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2-07-02 20:58:07 心理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标、实施举措、实施成效等方面简要梳理和总结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并对导师制的改进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拔尖创新人才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标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制定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及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本科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1]。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以下三类,一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二是培养心理咨询与治疗、组织管理等应用心理学人才,三是培养不同心理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后备人才。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多层次多种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实行分层分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率先在全校范圍内实现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进一步提升心理学专业建设水平。

  2012年学院拟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从导师制的建设目标、实施范围、导师的任职资格及聘任程序、工作重点、日常管理工作、工作量计算、学生职责与学分计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落实。将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成为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培养心理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举措

  学院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目标,对一年级本科生实行“集体导师制”,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主,通过新生研讨课、专业引导讲座等形式进行指导;对二、三、四年级本科生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位导师每届负责指导3名左右的本科生,以培养学生专业研究、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对大二学生系统介绍心理学院各研究方向,结合专业见习,引导学生走近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对大二学生系统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研究实施、考研指导,以及心理名师、实践专家的经验分享等,引导学生自主科研与实践;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考研指导、求职面试技能培训等,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好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工作。

  1.开设新生研讨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研究型学习,掌握通识性的科学研究方法论;领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专业认知;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角色转换;帮助学生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熟悉资料的搜集、解读、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所学专业概貌,了解学院现有教学研究方向及团队,引导学生认识专业,领悟专业学习,促进专业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学院各项本科人才培养举措,如实验实践教学、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本科生交换项目等,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专业学习与大学学习生活,尽快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尽快确立大学学习的目标和未来职业理想。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班级设置上,根据学生意愿及人才培养目标,将新生分为3个班级,分别由3位资深教授来担任新生研讨课的班级导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专业的学习与生活。

  2.开放导师小组例会,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通过“爱上心理学”、“心理名师讲坛”、“心理名师/实践专家‘请进来’”等讲座系统介绍各研究方向及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对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兴趣。每学期对本科生开放导师组例会,各导师借助指导研究生之际,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向本科生开放,可适当邀请符合条件的本科生观摩并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指导本科生积极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以及相应的探索性研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创新性,引导和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对于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可在进入大三的同时申请科研实习,科研实习指导教师即为本科生导师。参与科研实习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科研实习方案的要求来执行并考核,学生必须有不少于160小时的科研实习工作量及相应的科研实习成果,可以是研究综述、调研报告、问卷调查或实验研究等研究报告和科研论文,要求达到期刊投稿的规范要求。导师在三年级科研创新与探索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跟进并指导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力争学生能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协调好与考研择业的关系及时间分配,保障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以上举措,实现对学生从课题参与、选题、文献分析、研究设计、实验与数据搜集、数据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的完整科研过程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形成“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一体化、梯队化研究小组,吸引优秀本科生留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3.实践专家“请进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定期聘请资深国内外高校心理学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临床精神科医师、企业高管等走进学院开展授课、讲座、交流等活动,同时开展“走出去”社会实践活动,实行专业教师和实践专家的双导师制,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医院、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见习、实习,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起到课程教学向实践教学、专业见习向专业实习过渡的桥梁作用,实现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的一体化连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自2012年开始,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参与导师课题组研究的比率逐年增加,大三以上的学生基本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科研和兴趣方向。利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实验室”、“眼动实验室”、国家级与省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实验平台,完善本科生从担任实验被试、主试助手、主试、科研项目参与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者等进行科研实验训练的流程,以使导师制与学院实验实践教学设计流程、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流程相结合。通过导师制实现专业见习(开放课题组、观摩)、专业实习、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入学一体化的心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心理学院储备和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提供平台。学院的学生已经得到中科院、北大、北师大等院校同行以及实践部门的好评。

  四、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实现师生匹配。在导师制的具体施行过程中,学院会向学生提供学院老师的电子版简介,包含研究领域、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仅通过以上信息不能直观快速的了解老师,在选择导师上,大多集中选择知名导师和为本科生上课的老师,还出现有的老师没有学生报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布置“文化墙”,配有教师照片、个人简介等各方面信息[2];邀请各导师所带的学生来介绍导师组情况;提前进组旁听例会等,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直观快速的了解导师研究领域和个人风格,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方向。

  2.加强导师制施行过程中学院的指导、督促与管理。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总结交流与表彰,不断完善导师制等各项本科教学工作。督促学生完成《本科生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用)》,作为对导师计算教学工作量的参考。每年根据本科生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评奖,对导师制工作特别突出的教师授予“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等。评奖依据:所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获得省级以上竞赛或奖励;所指导的学生成功考上研究生人数;所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特别是CSSCI期刊发表论文等。

  3.进一步拓宽校外导师队伍,构建“双师型”长效机制。构建“双师型”团队,在实习实践基地选聘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建立基地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地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选派本院青年教师到基地进行短期挂职或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制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建设相关课程、参与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产学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2]刘儒德,唐澈.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1,(6):106-110.

【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全国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论文07-04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7-04

电力农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探索论文07-04

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环境科学教学研究论文07-03

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措施论文07-04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07-04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论文07-03

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论文07-04

大学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7-04

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