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20:19:2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

  引导语: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而开展完网《夜归鹿门歌》课堂教学后,相关的《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

  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何人,令李白如此景仰?

  生(齐):孟浩然。

  师:又是何种风流,令李白爱慕不已?今天我们就走进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去感悟斯人的高风余韵。

  我们认识孟浩然可能从他那首简单的《春晓》开始,而诗人的一生也显得那么简单。正如李白所言,他是“红颜弃轩冕”,早年一直隐居于家乡。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试,本想一鸣惊人,不料却名落孙山。他漫游几年后返乡,从此“白首卧松云”。他经历简单,但在诗坛上的地位很高,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古体诗,请大家结合注释自由吟读这首诗歌。

  生:(自由吟读)

  师:我们读一首诗,往往从语言开始,初读后,你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就像在和谁聊天似的。

  生:很朴素。

  生:轻描淡写。

  生:云淡风轻。

  师:感觉有了,我们借助一下闻一多的评价(见课后相关链接)。他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在这段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它能比较准确的概括闻一多先生对孟浩然的诗以及诗的孟浩然的特质。

  生:淡。

  师:淡,但是有味。谁用自己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一遍?

  生:(投入地诵读)

  (师生评读)

  师:正如同学们所言,这首诗不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而是一幅流动的淡淡的水墨长卷。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一下,以此方式为我们具体展示这幅“水墨长卷”。

  (音乐伴奏《归去来》)

  生甲:黄昏时候,山寺里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的人。

  生乙: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小船儿,回归我的鹿门。

  生丙: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来到庞公的隐居旧地。石门松径,长寂寥。只有幽人,自来去。

  生(全体):(沉醉其中)

  师:大家愿意再读一遍,感受一下吗?

  生(欣然地):愿意。(齐读)

  师:标题中“夜归鹿门”是叙事性的,关键词是……?

  生(齐):“归”。

  师:“归”应该有过程,它的线索是什么?

  生:应该是“时间”的变化。

  师:何以见得?

  生:首句有个“昏”字,即写的是黄昏时归途上的所见所闻。而第五句出现了“月”字,表明已到了夜晚。

  师:伴随时间变化的,还有什么呢?

  生:地点。从诗句看,先在江边,后来离舟上岸,到了山中“庞公栖隐处”。

  师:以“时空变换”为线索,这段归途可分为哪两幅图景呢?

  (生讨论,交流)

  生:“黄昏江边争渡”图和“月夜山中鹿门”图。

  师:很凝练。诗人从江边一直不停地向前,直到山中,这表明他愿意从什么样的生活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

  生:从“世俗”生活回归到“隐居”生活。

  师:所以标题中的“归”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是……?

  生(齐):归隐。

  生:一种志向。

  生:一种追求。

  师:由世俗到隐逸,返璞归真,咏怀“归隐”的情志,这就是此诗的主旨。为了很好地表达主旨,诗人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

  (生讨论,交流)

  生:对比。

  师: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生:前后四句所各侧重的“世俗”生活与 “隐居”生活就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能不能说得更细致些?

  生:有“争渡喧”的“世人”与“自来去”的“幽人”的对比。

  生:还有动静对比。前者侧重动态;后者侧重静态。

  师:还有其他什么对比吗?

  生:有。“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我”和“世人”的方向不同,心境不同,志向也不同。

  师:可谓“殊途异归”?

  生: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中“悠然的.钟声”与“尘杂的人声”形成对比,一显幽人的清静,一现世俗的喧嚣。而后者又与后四句的内容形成对比。

  师:很好,能够整体把握。那“悠然的钟声”对后四句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为后四句内容做了铺垫。

  生:也衬托了隐居地环境的清幽。

  生:对比中又有衬托。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处对比。从最后一句看,虽说诗人追随了庞公的踪迹,但庞公是自愿的,而诗人却显得无可奈何。

  师:感悟很深刻。但这两人应是“同”大于“异”。对于“幽人”,你已经分不清他到底是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身了。那么,运用对比有什么好处?

  生:它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的气定神闲。诗人显得很洒脱,很恬淡。

  生:白衣飘飘,超凡脱俗。

  师:(小结)概括地说,运用对比,凸显了清高洒脱的隐士形象,歌咏了归隐的情志。

  师:刚才提到衬托,诗中还有别处用到它吗?

  生:有,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或形象。

  师:再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生:最后四句“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渲染了清幽静淡的气氛。

  生:本来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因一路有月陪伴,有月指引,景色朦胧而清幽。

  生:一个“忽”字,写出诗人一路上都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诗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师:如果不是陶醉,会用哪个词?

  生:才。

  生:可。

  师:(小结)是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享受过程,一路陶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在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情志。

  师:刚才有同学认为诗人追随庞公,却显得无可奈何。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归隐”呢?可以结合其他诗作略作探讨。

  (大屏幕投影:《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岁暮归南山》)

  生:(讨论,交流)

  生:从本诗看,“忽”也可理解为是诗人走向归隐之处的一种下意识的很自然的选择,这表明归隐对他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牵引与召唤,使他产生潜意识里的向往。

  生:可是“长寂寥”、“惟有”等词又显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似乎归隐是一种无奈之举。

  师:能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谈一谈?

  生:诗人往往是浪漫的,当处境不如意时,总会潜意识地选择归隐,这应该是一种追心逐梦的理想化的行为。

  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醉心山林,不过是面对世间种种不如意而做出的排遣忧愁,逃避现实的无奈选择。他只能离群索居,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我慰藉,自我陶醉。我理解他但并不认同他的行为。毕竟“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只有“小隐”才“隐于林”。

  生:孟浩然生当盛唐,有用世之志,清高洒脱,却仕途失意。所以他诗中静淡的意象,冷清的色彩,都隐含着他个人的失意、落寞。

  生:深究当时的时代背景,孟浩然隐逸有深意。身处盛唐,墨客雅士比比皆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渴望入世,又苦于无门,怎么办?隐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遗世独立,而是另有用意,是一种造势,以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引人注目。一颗看似宁静而实则渴望入世的心主导着诗人的行为。他的归隐与陶渊明的归隐有很大区别。

  师:貌似恬淡洒脱,实则无可奈何。而《春晓》中那句“花落知多少”的感叹,难道诗人感叹的仅仅是春花的凋落吗?看来,孟浩然的人生中充满心灵矛盾。看来——

  (投影)真正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心灵的落寞;真正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苦难,而是心灵的困惑;……“修养”心灵,修养人生,宁静优美的人生,往往要从心(新)开始。

  师:课外请以“修养心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800字左右。

  师:好,下课。

【《夜归鹿门歌》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05-03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实录07-28

《狼和鹿》的课堂教学实录07-04

《狼和鹿》课堂教学实录07-04

游鹿门寺作文06-02

狼和鹿的课堂实录07-02

《狮子和鹿》课堂实录07-02

狮子和鹿课堂实录07-02

狼和鹿课堂实录07-02

大海的歌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