如此有影响的一位大师,他写这篇文章是不是有失文雅,是不是也在骂人呢?

  生(齐答,语气肯定并摇头):不是。

  师:这只是你们的主观判断,到底是不是还要等读了文章才知道,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四个问题,大家要抢答哦。

  课前导入实际上已经从语体色彩上引起了学生对傻瓜这个词语的关注,并且通过设疑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我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

  (1)人们最初是如何评价傻瓜的?(是个没脑子的俗物)

  (2)傻瓜面对人们评价的反应是什么?(觉得丢了面子,要改变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3)最终傻瓜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权威)

  (4)傻瓜用什么样的办法做到了这一点?(驳斥别人、责备别人、唬别人)学生注意到唬这个字,并解释它有蒙混欺骗之意,由此直接进入傻瓜能顺利变成权威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中,实际上这是在咬文嚼字的同时直接进入了文章核心内容的探究。

  三、学生的阅读经验影响对文本的处理

  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当教师在设计寻找进入文本的突破口时,要清醒地意识到阅读是一个多边对话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不但要考虑学生的阅读积累、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还要考虑上课的环境等多方因素。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伦理上的尊重,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该突破独怜幽草涧边生的个人意识,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视野。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我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平,侧重对托尔斯泰的信仰和理想、创作成就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说明。介绍时特意隐去了托尔斯泰的名字,让学生猜老师介绍的人是谁,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听趣。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想象托翁样貌。

  让学生想象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长成什么样子。

  (2)到文本中求证想象。

  这样又激起了学生的读趣。这两个环节的设置既直接进入了文本,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写至此,脑海中闪现出这样几个字:给生命一个出口。曾读过相关的文章,讲的是一只小黄蜂误入室内,几番挣扎后找寻到纱窗上一个小小的洞,终于飞了出去。这只小黄蜂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像埋头钻研的教师呢?当我们埋头研读文本的时候,需要给自己一个解读文本的出口走出去,然后以快乐、智慧的渔人身份,引领学生找到梦中的桃花源走回来!在这一出一回间,我们完成了一次愉悦的阅读行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读列夫托尔斯泰有感11-13

读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12-26

赵州桥教学实录08-11

卖炭翁的教学实录03-29

读列夫托尔斯泰有感4篇11-13

《猫》教学课时实录03-09

英语教学实录03-21

名师《天窗》教学实录02-18

窦桂梅猫教学实录02-23

关于长城教学实录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