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越巫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4 22:49:34 语文 我要投稿

关于课文越巫的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明人方孝孺的《越巫》,讲述了越巫自称善驱鬼物、鬼莫敢我抗、夜归时却被恶少所扮之鬼吓死的故事。越巫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到处自吹自擂、坑蒙拐骗、自欺欺人、掠人钱财,最终落得个害人终害己的可悲下场。本文情节简单,故事完整,可读性强,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文意疏通,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自学疏通;个别较难语句,可采取质疑问难,集体讨论的方法解决。对于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宜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中关键语句的分析来理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越巫形象,理解封建迷信,残害人类的罪恶本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反对迷信、相信科学,批判迷信、崇尚科学,摒除陋俗、珍爱生命。为了强化、深化这一教育意义,揭露封建迷信、批驳“功”等xx组织反科学、反人类的罪恶本质。发动学生,搜集自己耳闻目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和相关的影视,以活生生的事例,血淋淋的现实,来教育学生,最终揭露一切伪科学的反动面目:打着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灵魂升天的幌子来吸引、麻醉人们的骗局。

关于课文越巫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个性显明、天性好动、胆子较大、喜欢表现自己,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有一定的表演基础和经验。如果老师引导得法,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运之于课堂教学,那将是非常好的。前边已学习了小说、戏剧,学生对小说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性格、形象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若能把已学知识进行一次再迁移、再体验、再创造,那将会让大部分同学把死的知识变活,具体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长知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讽刺的写法。

  2、分析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理解本文在当时与当今的社会意义?

  3、通过文中越巫可笑、可鄙、而又可怜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结局,教育学生要尊重、学习科学,反对迷信,做一个正直、诚实、守信的人。

  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并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大多数句子浅显易懂,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加之学生已学了两年多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基础,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就能疏通文字,理解大意。所以设计成引导学生在扮演中感悟、体验,在观看中思考,在陈述、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创造性见解,而不是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课时安排是一节课。

  教学媒体设计:利用电脑、投影仪播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录制的《反对xx,珍爱生命》中关于批驳功的相关片段,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理性认识;利用flash将相关问题制成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解决文字问题,理解课文大意;自己动手制作、转借、购买相关道具;租借《反对xx,珍爱生命》影碟;查阅资料,自己编写剧本,分组自行演练。

  (点评:学生能独立解决文字问题,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寻找有关资料,体现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实录:解决文字问题,理解课文大意;编写剧本,根据剧情的需要准备相关道具;老师对学生编写的剧本提出修改意见。)

  二、情境导入、以情激情:

  在农村,我们经常会看到、遇到有人得病不到医院看,请巫婆神汉跳神去病;逛庙会,我们经常会看到、遇到有人烧得拜佛,许愿祈福求子女;看电视,我们经常会看到、听到“功”痴迷者练习“大法”,以求功德圆满、灵魂升天的相关报导……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害了一批又一批人,制造了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悲剧,这些惨痛事例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今天,我们学习的《越巫》,就真实地给我们再现了一场封建迷信害人害己的悲剧。

  (点评:老师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导语,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封建迷信害人害己的本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越巫形象、揭露“功”等xx组织反科学、反人类的罪恶本质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体现了以情激情。)

【课文越巫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课文《越巫》教学方案设计07-05

课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07-03

课文《白鹅》教学设计07-05

课文《山雨》教学设计07-05

课文春晓教学设计07-05

课文晏子教学设计07-05

课文争吵教学设计07-05

对课文《学画》的教学设计07-05

课文《北京》教学设计07-05

课文口技的教学设计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