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历史典故

时间:2022-06-29 05:26:48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东坡肉历史典故

  导语:“东坡肉”,是“浙菜”中的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据说,在宋朝的元佑年间,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上任伊始,便得知辖区内的西湖水患不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坡肉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东坡肉历史典故

  东坡肉历史典故

  在浙江城乡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东坡肉,已流传近千年,其故事相当有趣。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名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们都称他苏东坡。因他曾两度做过杭州的地方官,并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苏东坡的事迹在浙江民间流传极广。至今人们仍称西湖那条湖堤为苏堤,相传东坡肉的流传还与修苏堤有关。

  苏东坡早年曾在北宋京城做官,因与当时的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同,自动请调到地方做官,1071年到杭州做通判,以后还到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当过知州。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受到弹劾,被捕入狱,几个月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团练副史这样一个挂名小官,其实质是流放。在这个时期苏东坡心境之悲凉、门庭之冷落、生活之清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那时黄冈一带猪肉比较便宜,苏东坡在贫寒境遇中常亲自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曾作诗一首介绍他煮猪肉的经验,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东坡肉的研究工作是在谪居黄州时开始的。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一派重新执政,次年苏东坡奉调回汴京做官,但这时他与保守派在对待王安石新法的积极意义上看法发生分歧,于是再次被贬为地方官。1090年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那时苏东坡发动杭州数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兴修水利。老百姓为感谢这位太守,便把猪肉、绍兴酒(黄酒)等送给苏东坡。苏东坡则吩咐家人:把猪肉烧好后连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劳民工。谁知家人误认为将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煮,于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这种办法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味美,别有一种风味!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功德,同时也纷纷仿效他的烹调技法,从此,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名扬四海。

  东坡提梁壶的传说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东坡提梁壶应创制于民初

  传说中「东坡提梁壶」的传统定型款式创制是北宋苏东坡,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只是反映了陶都宜兴人民的一种心愿或民俗民风,那么,事实是怎样呢?苏东坡事实上嗜好的煮茶用器应该是「铫子」,是由水壶或药壶改型并移作煮茶之用的铜器铫子,被称作「铜石铫」的,而紫砂石铫的创制应该是清代书画名家尤荫根据周钟赠的苏东坡铜提石铫仿制的「白泥大砂壶」,这就是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并经不断改进、演变,终趋成熟的紫砂传统经典之作「彭年石铫」早期之作──「提梁石铫」。这和「苏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完全不同,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今定型定名款识「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在1932年春天。当时为准备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问题,宜兴职校校长(陶校前身,紫砂职业教育创始人)王世杰,多次邀集丁蜀山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行业工会代表、窑业主代表、艺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出谋策划,群策群力。座谈会期间,再讨论展品的题材时,有人讲起了「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传说。王世杰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绝好题材,就组织紫砂艺人专门讨论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

  紫砂艺人、各紫砂营业公司、各陶器厂亦提供了清末传统单把提梁壶款式的壶样。特别是一把清光绪年间的任伯年刻花卉提梁壶,壶身为灯笼圆壶,厚圆盖,钮扁圆,一弯式流,前提梁用一段横把呈弯弓形状,后竖搭一段把架在弯弓上,直至壶后身传统的接壶把处将提梁把嵌接。此件艺技、格调、形制均较别致。王世杰根据清末传统单把提梁的款式,结合清末双梁横竖架接提梁的架势,设计出初步图稿,正式定名为「东坡提梁壶」,并将图稿分发于紫砂业界,由各陶器公司、各陶器厂、各陶器作坊聘请艺人制作。其中「东坡提梁壶」制得成功的,为民初制壶名艺人汪宝根。

  汪宝根,号旭斋,民初制壶好手,擅花货,善传统壶式,从师汪升义,为著名艺人吴云根、朱可心的大师兄。民国之初,宜兴利永陶瓷公司创办之始,即被聘为该公司技师,为民国初期紫砂花货器好手之一。汪宝根制作的「东坡提梁壶」,制工严谨,圆纯精致,气度神韵,特别是流把处理巧妙,浑成一体,与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相得益彰,情趣意合。作品制作成功,全窑场引起轰动。

  另一艺人束金寿,照图制作亦获成功。束金寿在「东坡提梁壶」壶身表面采用红泥浆「粉红」处理,效果比较明显,较好地表现达了「东坡提梁壶」的主题立意。

  「东坡提梁壶」造型形制,是根据传统的单把提梁、双把提梁壶型转化演变而来,在王世杰手中定型定名。将传统提梁定名为「东坡提梁壶」比原先壶名更贴切,更接近主题,这就是「东坡提梁壶」创制的原因、过程。

  东坡提梁壶的典型之作

  「东坡提梁壶」的典型之作,应该是民国好手汪宝根、冯桂林及当代好手范洪泉所制之器。

  民初好手汪宝根创制「东坡提梁壶」获得成功之后,得到紫砂业界的承认。汪宝根为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将创制成功的「东坡提梁壶」壶形放大,制成一把特大型「东坡提梁壶」。该壶气势恢弘,神气十足,壶面用钟鼎文、古钱币装饰镌铭,将传统文化与金石书卷有机结合,将苏东坡品茗立意之主题充分发挥。民国21年,王世杰设计,汪宝根制作的「大东坡提梁壶」一举荣获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章,为紫砂赢得了荣誉。

  在汪宝根之后,民初好手冯桂林也创制了一把梅桩为题材的「东坡提梁壶」。该壶充分发挥他自己的梅桩特长,在原作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变动,改动点主要在壶流、壶钮、壶把上,均采用梅桩节枝处理,疤痕累累,苍老劲挺,疤瘤处理上枯枝新芽,新颖别致。特别是「东坡提梁把」,曲折奇特,每个疤瘤均采用不同处理,在深沉肃穆的格调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既表达了梅桩「东坡提梁壶」的主题立意,也充分显示了冯桂林的高超技艺。

  当今好手范洪泉的「东坡提梁壶」创制八○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著名高级工艺师范洪泉,在传统「东坡提梁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这把高105公分,壶身直径为70公分,可容水100公斤,该壶造型古韵,朴雅坚致,可同时供600人品饮的特大「万寿东坡提梁壶」。壶身正面,由当时78岁高龄,以画猴出名的老画家赵宏本先生,精心绘制了一幅「灵猴献寿图」。壶身另一面,则由紫砂工艺大师谭泉海题词赋诗,还用篆书镌刻了「饮者长寿」和诗文。「万寿东坡提梁壶」集壶艺、书画、陶刻诸艺术为一体,成为难得的壶中珍品,其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也充分体现了紫砂艺术的魅力,可谓创「东坡提梁壶」之最。

【东坡肉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的历史典故07-16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2-19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历史的典故05-21

历史典故05-19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