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华烟云》读后感

时间:2022-07-10 03:20: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京华烟云》读后感

  导语:《京华烟云》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出版此书,在欧美引起轰动。

浅谈《京华烟云》读后感

  【浅谈《京华烟云》读后感1】

  看京华烟云的时候,脑子里冒出两部作品。

  一个当然是红楼梦了。林语堂自己的初衷都是想写一部类似红楼梦的书。不过在我而言,两者更接近的是我的阅读经历。小时候舅舅借给我红楼梦看,我是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看了几段就看不下去了,一部上中下三本的书,上就看了不知道多少回。但是,不知道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突然一根筋就别过来了。一看起来爱不释手,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吃饭后,然后在饭厅里的某个凳子上急着看书的场景。当然一气呵成了,这么看完了我的第一遍红楼梦。京华烟云也是非常类似的过程,第一次看,当然没有红那么小了,不过也是很多年前了,看了一小段便毫无味道,后来是不是又翻了几次我也忘了。因为这次没有舅舅在旁强烈推荐,所以一放就n年了。直到今年春节前,去图书馆找几本书过年的时候看,不知怎么地就走到这本书前面,想了一下就顺手捞回来了。没想到这次筋也别过来了。就这么一气呵成看完了。

  就书的内容而言,我不禁深深感叹,居然有这么一个人,用这么深切的感情来写旧式中国的家庭社会伦理和生活方式,写的很美。我向来对所谓“吃人的礼教”的说法是有一点警惕的,但是警惕也仅仅停留对其所谓的糟糕程度,要说到那种方式的美,确实也完全没有感觉。究其原因,其实我真的没有机会接触到那个时候的生活伦理和方式,家长制,旧式婚姻,女性的个性,裹小脚,纳妾,等等等等。电视剧不谈了,要不丑化的厉害,要不美化的不真实。书也是没有碰到一本,用那时人的心态来写那时人怎么过,怎么爱,怎么吵,怎么享乐的,而林语堂就是这么写这本书的,而且由于与西方伦理的碰撞,以及中国的势弱,更有一种凄凉的体会来写旧时的美,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京华烟云的价值真是不得了。

  这里就要引出我说的.另一个作品来了。那就是唐顿庄园。看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这简直就是一部唐顿庄园嘛,或者说,唐顿庄园简直就是一部京华烟云嘛!为什么这么说?红楼梦虽然也写生活方式,但是毕竟距离比较远,对人的触动比较少,你要调动很大的想象力,才能体会林黛玉在贾府那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情,当然更谈不上感受到贾府生活的美。而京华和唐顿则都是非常近代的了,几乎就是现代生活的上一代版本,而且现代生活的很多方面还有其遗留作用,人们的记忆中也没有忘记。所以读起来就会有更多切身的体会。而且能检视自己现在的生活。

  当然这两部作品也是不同命的,唐顿利用了电视技术,影响力自然大出许多。而且英伦的生活方式现在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魅力,相比中国旧式的生活方式可能就只能呆在书架上了。

  虽然从我看来,京华中的生活方式有更大的魅力!

  随便写几个感受吧。

  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之前对旧式家庭社会伦理和方式是感觉到不可理喻的,没有温情的,木讷死板的。而京华中的世界则是顺其自然的,温情存在于含蓄中而更显温情的,细腻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中的美,都领会了使其美的奥秘,当然更欣欣然的享受其中。

  纳妾居然有这样的justification。妻子想有一个得力的帮手来管理家庭和协助丈夫,妾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地位,而这一切与女子受到的教育甚至裹脚都是分不开的。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和得体。

  这种体系下的女子被写得多么美,曼娘,木兰,莫愁。每一个都是得体,恰当。不会过,也不会钝。甚至木兰的做法让我大吃一惊,从小就知道自己女人的角色,以及欣然接受洗衣做饭做女红的训练;在被卖又遇到曾家时惊恐喜悦之下但又极适当的掌握着礼节和风度;与老一辈的生活有如此的乐趣,一碗花生羹表示,谁说生活没有乐趣惊喜,顺便问一下,什么是代沟?她是有个性,但是与女子礼教毫不冲突,以至于很容易的说服自己放弃爱情而接受父母指派婚姻;订婚之后的谨慎和结婚之后的理家;而对待小三那一节真是让人又惊又喜。一切都那么自然,得体。莫愁对立夫的,已经不是照顾了,而是mentor了。女子不再是一个社会装饰品,或者说她们的智慧掩盖在一个社会装饰品的外表之下,而他们清楚的知道这一切,并且乐此不疲。

  社会不同的阶层也是自然流动,富裕的姚家居然为与贫穷的孔立夫攀亲而喜,是因为他的品格和才气。立夫为环儿选择更贫穷的陈三因为他是一个孝子。富人就是有钱,毫不避讳也尽享其中。中国虽然早已没了世代为富的贵族,但是社会的伦理,让每个人的尊严都在。

  当然,无论是京华还是唐顿都是挑选好的主人公来描述当时的生活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两者的描写是否就是当时的社会呢?这样的美的生活究竟是美在那一家人还是美在社会呢?

  从林语堂的立意来看,他是要描写整个社会的,所以不能仅仅找出一个顶好的特例来写。或者说在他的心中,旧时中国就是姚家,曽家这个样子的。在没看到别的评论之前,我想,或者我希望,先信他。

  【浅谈《京华烟云》读后感2】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写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特别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文明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起,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非常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爱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后来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待着当抗战胜利后,可以迎来新的天地。


【浅谈《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文章:

京华烟云读后感01-16

《京华烟云》读后感01-30

读《京华烟云》有感12-12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08-10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08-01

《京华烟云》读后感12篇03-16

读《京华烟云》有感6篇12-12

读《京华烟云》有感(6篇)12-12

浅谈教育作文07-25

浅谈RNA的生物合成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