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3 22:05:3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实录

  生: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p>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p>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让我们到一篇课文中一起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生: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p>

  师:噢,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

  生: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师:噢,你有一双明锐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生:“或”是“有的”的意思。

  师:课文同学们读熟了吗?下面我来请同学读课文,谁来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读这个词语——游历,谁能给它找出一个近义词?

  生:游览。

  师:课文为什么不说司马迁四处游览,而要说四处游历呢?

  生:“游览”是玩、观光;“游历”不仅去观光,还要学习一些东西。

  师:你真了不起!你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司马迁二十岁开始四处游历,他不仅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每到一处还要考证历史资料,访问老人。这次游历,为司马迁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谁来读第二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读这个词语——嘱托。“嘱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嘱咐。

  师: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生:(没有人回答)

  师:父亲的“嘱托”是什么?谁来读读父亲的嘱托。

  生:“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感叹号没有读出来!谁再来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课文为什么不用“嘱咐”,而用“嘱托”?

  生:“嘱托”比“嘱咐”要重一些,因为这是父亲临终时候的遗言。

  师:说得好。这是父亲交给司马迁的重任,父亲未竟的心愿要靠司马迁去完成,所以要用“嘱托”。同学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作者用词是很有讲究的。

  师:谁来读第三小节。

  生:读第三小节。

  师:看看插图,司马迁怎么在竹简上写《史记》?

  生: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

  师:知道纸是谁发明的吗?

  生:蔡伦。

  师:对!东汉时期的蔡伦,司马迁是西汉人,那时侯纸还没有发明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司马迁的名言。

  生:齐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话的呢?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读第三段课文。

  生:读第三小节。

  师: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

  生:突如其来的大祸。

  师:司马迁的“飞来横祸”是什么灾难?书上怎么写的?

  生: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是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查阅了有关史料,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师: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活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偷生吗?”你认为司马迁是苟且偷生吗?

  生:不是。司马迁就这样死了可能得到个好名声,但这名声能和《史记》相提并论吗?

  生:不是。如果司马迁就这样死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

  生:司马迁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史记》,他是为了造福后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

  师:“是的。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读这段话,齐读这段话。

  师:范读这段话,学生再齐读这段话。

  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可是《史记》怎么办呢?再读。

  生: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师:司马迁是这样想的,他是怎样做的呢?

  生:“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请男女同学分读司马迁的想法与做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生字表,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难写?

  师:指导写“啸”、“狱”。

  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为将军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啊!司马迁真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是《史记》怎么办呢?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原因促使司马迁活了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第二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想想看,还有什么原因使司马迁活了下来?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父亲临终前是怎样嘱托的?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

  父亲的嘱托,司马迁牢记心头。再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如含垢,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洋洋52万字。(老师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记载了了,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

  生:屈原写的。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生:齐读鲁迅的评价。

  师: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属上你的大名。(音乐响起,学生写感受,大约4分钟。)

  师: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的感受。

  生:你的《史记》是辉煌的,是沉重的。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徐柯)

  生:屈原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部辉煌巨著——《史记》。(华瑾)

  生:牛顿填补了力学的空白,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陈景润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你,司马迁让我们读到了“无韵之离骚”——《史记》。(王昕彤)

  生:《史记》便是司马迁,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千古之奇才。《史记》是司马迁人格的精髓,是一部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王诚盈)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这部著作的辉煌,还应看见的是这成功的背后,一段辛酸的路程,一个忍辱负重的人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攀登着……(程广大)

  师:精彩!掌声!请你再读一遍。(该生又读了一遍)

  师:老师也写了一句感受,请大家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诸向阳

  师:这是我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谁能联系司马迁的故事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正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遭受了不白之冤的厄运,所以才诞生了《史记》这样的奇迹。

  师:你还知道哪些奇迹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生:海伦凯勒是个全聋、全哑、全盲的人,他却成了全世界著名的作家。

  师:是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生:史铁生是个双腿瘫痪的人,他却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生: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在他万分失意的时候,却写出了《枫桥夜泊》这样的千古名作。

  师:是啊!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师:有许多奇迹都诞生在厄运之中。司马迁在一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牵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屏幕出示)

  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成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迫迁居到四川,《吕览》这部书才得以传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了《说难》《孤愤》。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写的。

  师: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遭受磨难中诞生了奇迹。请大家一起读读司马迁的话。

  生:齐读司马迁的话。

  师: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怎样的人面临厄运才能诞生奇迹?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写出了辉煌巨著,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生:发愤

  师:为什么用“愤怒”的“愤”而不用“奋斗”的“奋”?

  生:因为这里面饱含了司马迁的满腔悲愤。

  生:司马迁化悲愤为力量,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要写完《史记》。

  师:司马迁写出辉煌巨著《史记》,当然与他的“发愤”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以为还有原因使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请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生:他从小立志写史书。

  生:他受到父亲的熏陶,有很好的家学渊源。

  生: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四处漫游。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是的。这些都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史记》的原因。《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大屏幕出示)

  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我这里有一套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同学们阅读。(推荐学生版《史记》)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7-07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8-1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06-03

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典故06-2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11-22

有关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典故06-29

司马迁写史记读书心得03-07

赵州桥教学实录08-11

卖炭翁的教学实录03-29

杞人忧天教学实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