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时间:2020-12-23 14:44:13 语文 我要投稿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导语:老人经历了这一生的风风雨雨,可却从未经历过战火的硝烟了。老人是迷茫的,可以在清净温暖的家庭中度过最后的晚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负责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教师: 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

  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

  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其实,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学生:‘他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说了’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学生:‘那是他的故乡,微笑’

  学生:‘仅有的幸运’还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

  学生:‘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教师称赞:很有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8、教师: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美,小说虽是悲剧,但是表现了人性的美。

  学生:深,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是感觉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学生:小,别的写战争的都是大手笔大场面,战争电影都是大投入巨资打造,而这个小说都是小角度小片段,还有小人物。

  学生: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我说是‘妙’。

  学生:真,写的情感很真实。

  教师:那为了表现真,作者还有其他什么手段?

  学生:文中的“我“的出现,就使得作品很真实很亲切。

  教师:‘我’是谁呢?

  学生:战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师:如果换成第三人称,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这样置身于小说中来得真实。

  教师:大家的看法其实都在证实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设计说明: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桥边的老人读后感】

  第一次读桥边的老人只是看到了战争,却不知道它是怎样去描绘战争的场面。

  第二次读桥边的老人,看到的是一个受到战争残害的老人,年近花甲,却要因为战争奔波,他能去哪儿呢?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样的文章会不会有所欠缺。在这里不得不赞扬海明威冰山一角的写作手法,不需要战争激烈的萧杀声,不需要漫天的硝烟,不需要。只要一点“衣服上尽是尘土”,只要一点“灰蒙蒙的天气”。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的抨击,不仅仅是对老人的同情,还有战争对人性的侵害。

  故土,人精神寄托的地方,如今却受到战争的侵略,曾经的一片净土啊!如今又该到哪里去找寻呢?

  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故土是人间的天堂。对故土的留恋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思乡也是最常见,人心最脆弱的一部分,而如今,却因为战争。说来,战争是没有对错的,看看那些出征的士兵背井离乡,拿到他们就没有对故土的依恋吗?拿到他们一生出来就会杀杀杀吗?

  从而升华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生命是不朽的主题,是最崇高,只有从一个个生命开始,才会有今天的家园。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能源家族”教学实录11-26

元日教学实录范文10-04

爸爸的菜园教学实录范文10-03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范文09-25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实录11-03

中学课文《穷人》教学实录10-22

“机械效率”教学实录12-06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09-17

悯农二教学实录范文10-04

小抄写员的教学实录范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