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07:15:1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实录

  一、导读——回顾画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

  生:一共写了四个场景。第一个是作者学骆驼咀嚼;第二个是小作者和爸爸谈论驼铃的作用;第三个是小作者想给脱毛的骆驼剪毛;最后一个是在问妈妈夏天骆驼去了哪里。

  师:你一口气说出四个场景,看得出上节课你学得非常认真。我们试着用短语来概括这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可以概括为——学咀嚼(板书)

  生:第二个可以用“谈驼铃”概括。

  生:第三个可以概括为“想剪驼毛”。

  师:最后一个呢?、

  生:问去处。

  师: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生:她有一个幼稚的童年。

  生:她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生:她有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

  生:她有一个天真、美好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师: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会读书的同学有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看文字,另一双眼睛发现文字背后的内涵。师: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针对哪些词语或句子作的批注?

  生:我喜欢“学咀嚼”那一段,从这段中的“呆”字,可以看出小作者看骆驼看得细致,都看得入神了,也可以看出小作者非常天真。

  师:一个“呆”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一个“呆”字令你浮想联篇。刚才××同学说小作者细致地观察骆驼,不知从哪些词句能看出她观察得细致?

  生:文中说“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她把骆驼的样子写得多具体。

  师:你发现的这三个形容词写出了骆驼的样子,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后面还写了“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这句话写以骆驼的动作。

  师:这几个动词让骆驼更加活灵活现了。透过这样的描写,在你的眼前出现一个怎能样的孩子?

  生:一个天真、有趣的孩子。

  生:一个幼稚、好奇的孩子。

  生:一个有点傻的孩子,但是她傻得可爱。

  师:好,就请你用心读一读,读出你心中那个天真的、好奇的小傻孩儿。

  师:谁愿意读?(指一名学生)

  师:别坐下,你认变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行。

  师:还行就是中不溜。你还挺谦虚。你是第一个站起来读课文的同学,能读得这般正确、流畅,非常了不起。老师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你认为谁能超过你,你就推荐谁。

  生:(向四周望)我推荐曹语轩。

  师:相信你一定不会让××同学失望。

  生:“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

  师:谁来评价一下,曹语轩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好!得有感情。

  师:哪儿读得好?

  生:“磨来磨去”读得好。

  师:读得怎么好?

  生:她读得很慢,读出骆驼咀嚼的样子。

  师:这样评价才叫言之有理。的确,曹语轩同学读得很形象,经她这样一读,好象骆驼就在我们眼前。来,我们也像曹语轩同学那样读一读,争取超过她,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锉锵有力的朗读,老师的仿佛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和动作。在你们的带动下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听一听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教师轻声示范朗读,着力表现骆驼安静的神态、缓慢的动作,表现小作者看提入神)

  师:谁愿意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你认为这样读合不合适。

  生:合适到是合适,不过老师把“丑”“长”“安静”这样的词读得那么轻,听着有点害怕,象听鬼故事似的。(众笑)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的言外之意是有点不合适。其他同学不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非常合适,听了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小作者看得是那么认真,静静地、出神地看,甚至我的嘴都要动起来了。

  师:谢谢你的夸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因为个的感受不一样,请同学们一边想象一边读,你就会读得有滋有味。快来读一读吧。

  生: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

  师:读得多投入啊,读出了一个神情专注的小傻孩儿。同学们,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请大家看着屏幕试着背一背。(出示)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师:谁愿意试一试?(指名)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背诵长么长的一段文字。能背下来的同学请起立,我们一起背诵。背得还不太熟练的,可随着背诵。(全班齐诵)

  师:其他同学接着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场景,怎样批注的?

  生:我喜欢作者和爸爸谈驼铃那部分,我把“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画上波浪线,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充满想象,尽管没有爸爸说得对,但是却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情趣。

  师:还有哪些同学对这部分做了批注?

  生:我也喜欢这段,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可能没有爸爸说得对,却比爸爸说得美,她是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件事的。

  师:同是驼铃,作者与爸爸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童心童趣呀!同学们,文中还有多处描写驼铃声音的句子,请你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

  生:我找到的句子在第四自然段“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生:还有第七自然段“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生:最后一段也写到驼铃声“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师:这三句话都是写到驼铃声,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听一听,这三处驼铃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生:第一处的“铛、铛、铛”和第二处的声音“更清脆”都是小时候真的听见了这样的声童,而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声,不是真的听见了。

  师:那么,前两句的驼铃声又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再好好读一读。

  生:“铛、铛、铛”写的是比较沉重的脚步,因为那时候骆驼身上驮着煤呢,走一步响一下。而回来的时候,煤都卸下来了,所以走起来就轻松了,所以铃声“更清脆”。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学生,真是作者的知音啊!让我们都去听一听那美妙的驼铃声。男生读第一句——沉重的驼铃;女声读第二句——清脆的驼铃;最后一句记忆中的驼铃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这驼铃仅仅是给行路的人增加一些情趣吗?

