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参考

时间:2020-12-26 15:41:34 语文 我要投稿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参考

  一、对话导入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参考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我们认识一下好吗?

  生:好!

  师:我想知道,你们来自哪所学校?

  (生作答)

  师:我还想知道,你的尊姓大名?

  (生作答)

  师:我更希望了解,你们一家人的业余生活。

  (生作答)

  师:你们的家庭生活丰富多彩。

  闲暇散步,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项内容。能说说你和家人散步的经历与感受吗?

  (生说经历与感受)

  师:聆听了你们家的散步,分享了你们家的温馨与幸福,真美好!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作家莫怀

  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悟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亲情。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过渡]1985年的初春,南方的原野,作者全家三辈四口人在散步,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后来,作家在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柯尔特先生赞赏,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一个在发达国度的人,为什么对“敬老爱幼”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却如获至宝、津津乐道?这使作者莫怀戚感慨不已,欲罢不能,于是《散步》便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让我们亲近《散步》这篇美文,体会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1.练习读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轻声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语。)

  (生朗读课文)

  2.检查指导。

  (1)听写词语。

  各得其所、水波粼粼、嫩芽、信服

  (2)读通课文。

  师:全文共8节,每个同学都拥有相同的读书机会,抓住机会很重要,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师:珍惜读书的机会,争取主动读书,大胆站起来,精神可嘉!每人读一节。从课文的题目开始——

  生:散步。

  师:散步的时候,身体是——

  生:放松的。

  师:心情是——

  生:愉快的。

  师:读书的基调,就是——

  生:轻松、愉快!

  师:找到了读书的感觉,酝酿一下感情,可以开始了吗?

  (生读课文)

  3.概括内容。

  师:通过练习,同学们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够读得让人身临其境。掌声鼓励自己,肯定自己。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家三口在公园散步的情景。

  生:不是。

  师:那是——

  生:初春的一天,母亲、妻子、儿子和我,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师:读得真仔细,说得很详细。原来,我说错了。老师记性不太好,长了记不住,只能记住一句话,难为同学们了,想办法让我记住,好吗?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概括的好。哎,这句话好像很眼熟啊,在哪儿见过?

  生:课文开头的句子。

  师:哦,一起读一读!

  三、熟读感悟

  (—)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句话,读起来,怎么有点别扭。你们看,这样写――“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行不行?

  生:这样写当然可以。

  师:那为什么非要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这样既交代了“我们在田野散步”,又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师:听你一说,我很受启发。如杲你是摄影师,让你拍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镜头,你先拍摄一个远镜头是——

  生: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黑点在移动。

  师:接着镜头慢慢拉近,再来四个特写镜头,分别是——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看来,会读书,也会摄影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真有意思,能使人想到这样一组镜头:先是一个整体的远镜头———望无际的回野上,隐隐约约有四个人在散步,接着镜头由远拉近,来个特写——突出了散步的四个人。

  再读读这一句,想象画面的流动,体会“冒号”的灵动:突出、强调。

  生: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二)

  师:瞧,这一家子!三代,四口,两对母子。多么可爱!

  我们先来欣赏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

  师: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喜欢这个小孩子的——

  生:天真、可爱!

  生:聪明、伶俐!

  师:表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师:对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讲,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孩子出言不凡、语惊四座,小孩子的奶奶,会这样夸他——

  生:我的乖乖!(笑)

  师:孩子的妈妈,会说—— -

  生:宝贝,真能!

  师:孩子的爸爸,会说——

  生:了不起的发现!

  师: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板书:聪明可爱)

  师:对孩子的最大的赏识,最大肯定,莫过于把他当时说的话,活灵活现地“克隆”一遍。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猛然间发现“规律”的喜悦与激动。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聪明、活泼。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读出了小家伙的童真、童趣。

  (三)

  师:喜欢课文中“妻子”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听从丈夫,夫唱妇随!

  师:表现在——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言下之意是,妻子在家里,――

  生:不一定听我的。

  师:妻子为什么在外总是听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丈夫,给他个——

  生:面子。

  师:在家里,就不同了,遇事大家商议,谁说的对听谁的,这就是内外——

  生:有别!

  师:课文中是在怎样描写这位妻子的?

  生:“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没说一句话,做了四个动作——“听、蹲、背、走”,你对这位妻子有何评价? 生:文中的她是个一言未发,默默去做的贤妻良母!

  (板书:贤妻良母)

  (四)

  师:我们再来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喜欢母亲的举手?

  (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按先后顺序,把写母亲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生:“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个现场表演,我扮演母亲,你扮演儿子。你来说服我到外面散步,好吗? 生:(扮儿子)妈妈,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外面春光明媚,我们一家人到外面散散步吧! 师:(扮母亲)儿子,妈妈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了,再说,妈妈身体不好,哮喘,走远一点,就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看,还是你们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吧。

  生:(扮儿子)妈!您都一冬天没出来了,春天的空气新鲜,到外面透透气,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好。

  师:(扮母亲)儿子的一片孝心,妈妈晓得。我准备准备。

  生:(扮儿子)春寒料峭,还是有些寒意,穿上外套,以免着凉。

  师:(扮母亲)好,好,好,儿子的心真细!我这就去取外套。

  师: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课文中有句说得好——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小时候,孩子听母亲的话;长大了,母亲听孩子的话。话,是心声,是母子相互信赖的心声。

  师:还有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请你读一下。

  生: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母亲对我说。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生: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这就是对孙子的——

  生:疼爱。

  师:疼孙子,爱儿子!这种疼爱之情,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里“摸摸”的动作,“还是走小路吧”的语言都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师:“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眺望的地方,正是孙子向往的路径。可见,小路有美景。

  但是,在抵达美景的小路上,想心也潜在着路障,母亲是过来人,她具有前瞻的眼光,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师: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生读语段)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读出爱抚的动作。 (生再读语段)

  师:用心“摸摸”,轻轻地,慢慢地,柔柔地“摸摸”,从心里读出来

  (生读语段)

  师:把“摸摸”读到自己的手上来

  (生读语段)

  师:把“摸摸”从自己的手上,转移到孙儿的“小脑瓜”上来·

  (生读语段)

  师:“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师:你体会得很到位。读读!

