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

时间:2022-11-25 12:37:18 羡仪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锻炼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供大家参考。

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

  阅读教学理念一

  一、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去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和美的享受。学生应该主动地读书、自觉地读书,该读出画面的时候读出画面,该读出感情的时候读出感情,该读出见解的时候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的时候读出方法。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以课文《西门豹》为例,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西门豹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在教学时,老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反复品读西门豹说的每一句话,体会西门豹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和节奏,还有他没有说出来的话中之话。如西门豹对巫婆的话,节奏比较缓慢,语气既不容反驳,又非常客气。相反的,他为了要保护姑娘,使用“不行、不漂亮、不满意”三个“不”字,铿锵有力。而后文中,他又用一个“麻烦”,让巫婆给河伯送信,语气顿时有礼貌多了。在课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扮演,积极思考,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细致的差别和深意,而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知识,学习知识。

  二、小学阅读教学必须珍惜学生感悟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第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由老师代为分析,代为体验,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由学生自己来进行。

  第二,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第三,真实感悟在课堂的表现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以此来激发学生彰显个性,把阅读的过程当成自己人生体验的过程。

  三、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己任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方法的指导。语言教学,讲究的是厚积薄发,促进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以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蝌蚪”是生字,“妈妈”有轻声,断句为“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学生大都能注意到,并能读正确。但重点不仅是读对,更是读好。在朗读中,谁重读?谁轻读呢?尽管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初知了课文大意,但一时也会把握不准。不妨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培养学生对句子语感的把握:

  师:是谁找妈妈呀?

  生:小蝌蚪。

  师:应该怎样读?

  生: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师:小蝌蚪干什么?

  生: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师:小蝌蚪找谁?

  生: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三种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对文本的三种理解,表现了三个重心。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才能理解不同的重读会导致信息传递感的不同。这就是在语感培养的实践中,从语言技巧向语言能力的转变。

  四、小学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课外部分

  课内课外,是学习的两个部分,所谓重视课外,是指重视课内外沟通。

  一是加强课内外联系。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限制在教科书内。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在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二是加强校内外沟通。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丰富见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三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材料必然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的知识,也包含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因素,这使得阅读教学和品德课、生活课和科学课等其它课程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阅读教学要主动与其他学科加强联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阅读教学理念二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

  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

  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

  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

  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七、重辩论。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

  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如一教师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

  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八、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

  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

  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