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感觉知识

时间:2020-11-18 13:35:15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的感觉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的一门学科。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理学的感觉知识的内容吧!

心理学的感觉知识

  心理学的感觉知识

  一,知觉的定义

  对客观物体的个人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形成对这个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感觉,但高于感觉。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只有在实验室里才把感觉当成独立的心理现象加以研究。比如,我们看到1个苹果,我们不仅知道它是圆的,红的,还知道它是凉的,光滑的,吃起来 酸甜的,它离我们多远,在什么方向上。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给你画个半圆,借助于过去的经验,你可以感知到整体圆形,这个就是知觉整体性的表现。

  2,选择性

  网络上面经常有很多测试图,不同角度,不同重点看到的东西的不一样的。这种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3,恒常性

  不同距离看1个人,远近大小,不会影响你对他高度的认知,不会站的远就觉得他人矮了,这个就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当然还有其他恒常性,比如形状,颜色,明度,运动等等。一个方块高速360旋转,你不会觉得他是圆的。但是恒常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比如超过这个条件,恒常性就不存在了。比如,80米外就超出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所以位于远距离,且没有可以参照的物体时,对他大小知觉就不准确了。

  4,理解性

  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比如一朵云彩,你觉得像套马轩的汉子,你威武雄壮。。。不好意思说错了。你可能觉得像一匹马,那么你越看就会越像。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所以,空间知觉就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1,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观察者的经验知道,在距离相同的条件下,看到的东西越大,物体越大。同一个东西,在不同距离下,越远越小,越近越大。

  2,形状知觉

  视网膜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着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结合形成了形状视觉。

  虽然你看到的杯口是椭圆的,也不需要你去触摸,你也知道它杯口其实是圆的。

  3,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人或物体的空间位置与方向的知觉。动物和人都具有方位知觉的能力。例如,信鸽从千里之外能准确飞回自己的老窝,人能分辨上下、前后、左右等。

  方位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不同物种在方位知觉中凭借的感官不完全相同。例如,鸽子主要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蝙蝠主要依靠回声定位,而人则主要是使用视觉和听觉来辨别方位。

  4,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也就是深度知觉和立体知觉。外部世界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是平面的二维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图像,并对图像的远近距离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使人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肌肉运动线索。①调节:人眼在观察对象时,为了在视网膜上获得清晰的视像,水晶体必须作出调节变化。看远处的东西,水晶体要扁平;看近处的东西,水晶体要凸起。水晶体曲度的变化是由睫状肌的收缩和放松来控制的,睫状肌的动作冲动就为辨别物体的距离提供了一个线索。但是眼睛的这种调节只在几米

  (1~2米)内有效,而且也不精确。这是深度知觉中眼睛的调节作用。②辐合:眼睛在看东西时,两眼的视轴要指向所看的东西,这样双眼的视轴必须进行一定的辐合运动,看近物时视轴角大,看远物时视轴角小。这样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肌运动就向大脑报告了关于对象距离的信号,用以判断物体的距离。使用视轴辐合线索的.个体差异很大。例如,一项对25名被试的实验发现,约有13的人很少使用辐合来判断距离。这是深度知觉中双眼视轴辐合的作用。

  (2)单眼线索。①对象重叠: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遮挡物体被知觉为近些,被遮挡物体被知觉为远些。②线条透视:线条透视是由于空间对象在平面

  (视网膜)上的几何投影造成的。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大;远处物体所占视角小,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小。看起来向远方伸展的道路两侧趋于接近。线条透视的这种效果能帮助我们知觉对象的距离。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一般来说,远处的物体显得灰蒙蒙、模糊,近处的物体显得明亮、清晰。据此,也可以推知物体的距离。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的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就显得远些。⑤纹理梯度:这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例如,眼前的墙砖投影大、密度小,而高处的墙砖投影小、密度大。⑥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远处的物体移动慢,近处的物体移动快,这就是运动视差。虽然实际上两个物体在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运动,但人们往往觉得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移动角速度要快。这种角速度的差异也构成了深度知觉的一个线索。

  (3)双眼线索。由于人的两眼相距6~7厘米,因此两眼同时看同一个物体,两眼的成像并不一致,左眼看到的左边多一点儿,右眼看到的右边多一点儿,这种差异叫双眼视差。由于这两个不同的视觉信息,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下合二为一,就造成了对象的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例如,先吃饭,再午休,接着去上课,能够按时间顺序把这些活动区别开来,就是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例如,知道今年是2006年,去年是2005年等。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例如,知道这节课已上了一刻钟了,这门课程已开了两个月了等。

  (4)对时间的预测。例如,知道再有十天就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了,两个月后就是寒假等。