  (生读)

  师:读出母亲的眺望——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读出菜花的色彩——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师:读出桑树的姿态——

  生:“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读出鱼塘水面的动感与光感——

  生: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通过读,把眺望的视线由近处推向远方,推向目之所及的远方——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注意,扣住“望去”,视觉开始出发,经过“菜花、桑树”,抵达小路尽头的 “鱼塘”,逐渐把视线拉远,拉到极限——

  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母亲看得远啊!既看到了美景,也预料到了路障,于是,母亲对我说——

  生:“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师:母亲是早有预料的,不用惊慌,再读。

  (生再读)

  师: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师范读课文)

  师:多么慈祥的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板书:疼爱孙子)

  (五)

  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生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生:他很孝敬母亲。

  师:哪里看得出来?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

  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师: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

  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是埋怨春天——

  生:埋怨春天来得太晚了。

  师:这里用了两个“太迟”,是不是重复了?

  生:不是重复,是强调春天来得太迟了。

  师:埋怨春天来得“太迟了”,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

  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师:听我读——“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不是“度”。

  师:听得真仔细,我改正——“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熬”与“度”,不一样吗?

  生:“熬”字,可以想见母亲挺过严冬十分艰难;“度”则显平淡。

  生:从“熬”字,可见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若换成了“度”,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生:“熬”,是熬煎,是难过,是痛苦,是不容易;而“度”,比较中性,日子好过、歹过,都可以用“度”。

  师:说得好!

  生命多么脆弱!严冬,对于身体羸弱的老年人,就是一个坎儿啊!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怎能不盼望春天,盼望春天带来新的生机,“春天总算来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一- 生:“这南方初春的回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多美的春天!多美的语句!请你读一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想象“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色彩,那是新生命的诞生,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是新生命的希望。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体会新绿的“随意”,那是新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铺着。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感受新绿的“浓淡”,最是一年春好时,浓妆淡抹总相宜。再读——

  生:“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师:地上,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呢?接着读——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一个个嫩芽密布枝头,读出嫩芽的急不可耐——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想象那刚刚抽出的嫩芽。读出“二月初惊见嫩芽”的惊喜一-

  生: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师:再看那水里一-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起着水泡”的动态——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咕咕地的声音——

  生: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读出听到与看到“咕咕地起着水泡”时的自在和愉快!

  生: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师:这段话写得真美!田野铺着新绿,枝头抽着嫩芽,水中冒着气泡,生命在复苏,生命在胎动,生命在勃发。

  生命真美啊!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营养我们的心。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回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否熬过去,还是个未知数啊!

  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这个愿望还能留到明年春天兑现吗?

  【幻灯】

  毕淑敏说——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茬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诈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全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勺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师: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决定——

  生:“走大路”。

  师:读出这种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师:读出这种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师:读出这种委屈儿子,孝敬母亲的当机立断!

  (生读语段)

  (板书:孝敬母亲)

  师:“我”孝敬母亲,断然决定“走大路”;妻子夫唱妇随;母亲疼爱孙子,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六)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

  生: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

  生:母亲。

  师:“她背上的”是——

  生: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

  生:母亲加儿子。

  师:母亲加儿子,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花一天国,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

  生: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

  生:延续。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生:整个世界。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再读最后一节——

  生:“我们在阳光下, 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上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生:背(爱、家、和、美、心、亲、加)。

  师:两个字呢?

  生:母子(春晖、示范、延续、早春、背负、责任、生命、中年、血脉、温馨、和谐、亲情、人性)。

  师:三个宇呢?

  生:寸草心(三春晖、一家亲、母与子、母子情、天地人、老中幼、人性美、背世界)。 师:四个字呢?

  生:尊老爱幼(整个世界、其乐融融、爱的延续、责无旁贷、人到中年、继往开来、和和美美、一路走好、春天来了、传统美德)。

  师:五个字呢?

  生:瞧这一家子(成熟的生命、生命的过程、三辈四口人、最美的风景、春天的故事、家和万事兴、文化的精髓、人间第一情、沉重的责任)。

  师:六个字呢?

  生:上有老下有小(背小的背老的,幼小成熟衰老)。

  师:请把你们的“命名”写到黑板上。

  (生上讲台写“命名”)

  师:(语言渲染)

  瞧这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

  再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生:(齐读)“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

  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参考】相关文章:

《散步》课后反思11-12

“能源家族”教学实录11-26

《妙妙花店》实录分析09-14

元日教学实录范文10-04

人生课堂实录10-01

《人生》课堂实录10-01

散步评课稿11-05

中学课文《穷人》教学实录10-22

“机械效率”教学实录12-06

散步优秀教案设计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