  生:也给作者的童年增加了情趣,有了驼铃声,作者的童年更有趣了。

  师:是啊!这驼铃声在作者的记忆中是那么清脆,那么悠长,成了她童年里最美妙的声音,最美好的记忆。其他同学接着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场景?

  生:我喜欢作者想剪驼毛的那一段,从这段可以看到她是多么单纯,在她眼里骆驼和人一样需要理发,也要美容。

  师:可实际上呢?

  生:骆驼脱毛是自然现象。

  师: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

  生:我三四岁的时候,看见妈妈把葱、菜卷大饼里吃,我就想能不能把手指头卷里当菜吃,就真的把手指头卷里,一咬,疼得我直叫。

  生:小时候我看妈妈天天化妆,我就模仿她的样子给我家的小狗化妆,结果那小狗的脸被我画成了地图,妈妈的化妆品也都完蛋了。

  生:……

  师:多有意思呀!同学们说的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童心童趣呀,只有在那个年龄里才会发生的故事。

  师:还有最后一个场景“问骆驼的去处”,哪位同学对这个场做了批注?

  生:我对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作了批注,从这儿可以看出小作者好奇心强,愿意问问题,问得妈妈都有点烦了。

  师:由“总是问,总是问”你还能想到,她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事呢?

  生:骆驼为什么会有两个驼峰呢?

  师:是呀,它是不是老了,驼背了。

  生:可能会问:骆驼为能几天不吃不喝,还能驼那么重的东西?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这种功能呢?

  生:还可能问:骆驼走在那么热的的沙漠上不烫脚吗?

  师:象这样的问题,我无时不有,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童年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你还对哪里做了批注?

  生:我还批注妈妈的问话“谁?”通过这个词可以看出妈妈被问懵了,没有前言突然间就问“它们去哪儿?”可见小作者心里一直想着骆驼。

  师:你的读书能力真强!透过一个词体会出这么丰富的内容。

  三、悟情——留恋画面

  师:刚才,同学们在批注中走进林海音的童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贴近林海音的心灵,这四幅画已不再只属于作者,而属于我们每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有骆驼。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充分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段,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画的句子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作者通过骆驼队要表过对故乡的想念之情。(板书:想念)

  师:是啊,骆驼队代表着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想念啊!

  生:我画的句子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她希望再过一次童年,可是那是不可能的。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除了读出留恋之情外,你还能读出什么?请你仔细品一品。

  生:从“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我读出一点惋惜之情。

  师: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生:我感到一点伤感。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就请你替作者来表达这种感情。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同学们,谁都知道夏天过去是秋天,秋天过去是冬天。我们可不可以把这句话改成:“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请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

  生:不可以,三个相同结构的句式节奏感强,突出时间过得快。

  生:季节过去可以再来,骆驼队走了可以再回来,可是童年留不住,一去不还,表达对童年的眷恋之情,透着淡淡的伤感。

  师:是啊!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我真想把它永远留住,真希望它能象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它能象骆驼队一样可以再回来,可是它却一去不还啊!我怎能不为之伤感!“夏天过去……(学生诵读)”

  师:唉!童年一去不还了!就在这叹息声中我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驼铃声,时光虽然逝去,可是故乡依旧在,那是一份绵长的思念啊!“夏天过去……(学生诵读)”

  师: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生:不是。

  师: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意象。(出示图片配音乐)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她思念着儿时的玩伴——妞儿,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师:就这样“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请同学们也动情地读一读。

  生:“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必做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写一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选做作业:

  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骆铃

  想剪驼毛

  问去处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评课稿07-30

冬阳童年骆驼队读后感01-10

赵州桥教学实录08-11

卖炭翁的教学实录03-29

杞人忧天教学实录08-04

英语教学实录03-21

名师《天窗》教学实录02-18

窦桂梅猫教学实录02-23

关于长城教学实录05-09

《牲畜林》教学实录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