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材理解参考

时间:2022-03-08 17:14:26 教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琥珀》教材理解参考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琥珀》教材理解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琥珀》教材理解参考1

  教材分析

  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其中(3—10段)讲述了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112段)讲述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着一对天敌,说明这块琥珀很少见。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渔民确认了它是琥珀,并且说“这是很少见的”。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全段共4句话,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断。

  要注意松脂球不等于琥珀,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因此描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文字虽然简短,但绝不可忽视,要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因为这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巨变。

  教法建议

  1、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松脂,让学生找一找琥珀(琥珀标本),说一说松脂的特征,从课题入手,说说什么是琥珀?文中讲的琥珀是什么样?

  2、教学要紧紧抓住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重点来突破,围绕着“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让学生讨论。文章内容和课件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态。

  3、可回顾学习《黄河象》一课的方法,从板书引入,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出两课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但叙述顺序却有所不同,比较差异。

  4、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7-10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松脂球形成的过程,要读得节奏分明、层次清楚,突出“一大滴松脂”“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前俯后仰”“不动”“重重包裹”等词语。朗读的情调应该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

  词语注释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例句】风越刮越大,树叶飒飒作响。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约摸——大约推测——推想拂拭——擦拭

  二、反义词

  柔嫩——僵硬远古——现今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黄色的泪珠”指的是松树的松脂。为什么用“泪珠”这个词呢?这是与前文“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相照应的。蜘蛛步步逼近苍蝇,只想一饱口福,竟双双被一大滴松脂裹住了,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

  2、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苍蝇和蜘蛛是今天常见的小昆虫,但是,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这样的小昆虫呢?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发现,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也说明了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文章导读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文章结构

  全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推测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段(第2至12自然段):讲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段(第13至17自然段):讲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第18自然段):讲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写作特点

  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语言优美。

  2、科学家根据形成琥珀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中心思想

  本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从而判断出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课后题解

  1、关于琥珀的形成经过,科学家从两方面进行了想象。

  (1)松脂球的形成。离不开4个条件:第一,炎热的夏天,太阳光很强烈。第二,是在松树林里,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第三,有苍蝇,有蜘蛛,而且碰巧在一起,一大滴松脂又凑巧滴在它们身上,把他们裹住。第四,松脂不断下滴,将苍蝇和蜘蛛重重包在里面,最后形成了松脂球。

  (2)松脂球变成化石。同样也需4个条件:第一,要很长时间。第二,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下沉,海水渐渐漫上来”。第三,那片松树林被海水淹没。树被连根拔起。第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成了化石。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是由琥珀的特点推测出来的。

  2、《黄河象》是按倒叙的顺序写的,先写看到骨架,接着写假想来历,又写变成化石,最后写发现化石。而《琥珀》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琥珀形成的时间,接着写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又写琥珀的发现过程,最后写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琥珀》教材理解参考2

  《琥珀》一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出约一万年前琥珀形成的过程。细读课文,字里行间显现着“奇异”。

  1、从时间上突出“奇异”。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的“奇异”。

  2、从数量上突出“奇异”。“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的.“奇异”。

  3、从形象上突出“奇异”。“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多么“奇异”啊!

  4、从价值大上突出“奇异”。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的“奇异”。

【《琥珀》教材理解参考】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教材理解10-29

《坐井观天》教材理解02-11

田忌赛马教材分析与理解04-22

《夸父追日》教材理解11-09

《琥珀》教学设计04-04

《琥珀》教学设计05-18

《琥珀》教学设计04-29

制作琥珀作文(2篇)07-28

琥珀核桃仁的做法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