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20:13:4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

  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 范例1

  共1课时

  赤壁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名篇佳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2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名篇佳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难点:走进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情感。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赤壁》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唐代才子众多,如繁星满天,但在风流倜傥方面,有一个人可谓是先知先觉,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月二月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诗句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他,就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现在,我们学习他著名的咏史之作——《赤壁》。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有经邦济世的抱负。他擅长诗、赋和古文,以诗最为杰出,有《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传世。

  (三)、背景简介

  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时(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职),他常至江边游览。当地人把赤鼻矶(jī)说成赤壁,杜牧因此误以为是火烧赤壁的赤壁。当他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时,思绪也随着奔腾的江水驰向历史的长河,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不禁感慨良多,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诗以地名为题,是怀古咏史之作。

  (四)、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cháo)。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五)、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②销:锈蚀。

  ③前朝:以前的时代。

  ④东风:借代手法,代指“火烧赤壁”这件事。“周郎”指周瑜。

  ⑤不与:若不与。

  ⑥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于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因楼顶饰以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享乐之处,其美姬皆在其中。

  ⑦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皆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译文参考: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六)、熟读全文,整体感知。

  (七)、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八)、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赤壁

  杜牧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赤壁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赤壁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赤壁》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唐代才子众多,如繁星满天,但在风流倜傥方面,有一个人可谓是先知先觉,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月二月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诗句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他,就是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现在,我们学习他著名的咏史之作——《赤壁》。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有经邦济世的抱负。他擅长诗、赋和古文,以诗最为杰出,有《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传世。

  (三)、背景简介

  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时(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职),他常至江边游览。当地人把赤鼻矶(jī)说成赤壁,杜牧因此误以为是火烧赤壁的赤壁。当他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时,思绪也随着奔腾的江水驰向历史的长河,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不禁感慨良多,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诗以地名为题,是怀古咏史之作。

  (四)、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cháo)。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五)、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②销:锈蚀。

  ③前朝:以前的时代。

  ④东风:借代手法,代指“火烧赤壁”这件事。“周郎”指周瑜。

  ⑤不与:若不与。

  ⑥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于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因楼顶饰以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享乐之处,其美姬皆在其中。

  ⑦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皆国色。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译文参考: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六)、熟读全文,整体感知。

  (七)、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八)、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赤壁

  杜牧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 范例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过程与方法: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

  2学情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3重点难点

  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感慨和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情词意入课来

  苏轼是一个闲逸雅士,是一个豪放赤子,更是一个旷古奇才,苏轼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当我们在人间芳菲的四月天,驻足杭州西子湖畔,便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庐山登高远眺时,便会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面对着不尽的长江,不由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每当中秋佳节,望着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不由浮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到热血报国,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一生是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但在这样的辉煌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变故打击。苏轼在这样的逆境中是怎样的心态,他是如何在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今天,让我们跟随《念奴娇·赤壁怀古》,去感受苏轼在他人生的失意,人生绝境中,迸发出生命的绝响。

  活动2【讲授】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

  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出示黄州图片)

  苏轼来到黄州,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诗案中度尽生死之劫,是一个未带枷锁的囚徒,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写:“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我们将从词作中寻找答案。

  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探讨一: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

  大江 浪 故垒 乱石 惊涛——雄浑  开阔  波澜壮阔  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三: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

  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四: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五: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安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活动3【作业】感悟

  人生路上有坎坷,正因如此,人才变得坚强起来。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得进来,人生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暴风雨中跳舞。

  如果你的生活已处于低谷,那就大胆走吧,因为你怎样都是在向上。

  不要为挫折就去遮住自己的视线,因为我们还有更大的世界。好事坏事,终归往事。只要我们有一颗阳光澄净的心,春暖花开就在眼前。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大彻大悟,超凡脱俗的味道。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周瑜是辉煌的一生,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是失意的一生,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这所有的一切,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所有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够拿得起,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的一杯酒去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是苏轼达观的态度,   但苏轼却将这些幻化成为苏轼的失意人生。

【赤壁优秀优秀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颐和园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风筝》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阳光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给予是快乐的》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秋天的图画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菜园里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麋鹿》课堂优秀教学实录07-03

《赤壁之战》课堂教学实录07-04

《从现在开始》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大自然的语言》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