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03 11:50:4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后记三篇

  导语: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后记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后记三篇

  第一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中,作者不仅叙述了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且还表达了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和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的独特感受。

  毫无疑问,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篇散文所描写的生活与今日学生的生活相比有着巨大的距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体会作者对“第一本书”所怀有的特殊感情?”成了我备课时的重点。经过多次阅读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目标整体感知,主要是阅读、复述,其目的是为突破预设的第二个目标作铺垫。课堂教学进入第二个目标后,我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围绕牛汉的‘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深埋心底的情愫。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_____________的书’的形式来概括自己对文中‘第一本书’含义的理解。”于是,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我巡视指导。这时,课堂气氛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几分钟后,我指名几个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的理解,这几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①裁成两半的书、②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③“我”的第一本国语书、④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我再作启发引导:“刚刚黑板上写的这些都没有错,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一辈子忘不了这本书,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学生继续讨论,然后举手回答:①难忘的书、②独一无二、③意义重大的书、④一生中最珍贵的书、⑤给了我教育的书、⑥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⑦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我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发言的情况:

  ①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②用父爱装订的书、③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④打开人生起点的书、⑤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⑥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⑦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这时,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着心灵的碰撞!我趁势作了如下的小结: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起点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学要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然后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

  第二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后反思

  3月7日,我在初二语文组内上了一节公开课《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课文回顾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童年的读书生活经历,叙述了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其中承载着作者的父子情、同窗情和苦难生活中的人与狗的情趣。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八下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从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入手(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确立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二是合作探究,品味情感;三是互动交流,探求主旨。

  和以往相比,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破:一是找到统领全篇的总领句,即“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用这句话中的三个关键词“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让学生提问,引发三个主问题,形成一条教学线索,使本节课形成有机的整体,避免了教学的杂乱;二是落实了品读,在理解课文中的父子之情时,采用品读的方式进入,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入手,理解父子之情,在品中读,在读中品,避免概念式的注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三是课件制作,能够配合教学进程,尽量简约明了,避免了繁琐。

  本节公开课后,经过本组老师的指导评点,我感觉需要在以下几个地方加以改进:一是时间安排上前紧后松,导致学生合作探究过程有些仓促,最后对课文主旨理解一带而过,做得不够精致。究其原因,是我在“整体感知文意”时纠缠过多,教师语言不够简练,讲解偏多;二是“品味情感”落实得不细腻,学生展示交流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展示、感悟、发现,我可能是怕完成不了任务,赶着学生走,导致品味的时间偏少,引导的不够,学生读文本较少;三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大支柱就是要落实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为个人“争分”,为小组“争光”,本节课,我忽视了评价的引导作用,导致课堂气氛有些低沉。

  反思是为了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不足,着重在研究学生,加强小组建设和提升教学语言方面下功夫,争取做得更好。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概括文本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领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雾凇教学后记07-03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09-27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06-12

《我第一本书》教学设计05-16

司马光教学后记03-22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后记10-13

《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07-04

《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实录范文07-04

我的第一本书作文03-09

落花生语文教学后记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