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03 12:36:48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隆中对教学后记

  引导语:《隆中对》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这篇对策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对教学后记,欢迎各位阅读与借鉴。

隆中对教学后记

  隆中对教学后记【1】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激趣导入 ” 部分 “ 三国地图 ” ,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角色演读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我评‘对策’ ” 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讨论阅读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

  隆中对教学后记【2】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以活动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读中品,在评中发展自己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其次,我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

  再次,我针对学习重难点,找到局部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或齐读,或默读,将生字词意义,疑难语句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可见,用朗读来促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最后,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的功绩,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

  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边读边记,获取阅读文本的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然后把阅读所得在全班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中内容,结构等前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尤其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隆中对教学后记【3】

  《隆中对》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可是课文长,难度大,重点多。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避免这个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问题——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隆中对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隆中对》教学设计04-01

雾凇教学后记07-03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09-27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后记10-13

司马光教学后记03-22

《隆中对》教学设计(通用12篇)06-01

隆中对翻译07-03

隆中对译文07-03

落花生语文教学后记07-04

隆中对练习题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