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

时间:2022-07-03 07:12:39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写于柳被贬永州时期。此前,柳曾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的骨干分子,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但宦官与贵族的勾结、镇压,使他的伟大抱负成为幻梦。革新运动只维系了146天,柳被贬蛮荒之地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风景雄奇的永州山林在柳看来却如囚笼,作者困于永州犹处牢狱(见《囚山赋》)。在人生重挫中的柳宗元是如何的心态,又如何用文章表现出呢?高中语文第三册《愚溪诗序》是柳为其《八愚诗》写的序(诗已亡佚),从中可窥一斑。

  《愚溪诗序》通篇饱含浓烈的愤激不平,而此等愤慨并非一泻千里,直抒胸臆,而是托物兴辞,讽喻寄托,正话反说。“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愚溪,在世人眼中却百般不是(“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无以利世”),处荒郊野外,无人驻足,无人欣赏,与柳之遭遇何其相似。柳与溪同病相怜,感叹溪之“莫利于世”“适类于予”,“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在自贬自嘲中,满纸渗透出辛酸与愤慨。

  这种以托物兴辞方式曲折表达情感的还可以举出很多,且大多发生在士大夫不得志受压抑、排挤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如屈原《离骚》用比兴手法、香草美人为喻;辛弃疾写词大量用典和比兴手法等,已是众所周知;曹植在其兄曹丕称帝后,倍受猜忌压迫,常用比兴寄托抒写受压抑的愤激不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以黄雀陷罗网的无助比喻自己及亲友的遭遇;阮籍《咏怀诗》往往以求仙访道、香草美人为喻,隐晦含蓄,如“其二”写“嘉树”有盛有衰,“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暗含乱世将临;贾岛《剑客》一诗借剑客宝刀“霜刃未曾试”抒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骆宾王《咏蝉》借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环境的压力与自己的不得意,呼喊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现这种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也许与诗文的含蓄美不无关联,但其中也蕴含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其一.封建专制。中国封建社会一向实行思想专制,只有少数几个时期思想相对开放、自由,君主独裁和政治高压束缚着文人的写情表意,而正直的知识分子难免受多种打击,他们的不平之鸣便不可能喷薄而出、一吐为快,现实处境使他们深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在这种状况下,通过讽喻、寄托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胸中不平与痛苦,就不失为一种明智。其二.儒家温和、克己的文化传统。封建社会温柔敦厚、温良恭俭让的文化意识、处世方式已深入士大夫之心,他们喜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喜欢“中庸”。在人生重创下,他们内心是波涛汹涌,笔端流淌的却偏偏是从容“宁静”的一池碧水,需读者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一贯的思想等去细细品出个中滋味。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素来不主张个体个性的张扬,而提倡克制忍让。其三.对未来的幻想。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内心都渴望能一展其才,建成功业,此时虽落难受打击,但又存幻想,寄希望于君王有朝一日的宽容或悔悟,寄希望于将来的奇迹,为文也就要为自己留些后路,不可把话说绝了,不可锋芒太露。直抒胸臆与曲折致意是两种表达风格、表情方法,我们不必非使之较个高低,由于诸多的历史、文化原因,我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失意困窘之时喜好以物寄托、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情感,流传的名篇很多,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文化精神】相关文章:

中国女排精神作文07-03

里约中国女排精神07-03

中国女足精神有感05-01

中国女排精神作文03-20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文07-04

中国传统文化07-07

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03-24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02-27

中国传统文化02-03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