  1.时间估计的依据

  由于对时间只有在事件进行之后才能作出估计,因此,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这些媒介包括以下几种。

  (1)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盈亏、四季的更迭等周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为我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中介。在计时工具没有发明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这些现象来估计时间的。例如,日出为晨,日落为暮,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盈月亏为一月,四季更迭为一年等。

  (2)有机体的节律活动。人的很多生理活动是有节律、有周期性的。例如,呼吸每秒约16次左右,心跳每秒为65次左右,进食4~6小时后会产生饥饿感等。人们依据自身的节律活动可以估计事件延续的时间。例如,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饥饿感,大体估计该是晌午了;根据身体疲倦的程度,大体估计夜已深了。身体组织的上述节律活动又叫生物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时间的信息。

  (3)已认识的计时工具。在失去客观标志即时间媒介时,估计时间会发生错误。例如,在阴雨天就无法借助太阳的方位来估计时间,这时容易产生时间的错觉。而且借助自然媒介和机体媒介的时间知觉也只能是一种估量,难以精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可以借助日历、时钟、手表等计时工具来准确、独立地判定时间。

  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估计误差和个别差异很大。一般而言,人对于1秒左右的时间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的时间常被高估,长于1秒的时间常被低估。同时,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经验的运动员能以精确的时间感来控制动作的节奏,有经验的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授课的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

  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事件的数量性质。在一定的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时间估计得越短。反之,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长。例如,同是一节45分钟的课,如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相反,如果内容贫乏,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在回忆往事时恰恰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越觉得时间长;经历越单调,越觉得时间短。

  (3)主体的兴趣情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不觉得时间的延续,从而产生对时间的低估;相反,人对自己没兴趣的事情,会觉得时间流逝缓慢,从而产生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件时,会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在力图逃避某种即将发生的事件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运动知觉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它为动物提供了猎物和天敌来临的信号,猫捉老鼠、虎捕小鹿,成功的捕食依赖于对猎物运动速度的正确知觉。它也为人类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例如,行人穿越马路,既要估计来往车辆的距离,也要估计它们行驶的速度;球场上的接球与传球,也都离不开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正确估计。运动知觉也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并且十分复杂,实际运动的物体可以被知觉为运动的,实际不动的物体也可以被知觉为运动的。这样,运动知觉就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如果物体运动得太慢,人是感觉不到它的移动的,例如手表上时针的运动、自然中花朵的绽放等。如果物体运动得太快,人同样感觉不到它的移动,例如电风扇的叶片、高速转动的车轮、宇宙中光线的穿越等。

  人们知觉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实际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常常很不一致。这种现象跟观察者与运动物体的距离有关。运动物体距离近,看起来运动快;运动物体距离远,看起来运动慢。这种现象也跟运动物体所在的空间有关,物体在广阔的空间运动看起来慢,物体在狭窄的空间运动看起来快。这种现象还跟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看上去速度要快得多。

  2.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就会感觉到一个刺激物在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例如,给被试呈现两条直线,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当两条直线呈现的时距低于30毫秒时,人们感觉到两条直线是同时出现的;当两条直线呈现的时距高于200毫秒时,人们感觉到两条直线是相继出现的;当两条直线呈现的时距为60毫秒左右,人们感觉到一条直线在向另一条直线运动。电影和霓虹灯都是按照动景运动的原理制成的,其实质在于视觉后像,即在视觉刺激消失后,感觉仍保留一段时间而不立即消失。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感觉到好像是月亮在云朵间穿行。许多电影的特技镜头就是利用诱发运动的原理来拍摄的。

  (3)自主运动。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似乎在不停地游走,这就是自主运动。自主运动的产生与黑暗中失去周围空间的参照系,从而使光点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有关。同时,它也与人的个性相关,场依存的人比场独立的人更易产生自主运动的知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似动现象,因为人所感觉到的运动都不是物体在真正发生位移。因此,似动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动错觉。

  四,错觉

  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反映。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已发现了错觉现象。在中国古书《列子》中就记载有两小儿争论太阳大小的论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里的近如车盖、远似盘盂的现象就是错觉现象。

  了解错觉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室内装饰中巧妙地利用错觉原理能引起良好的心理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畅愉悦。另外,飞行员在海上飞行,由于水天一色,失去了环境中的视觉线索,很容易产生“倒飞”现象;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容易轻信图形的表面知觉。这些都是要加以克服与避免的。

【心理学的感觉知识】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幼儿个性的发展知识02-06

感觉好累的心情说说09-29

长大的感觉真好范文09-26

心理学的心得12-24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10-12

心理学心得11-13

心理学的语录45条01-25

心理学的语录80句01-16

心理学的语录58句01-03

心理学的语录46条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