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时间:2020-11-29 12:11:11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研究并厘清传统文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一、要有敏锐的眼光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各自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从这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并侧重于意识形态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触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令人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而我的理解,传统文化是着眼于形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具体可感的、可以操作的,如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用语、礼节、行为习惯等等,它是外显的;而文化传统则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它是抽象的、起支配作用的,如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它是幕后的。

  二、探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让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更大作用,使之不断地丰富与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李 政道曾经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显得愈益严重。这种状况,将使我们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叫得最响的提高教师素质,说者大多注意的是所谓“业务素质”,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素质。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材料。从先秦诸子思想到儒佛道经典,从源远流长的诗歌与史志到近古以来蔚为大观的小说戏曲作品,其间所包含的古老、卓绝、神奇乃至神秘的智慧,所贯穿始终的立功立德、成仁成义、爱国爱家,都有助于良好道德的修养。而文化品位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它既包括深厚的文化功底,较广博丰富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情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其次,它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等,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文物古迹和科技发明。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通过古代作品的学习,可以直接领略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古代先哲和英雄人物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最后,它还有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字的修养。汉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多读一些古代作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可见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语文教学形式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手段,不可忽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掌握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认为对学生灌输古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素质以外,主要还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自豪感源自对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核舟记》就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长不盈寸”的核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上课时,教师可由此拓展,讲述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其著名的雕刻艺术品,如云岗、龙门石窟,雕刻规模之大,形象之逼真,在中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这样,在讲述这些文物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有关雕刻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讲授《屈原》时,教者在讲完此文后可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通过教者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这样的爱国诗篇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数战国末期的屈原;屈原学识渊博,但不幸的是,他被当权派排挤、遭受流放,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它成为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信,经过教者的“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对屈原的《离骚》,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以后,有意无意间他们也一定会去翻阅、浏览,甚至成诵。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最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强调对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讲授《〈庄子〉故事两则》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人物的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被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著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这样的文化渗透想必可以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率真的心灵不再迷失方向。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即使是到了21世纪,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炯华,盛瑞裕,李思孟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尹佳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5]张秋芝.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韦淑红)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关文章:

浅谈品牌与设计论文01-0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12-04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01-21

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08-14

浅谈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22

浅谈小学生礼仪教育-个人礼仪12-31

浅谈教师与教材谁是主谁是仆12-16

浅谈网页制作与管理论文01-04

浅谈小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现状11-21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