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古诗鉴赏及答案

时间:2023-10-13 08:56:21 炜玲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月》古诗鉴赏及答案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月》古诗鉴赏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月》古诗鉴赏及答案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

  (2)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

  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白话译文

  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创作背景

  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当改正。根据题意,当知此诗作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后两句即景抒怀。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名家评价

  北京大学教授张鸣:“秋天的色彩特别丰富,这在此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中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黄叶,它们还相互叠加,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明丽而令人愉快的图画。”

  南开大学教授乔万民:“题为‘秋月’,然清溪碧山、白云红叶,景物描写恰如白昼,内此显现月的皎洁与秋空的澄净,构思巧妙;当然作者的主旨还是借澄空的景色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但正如在月夜下写白云、红叶总给人以隔断的感觉一样,这种过分的‘猜’、‘空’、‘澄鲜’,似乎也给人一种做作之感。”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秋月》古诗鉴赏及答案】相关文章:

中秋月古诗词鉴赏12-27

中秋月古诗词鉴赏2篇12-27

古诗鉴赏技巧09-26

《重阳》古诗鉴赏03-06

悯农古诗鉴赏11-07

《春望》故事鉴赏及答案07-05

古诗鉴赏技巧(精选15篇)11-30

古诗鉴赏技巧15篇09-27

古诗鉴赏技巧(15篇)09-27

《重阳》古诗鉴赏9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